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07-02 10:40:31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摘要:为了探讨归因方式、自尊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自尊在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SCL-90量表、MMCS量表、SES量表,对188名曲阜师范大学学生归因方式、自尊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的自尊与以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为指标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归因方式不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内控型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外控型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归因方式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只有学业外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自尊这一中介变量引起的。

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心理健康;结构图

作者简介:徐海云(1986-),女,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董洪杰(1981-),男,山东聊城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 曲阜 27316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06-02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成分,也是人格特征中关于自我价值感的核心概念。以往研究中证实自尊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系。杨丽珠等2003年指出,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1]高自尊与健康的并且合乎社会要求的事物相关;[2]陈建文等(2004)的研究也显示,大学生的自尊与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多数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3]胡军生等(2006)的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个体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水平都较高,同时,有着较少的心身症状,在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自尊也起了积极的作用。[4]已有研究还表明,自尊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5]自尊在被接纳感与心理健康两变量之间起中介作用。[6]故自尊有可能也会在心理健康和归因方式两变量之间起中介作用。

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归因方式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具体的原因归因影响人的情绪反应,不同的原因维度影响人的情绪反应。研究也发现,正性事件上,内在的、个人的、可控的归因方式有助于提高自尊;负性事件上,外在的、整体的、不可控的归因方式不利于自尊的提高。一个低自尊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存在偏差,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外因,而非自身能力。[7]

综合以往研究,本研究假设自尊是一项中介变量,在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考察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和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及其效应的实现路径。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按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曲阜师范大学随机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8份,有效率96%,其中男生104人,占36.1%;女生184人,占63.9%。平均年龄20.61±1.91岁。

2.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自20世纪70年代由Derogates等编制以来,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精神科的临床和研究。它是由90个项目所组成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主要用来衡量门诊及部分住院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严重程度。根据Derogates等研究结果,各症状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具有较高的真实性,能够较好地反映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其变化。SCL-90的90个项目由9组症状群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症状。按照1-5级的5级程度评分,1:无;2:轻度;3:中度;4:相当重;5:严重。神经症诊断阳性症状标准:总分超过160的;阳性项目数超过43的(43项2分以上);因子分≥2的。

(2)归因方式问卷。[8]采用Lefcourt等人编制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The Multidimensional―Maltiattributional Causality Scale,简称MMCS)。MMCS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涉及关于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的因果信念。总共有48个条目,24个涉及学业成就,24个涉及有关人际关系。每个部分又分成有关成功和有关失败的12个条目。MMCS提出了四类可能的归因,即:属于内控性的能力和努力,属于外控性的运气与背景。最终评定可分别测查被试在以上四个维度上的内控或外控倾向明显。从这个多维度量表可获取多种得分,最常用的是总分,总分为外控性得分减去内控性得分,分数越高,外控性越高。

(3)自尊量表。[9]采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lf Esteem Scale,简称SES)。该量表是国内外常用的自尊自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共10个项目,每个项目从“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分为4 级,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3.结果统计

结果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及AMOS7.0统计软件做统计处理和模型建构。

二、结果

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归因方式和自尊的相关矩阵及平均分、标准差

本研究以项目平均分标准差作为各观测变量的得分。显示大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人际外控、人际内控、学业外控、学业内控、自尊的相关系数及平均分、标准差(见表1)。

从表1可知:大学生自尊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指标相关达到显著水平(p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归因方式和自尊的路径图

根据Baron和Kenny介绍的三步中介回归法来确定自尊是否是归因方式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10]指出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自变量与因变量必须相关;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量会因中介变量的介入而减少或消失。

本研究基于理论假设,采用AMOS7.0分析数据,通过路径图考察大学生归因方式和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及其效应的实现路径。选取归因方式中的学业外控、学业内控、人际外控、人际内控作为归因方式的观测指标,以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和心理健康的路径图(如图1)。该模型绝对拟合指标CMIN/DF=1.732

从路径图上看,只有学业外控通过自尊影响心理健康。表1中可知,学业外控、学业内控、人际外控、人际内控与心理健康各指标均相关,与自尊也相关,自尊与心理健康各指标也存在显著相关。从图1中可以看到,学业内控、人际外控、人际内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不是自尊在起中介作用。只有学业外控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时,自尊是起中介效应的。

三、讨论

对于归因方式、自尊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系列研究表明,归因方式各因子与抑郁得分显著相关,消极的归因方式对抑郁具有显著影响,[11]并且归因方式与大学生自尊显著相关,[12]而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13]以往研究表明,自尊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5]自尊在被接纳感与心理健康两变量之间起中介作用。[6]

在归因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上,目前国内外做过许多研究,研究表明,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但是,也有研究从正面证实了那些积极归因方式的人能够更好的处理学业和生活中的事情,具有较为健康的心理。

在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上,本研究显示,自尊和心理健康两两间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个心理健康指标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即自尊越高,则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越低。这与陈建文、王韬,胡军生、李长庚、王登峰和施章清、应贤慧、叶科的研究结果一致。[14-16]

在归因方式与自尊的关系方面,本研究发现:自尊与人际内控、学业内控呈正相关,在成功时,将成功的结果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有助于提高自尊心。而与人际外控、学业外控呈负相关。通过路径图可以发现,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非全由自尊的中介作用,只有学业外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自尊这一中介变量引起的,学业外控者将成功归因于运气等外部因素,当出现问题时会感到不可控制,对改善目前境遇出现无能为力感,不利于个体自信心的确立,因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归因方式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只有学业外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自尊这一中介变量引起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归因,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四、结论

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是大学生的自尊与以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为指标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尊水平越低,越易引发心理问题。归因方式不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内控型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外控型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二是归因方式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只有学业外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自尊这一中介变量引起的。

参考文献:

[1][13]杨丽珠,张丽华.论自尊的心理意义[J].心理学探新,2003,23(4):10-16.

[2]刘皓明,张积家.自尊结构研究的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4,

12(4):567-572.

[3][14]陈建文,王韬.大学生自尊、自我统合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61-164.

[4][15]胡军生,李长庚,王登峰.师范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620-622.

[5]张敏,谢威士.提供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63-68.

[6][16]施章清,应贤慧,叶科.大学生被接纳感与心理健康:自尊的中介功能[J].心理科学,2009,32(2):456-458.

[7]Baumeister R F.Self-esteem: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M].New York:

Plenum press,1993:55.

[8]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9]汪向东,王希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S1):318-320.

[10]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c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11]樊召锋,俞国良.自尊、归因方式与内疚和羞耻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8,(4):58-61.

[12]宋芳.大学生自尊及其与归因方式的关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大学生失恋问题的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