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时间:2022-07-02 09:25:00

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摘 要:社会人的自利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合作和利益共享是实现其自利动机的根本途径,能否有效化解整体一个体利益关系的协调性矛盾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稳定性。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状态是证券市场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利益共享关系的外现,会计信息共享质量低下是证券市场功能实现的主要障碍。鉴此,本文从长期、短期视角提出:减少监管者和实施双盲监督规则是问题的正解。

关键词:会计信息;共享质量;双盲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10-0117-06

个体利益最大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人的合作共享是实现其自利动机的根本途径,能否有效化解整体一个体利益关系的协调性矛盾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稳定性。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状态是证券市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共享关系长期博弈的结果,会计信息共享质量低下是证券市场功能实现的主要障碍。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长期、短期视角提出化解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长期低下难题的对策,认为减少监管者和实施双盲监督规则是问题之正解。

一、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决定机理

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是指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信息共享者之间的共享状态、效率及效果,最终汇集于证券市场价格机制运行的有效性程度。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是社会经济信息共享质量的一部分,是社会利益关系的集中体现,解决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必须考虑到整个社会利益关系背景,系统地考虑问题,任何片面的、局部的、短期的方法都可能会顾此失彼,导致更高的社会成本支出。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决定机理可以用图1表示:

图1关系显示,不管在哪一个层次,社会人必不可少的两个目标是社会利益最大化和个体利益最大化,总体上需要在其面对的集体和个体利益之间确定主次关系,并以此决定自己的方案选择策略,投资者是这样,管理者也是这样。

从宏观视角来看,政府是“守夜人”,是整个社会实质上的利益控制者,市场是社会创利组织,“守夜人”的监督行为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创利行为。证券市场是创利性组织,监管者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效率,首先取决于监管的预期利益和风险。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是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效率在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中的具体体现,反映证券市场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共享关系现状及预期。

按照监管部门职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主体可以分为证券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与一国或地区实行的证券监管体制及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性质密切相关。表1揭示了不同制度安排下主要国家或地区的信息披露监管职能划分,表2列示了中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部门的职权内容。

由表1、表2不难看出,在信息监管方面,具体监督权分配是多元化的,这引致的信息监督权分散为监督者规模迅速扩大提供了基础,很容易形成监督者为了局部或个体利益竞相逐利而导致监管失灵的局面。

本文认为,一方面,监管权多元化格局导致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监督权的竞争性制度安排,随着监督者数量的增加,监督者群体中出现机会主义的概率迅速上升;另一方面,监管权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本身是典型的制度俘虏现象,是被监督者积极寻租的结果。从整个证券市场运行目标来看,信息监督权不应该是竞争导向,而应该是公共利益导向。这就引出一个问题,能否通过改变现有的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的竞争性制度安排解决会计信息监督权弊端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理由可以简单地给出,即只要会计信息具体监督者不能肯定所有的其他监督者会遵纪守法,就必然会有机会主义者出现,如果没有完全及时、有效的惩戒效应与投机者的示范效应相抗衡,则会计信息监督权的执行效率依然难以控制。

二、长期策略:减少市场监管者

从会计信息共享质量决定机理来看,利益关系以及不同层次的利益控制者的利益控制目标定位,直接决定了其对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的治理策略。关键的问题是,不同层次的利益控制者,能否以其特定层次的整体利益为中心执行其管理职责,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定位其个体利益最大化目标,而不是把整体利益或社会利益作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附庸。如,上市公司利益控制者应以实现上市公司利益最大化目标为中心,证券市场监管者要把建设完善的证券交易环境作为其行为纲领,司法部门应以社会稳定、守法、公正等社会利益目标实现为己任等等。只有这样,社会利益关系体系才可能理顺,解决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问题才有希望。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谁来管理管理者?或者说,谁来监管监管者?层层监管总有一个尽头,在监管者缺乏监管的制度环境下,利益关系难以公平。虽然社会公众具有潜在的无限监督力量,包括政府,但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更愿意搭便车,从而形成对监管者的监管真空地带。

制度是人制订出来约束人的,约束行为又需要人来执行。由于制度执行往往与特定的利益关系直接相关,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如果制度执行人太多,则往往会形成一个制度执行权的竞争机制,这种竞争机制导向一般是,直接利益含量越大的制度执行权竞争者越多,如多头收费现象;直接利益含量越少的制度执行权的执行者越少,如生态保护等。同时,如果监管者太多,则意味着非生产性人力资源投入太多,而生产性人力资源投入太少,可能导致社会整体的生产能力下降,导致更少的制度执行利益预期,形成更严酷的制度执行权的竞争机制。

为了对上述思想进行清晰表达,本文作如下假设:

1.创利者i可以创造的可分配利益为Aci,总可分配利益为Ac,创利者数量为Nc,i-1,2,2,…,Nc。上缴市场管理者的税费比率为Fi,Fi是相对稳定的。从长期来看,Ac是Fi的函数,即税费比率与投资增量呈现负相关,并直接减少创利者税后收益ATc。

2.制度执行者或管理者、监管者的数量为Ng,总收益为Ag。制度执行人的个人收益主要包括:(1)扣除执行成本Cgj的薪金收益,设为Agj=1,2,…,Ng,该项收益主要与职务有关,相对稳定;(2)与总收益总量相关的奖金类收益,设为Abj(Abj=AgWj,Wj为监管者j的奖金分配比例,平均值为1/Ng);(3)违规监管获取的灰色收入。此时,不愿违规的监管者综合收益率取决于其监管成本,在可以选择搭便车的环境下,少监管或不监管是监管者提高收益率或净收益的最优策略;如果存在制度外灰色收益Aggi,监管者有激励选择与被监管者合谋。

当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合谋时,结果会引起监管总收益Ag降低到Ag1,降低额(Ag0-Ag1)远远大于Aggi,设λ(λ=(Ag0-Ag1),Aggi>1)为寻租乘数,即监管

者灰色租金收入Aggj的倍数。结果往往表现为创利者可分配利益大幅变化(如利润操纵)或税费比率降低(如优惠税费率或免税费),由此导致的上缴降低额(Ag0-Ag1)被合谋双方瓜分,瓜分比例为1:(λ-1);如果由于某种特殊目的(如融资)导致Ag1>Ago,则合谋者的预期收益内容包括对所有利益增加额,即(Ag1-Ag0)+其他利益增加额Agr。

3.管理者、创利者在既定的制度关系内博弈,在整体利益一个体利益关系框架内决策。完全的整体利益主义者和完全的个体利益主义者总体上属于小概率事件。当制度执行者j与被监管者(创利者)之间发生直接监管关系时,彼此是否合谋取决于以下公式的推导结果:

设Ajo、Aj1分别表示不合谋、合谋的利益预期,Ps为合谋成功的概率,若成功则获取最大收益,若不成功,则可能失去包括基本收益Agj在内的所有收益。

首先,假设(Ago-Ag1)>O,即合谋导致总体利益下降。

当Ps接近于0时,可能会引起(Ps-1)Aji+(Ajo-Agl)Ps÷λ<0,以及AglwPs0,此时,不等式左方小于0,而右方不小于0,可以认为是监管者数量在合谋成功概率为小概率事件时不起作用,也意味着所有监管者都会尽心尽责,从整体利益出发实施监管,这也正是监管存在的最佳状态。在现实条件下,Ps往往不是接近于O的高效率状态,即监管效率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不管是被认为是法律相对健全的美国,还是其他法制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接连不断的证券市场财务欺诈丑闻在不断告诫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监管质量。因此,Ps在实践中是远离0点的。在这种情况下监管者的正常职务收入Agj与合谋收益(Ajo-Agt)Ps÷λ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即不等式左方往往处于大于0区域,此时监管者采取合谋方案的激励条件在以下不等式成立时满足:

降低这一机会主义倾向的有效策略是使该条件成立概率变小,使监管者数量Ng下降,此时违规者的潜在机会成本迅速上升,从整体上可以使违规激励条件出现的概率下降,从而使实现监管目标的概率上升,当不等式不成立时,违规激励消失。其中,如果合谋成功的概率Ps非常小,则意味着Ng可以迅速增加,而Ps本身又与监管效率有关,低效率的监管模式往往引致高Ps现象。在证券市场监管效率本身就存在低效率的环境下,渴望低Ps是不现实的。

因此该公式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均衡思想:从实践角度看,较高的Ps现状引致合谋的普遍化,对Ng的扩大具有激励效应――趋利者的加入;从公式要求的预期监管效率角度看,高的Ps现状迫使№下降,当Ps=100%时,№不能超过λ与w的乘积。本文建议:在确定Ng的最高水平时,直接以目前的Ps水平为依据决策,而不需把Ps再考虑为Ng的函数,这样可以简化决策路径。

其次,如果(Ago-Agl),此时合谋双方必有一个违规收入Agr,此时:

这种结果的出现,往往是以利益相关者的巨大损失为代价,中国证券市场的“股权再融资饥渴症”现象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模式。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融资目的,虚增利润率以掩盖其经营不善的局面,满足融资条件要求,但是这一非法目的的实现必需监管者的合谋才能增加其成功概率Ps。

在证券市场成立水平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监管者的总利益水平Ag是稳定的,此时减少监管者数量№有利于大幅增加监管者职务收益Agj,从而降低上述不等式成立的概率。在№较高的情况下,如果单纯提高Agj往往会增加创立者的负担,从长期来看会通过Fi的增加体现出来,也可能是通货膨胀。如美国的高薪养廉政策并没有在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中奏效,其关键原因还是№太高了。

因此,本文认为,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治理的根本策略是减少监管者数量,增加违规机会成本,降低违规的激励条件出现的概率。这是长期的解决根本问题的基础策略,其他策略必须以此为基础。

三、短期策略:实施双盲监督规则。完善会计信息监督独立性

Ng的总体下降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必要条件,最终要解决问题还需要具体的短期策略。在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的直接监督者――会计师事务所及其CPA的监督机制的运行效率是长期未决又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问题的核心是监督者的经济独立性和职业素质。下面就对此提出个人的观点。

按照长期战略规划,有资格进行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总量Nga必须减少,再考虑CPA职业素质要求,有资格进入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CPA总量Ngcpa也必须下降。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以下路径解决CPA的审计独立性问题和执业质量问题。

1.传统审计模式之弊

理论上,注册会计师审计源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财产所有者将财产托付给经理人管理,后者对前者承担管理责任;为了解和考核经营者的管理责任,财产所有者委托独立的专业人员(即注册会计师)对经理人的经营情况进行审查,受托的注册会计师将审查结果报告给委托人。在这种委托关系的制度安排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注册会计师必须独立于被审计对象(经理人),注册会计师与经理人之间不能够存在利益上的依赖或关联关系。

一百多年以来,独立性一直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本质特征和灵魂所在。问题是,理论上的审计委托关系特征和现实中的实际委托关系实质并不完全相同。在理论上,财务报表审计是由公司的财产所有者即股东(通过股东大会组织形式)委托注册会计师对经理人的经营情况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作为全体股东的人,为委托人提供信息监督服务;但是,在实际监督过程中,备选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由管理层先推荐。这样,尽管形式上是股东投票决定注册会计师的聘请,实质上是公司的管理层(本文所指的利益控制者)委托、雇佣注册会计师,即管理层是实质上的会计信息监督委托权的控制者。不仅如此,管理层还实质上控制着注册会计师聘请费用支付水平,决定着注册会计师为公司提供的审计、咨询等服务费用的结构。因此,注册会计师与公司的管理层之间具有相关性而非独立性。面对自己“衣食父母”的违规行为,注册会计师往往被置于两难之境,影响其独立客观地发表意见。

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损是难以发表独立客观审计意见的直接原因,成因的背景是审计制度安排,而根本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此,2002年美国的罗恩教授提出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建议上市公司从制度安排上退出直接聘请会

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直接利益关系,转向保险公司投保财务报表保险,由保险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投保的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间接利益关系。保险公司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决定承保金额和保险费率,承保后对因为财务报表的不实陈述或漏报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负责向投资者进行赔偿(有一定的免赔额)。但是,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保险模式依然不能解决传统审计独立性问题,而且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1)保险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历史经济关系(保险关系)与财务报表保险关系将不可避免地混合。由于财务报表保险模式按照市场规则行事,上市公司必然首选与其具有长期保险关系的保险公司建立新的保险关系,但是,该项业务的特殊性很可能使保险公司陷入困境。按照保险中经典的逆向选择思想,如果被审计单位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则上市公司必将失去投保积极性,或者利用历史保险关系迫使保险公司以非常低的费率承保,但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并不能有完全的把握认为该业务无风险;如果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存在重大审计风险,则即使上市公司提供高费率,保险公司也难以承保。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作为委托人的保险公司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风险评估时,由于评估结果关系到被评估单位的市场声誉,鉴于彼此问的历史经济关系,保险公司如果严格按照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则可能危及其既有利益关系,如果不按照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则可能危及自身的声誉、利益。如此一来,财务报表审计质量问题尚未解决,又牵动了其他利益关系问题。

(2)大数定律问题。保险公司是依靠大数定律来制订保险政策、利率等方案的,与传统的保险业务相比,财务报表保险的样本单位显然太少,如果按照市场机制规则行事,市场上保险公司众多,最终导致各个承保公司难以在承保的标的之间实现审计风险分散,保险公司缺乏承保激励。

(3)及时性问题。自愿承保导致的风险评估过程可能很长,有问题的上市公司可能故意利用该规则拖延时间,影响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不利的。

因此,保险模式是一种顾此失彼的解决问题之道,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其不可行。但是,把保险思想应用于审计理论是一个有效的尝试,本文提供的对策就是基于这种思想。

2.化解传统审计模式之弊的对策

本文认为,传统的审计理论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现代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目标究竟是为谁服务的。从审计实践起源看,它确实是为具体上市公司所有权人服务的,这就产生了各家上市公司委托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履行会计信息质量鉴证的审计模式,100多年的审计实践结果显示该模式是存在问题的,问题的核心是目标定位错误。难以想象,作为会计信息控制者怎么可能委托不与其合作的会计信息监督者去检查自身的不光彩之处呢?也就是说,审计实践的起点是个别股份公司的会计信息欺诈,但是,现代证券市场已经成为成千上万的投资者的投资场所,各家上市公司证券只是投资者获取投资收益的投资工具而已,证券市场管理者从宏观上也应该要求投资者利用这种选择权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决定了其会计信息监督的基本目标必然是为投资者服务,但是指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整体,而不是每一家上市公司对应的投资者或股东。也就是说,自从证券市场建立之日起,审计的服务对象就应该转化为所有会计信息共享者,所有可能参与到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实现中来的人。一句话,证券市场提供了所有投资者面对所有投资对象的合作机制,不管是大股东还是小股东或债权人,都可能由于利益与其变化而对投资对象说“不”,即“用脚投票”。这种关系与保险市场的保险人面对所有的保险单位之间的整体对应关系是比较相似的,即保险人不能仅仅针对某一家被保险人的风险决定经营方针策略,如费率厘定、收益及其风险分析等,而必须从这个保险对象风险出发才行。因此,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决定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是证券市场公共品,公共品由市场主体提供而问题不断是必然的结果。会计信息质量监督过程必须由政府提供,只有如此,才可能避免传统审计模式下“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市场行为特征,才能为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提供必要条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共享基础。

为此,本文利用统计检验中的双盲规则建立证券市场的审计模式如下:

(1)维持原有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制度,保留其对上市公司提供会计服务的功能。

(2)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及CPA数据库,数据库完全公开。

数据库包括普通库和资格库。只有符合特定规则要求的会计师事务所、CPA才能进入资格数据库,有资格参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审计过程。暂时不符合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CPA进入普通库,一旦符合条件,即被转入资格数据库。普通数据库的会计师事务所、CPA只能进入非上市公司日常会计服务工作及其会计信息监督过程。如果资格库成员在审计中违规,轻则进入普通数据库,重则从数据库中永远清除进入资格并备档。

(3)建立上市公司数据库。

(4)确定上市公司一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随机配对规则。

首次使用数据库之前对所有主体赋相同权值,即被抽中的概率大小相同。严格按照随机抽样规则从上市公司数据库和会计师事务所随机抽样配对,该过程必须公开进行,接受社会监督,并由公证部门参与。随机配对过程包括以下过程:(1)按照随机规则对上市公司进行配号,号码从1到N(上市公司总量);(2)按照随机规则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配号,号码从1到n(会计师事务所总量);(3)对两列号码进行随机配对,现场公布配对结果。三个过程分别在三立的电脑中同时进行,不分先后,即整个抽样配对过程完全双盲,从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配号,到号码配对过程独立、同时进行。

(5)如果某一会计师事务所的CPA不够,只能从资格库中随机抽取CPA。

(6)配对结束后,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规定时间、程序、方式完成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审计。审计结束后按照规定程序、方式及时对外公布规定信息。

(7)每年对审计结果进行抽查,有问题的会计师事务所、CPA,根据问题严重程度进行处罚,严重的清除资格或暂停资格,情节较轻的降低其权值;对于表现优秀的会计师事务所、CPA在一定范围内按照规则增加其权值。这样,可以通过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实现对监督者的激励约束。

(8)审计费用按照上市公司市场规模(股本、资产、部门数等)确定,在抽样配对前务必上交证券市场监管机构保管,在审计过程结束后发放到对应会计师事务所、CPA。该审计过程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对定期报告的审计过程,也包括审计结束后监管部门对审计结果的抽样检查过程。

上述审计模式的实施,建立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整体对应关系,而不是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确立了会计信息的公共品性质;破除了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控制者之间的利益共享关系,还会计信息监督权之中立面目,为实现其公众利益导向建立制度基础;把市场机制与政府运行机制有机结合,既避免了市场机制过度极化效应,又遏制了政府集权机制下的懒汉效应。

四、结论

1.恰当减少监督者数量以降低监督租金耗散是避免监督效率损失的必要条件及根本策略;

2.对于不断扩大的证券市场来说,简单的规则是最有利于共享的规则,可以共享的规则是最有效的规则。只有有效的规则才能产生有效的会计信息,有效的会计信息是有广泛共享激励效应的会计信息。只有广泛共享才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共享状态出现。但是,利益关系决定其中的一切过程。

责任编校:朱星文

上一篇:审计判断专家系统有效性的实验检验 下一篇:中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理论与实证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