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法治疗小儿积滞化热证6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02 10:29:05

刮痧法治疗小儿积滞化热证60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刮痧法治疗小儿积滞化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穴位刮痧治疗,对照组给予保和丸口服,20 d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刮痧疗法对小儿积滞化热证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刮痧法;积滞化热证;小儿

积滞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是由于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常引起的一种脾胃病证,积滞化热证是其一种常见证候。临床上以不思乳食,腹部胀满,嗳腐呕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病机是乳食不化,壅阻胃肠,脾运失常,气滞不行,蕴积化热。积滞日久往往化热,内热由生,稍感外邪即发病,最终造成呼吸道疾病的反复发生。近年来我科采用穴位刮痧法治疗积滞化热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与单纯口服保和丸进行了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儿科门诊患儿,12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2~11 岁。对照组60例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2.5~11.5 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医儿科学》[2]制定。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3]制定。

2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督脉、膀胱经穴、六腑穴、三关穴等部位刮痧治疗,每个穴位10 min,5 d 1次。对照组给予保和丸口服,每日3次,每次1丸,连用5 d,停药2 d。观察期间禁止使用其他有导滞清热作用的中药、助消化类及抗生素类抗感染西药。

20 d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痊愈:1个疗程以内症状全部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者恢复正常。显效: 脘腹胀痛显著减轻,体温正常。有效:脘腹胀痛减轻, 体温下降。无效: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减轻。

3.2症状积分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感冒症状分级量化表[2]。轻度计1分,中度计3分,重度计5分。

3.3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25例(41.6 %),显效16例(26.0 %),有效15例(25.0 %),无效4例(6.7 %),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痊愈17例(28.4 %),显效15例(25.0 %),有效14例(23.3 %),无效14例(23.3 %),总有效率为76.7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4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 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略)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4安全性评价

两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用药前后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未见异常变化。

5结论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又称为“阳脉之海”。故先刮督脉,有助于疏通其他的经脉。积滞化热证为实证,多从六腑论治,以治阳经为主,所以再刮拭足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背俞穴,调节脏腑功能,重点刮拭脾俞、胃俞、膈俞,起到清胃泻热、运脾导滞的作用。小儿六腑穴主治一切实热病证,故刮拭六腑穴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功效,可泄脏腑郁热,导滞泻热。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脾常不足,胃小且脆,容物不多”,所以小儿脾胃易伤,清热同时要顾护脾胃。三关穴主治气血虚弱,推三关穴性温热,具有补气行气的作用,小儿六腑穴和三关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故配合刮拭小儿三关穴,可产生良性刺激,达到平补平泻,防止清热太过,伤其脾胃。所以采取刮痧疗法能达到泻热导滞、健运脾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7-88.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8.

[3]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78.

[4]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30.

上一篇:药物流产110例观察及护理 下一篇:内风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