海德格尔有关艺术作品的标准与现代技术的反差

时间:2022-07-02 10:45:58

海德格尔有关艺术作品的标准与现代技术的反差

【摘 要】现代技术充斥于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在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反应在艺术领域中尤为突出。艺术作为慰藉人类心灵的良品本是充满了温暖的人文气息,而一旦其被现代技术支配,便显得冷冰冰与人心格格不入。艺术与技术似乎各自僵持于两个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出现这种反差的缘由何在?在这里将试着以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为依托,简单谈谈对艺术以及现代技术之间矛盾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缘在;自足;时间;艺术;现代技术

海德格尔主要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谈论艺术。但是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时,也同样绕不开“材料——形式”这一话题。虽然《艺术作品的本源》一书的目的在于论证形而上的艺术本身才是艺术品的本源,但是艺术品既然也作为存在物而存在,那就不可能抛弃质料和形式方面的物性因素。海德格尔也多次谈到“材料——形式”的重要性,他说“它首先规定了器具的存在”。他的在这一理论来源应该是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影响。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四因分别是材料因、形式因、创造因、最后因(创造因也被翻译为动力因,最后因也被翻译为目的因)。又因为形式和目的是统一的,而运动变化的根源又和这两者是同种的,所以后三者常常可以合而为一。

“缘在”(Dasein)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体系中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核心词汇。它具有相互牵引、揭示开启、自身的当场构成、以自身的生存活动本身为目的、生存的空间和境遇、与世界不可分、有限的却充满了发生的契机等意义。从缘在揭示的意义可以看出这个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几乎包括了人生存在世的一切关联。如果只用四因说来解释艺术作品的特点,那么这样的艺术作品似乎显得单薄了,尽管它可以通过色彩、质料、形式等将自身变得更完美,但它也只作为自身而存在,我们可以从纯粹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却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对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认识。海德格尔在对古希腊词语Techne进行分析后得出艺术与技术的本性在于揭去遮蔽,让存在者显现出来。艺术作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凭借自身的几微而独自打开和维持着自己的真理状态”。技术的本性原来也在于揭去遮蔽,但是现代技术却逐渐在抛弃这一本性,现代技术所带来的技术与人的异化、技术对人的控制等,这些问题使得存在与存在者出现了二元分离的状况,技术的意义不再是揭蔽,而是单纯的呈现在场的东西,艺术变得平板化、现成化,除了它本身它不能代表任何东西。而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中,艺术品最终展现的应该是一个整一活泛可以代表无限的意向世界,显然在现代技术支配下的艺术出现的了反艺术的倾向。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致力于对本源的求索,然而“质料和形式绝不是纯然物的物性的原始规定性”。 那么物的原始的规定性的本源在哪里,也许这原始的规定性在于艺术。

他对艺术与艺术品做了严格区分,认为艺术才是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真正本源。关于艺术,他解释到:艺术即真理自行置入作品。在这个定义中,真理是一个关键词,之后他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可以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真理这一词的解释,“在作品中发生着这样一种开启,也即解蔽(Entbergen),也就是存在者之真理。为艺术而发生的真理”。开启和解蔽等词语是海德格尔著作中的特色词语,它表示最根本的领会、真理、本真状态和缘构发生。在此我要借用海德格尔所举的农鞋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海德格尔对梵高的油画农鞋做过一番很精彩的描绘,通过这双破旧的农鞋他联想到了大地的召唤,农妇生活与劳作的艰辛,对生的眷恋死的恐惧以及无尽的孤独感,春夏秋冬的变换等等,这幅绘画营造了一个饱满充盈的世界,将日常经验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带领人们回归原初经验并在这种回归过程中享受审美。现象学讲日常的生活体验就是审美的体验。艺术作品的作用便在于通过回归到最初生活经验,把封锁于记忆深处的原初世界带回到敞开的领域之中。

艺术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而今道友信也说“艺术的本质是美” ,如果将这两个定义进行比较,可以得出“真理=美”,当然这里的真理不是通常我们所认为的真理,而是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的最根本的领会、真理、本真状态和缘构发生。因此也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对于艺术有一个相当高的标准。要求在艺术品种能看到艺术本身,能通过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来感受到缘在,能体会到生与死的意义,能陶醉其中。以此来反观现代在技术支配下产生的艺术品,以普罗文化为例,那被称为典型代表的玛丽莲梦露的巨幅海报,将不断复制出的玛丽莲的同一张头像画排列在一起组成的,它们唯一的差别就是使用了不同的颜色进行了区分。看到这样一幅作品,我们很难联想到它背后隐藏的深意。由于无法与观众产生共鸣,这种文化成了典型的一次性消费文化,除了带来一刹那间的视觉冲击,我们甚至很难陶醉其中,更不要说从中获得某种领悟了。艺术品的意义已经不在于关注人心,而纯粹成为了取悦大众的消费品。

经过以上这些分析,艺术与现代技术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并且艺术与现代技术的问题已经上升成为了人类生存境遇和生存方式的大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海德格尔给出的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回答“何处有危险,何处也就生成着拯救”,可见要解决这一矛盾绝非易事,还需要不断探究。

参考文献

[1] 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艺术作品的本源[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67.

[3] 张祥龙.海德格尔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 今道友信.美的相位与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作者简介:刘芬,河南焦作人,西北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

上一篇:桦甸市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菇稻轮作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