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之我见

时间:2022-07-02 07:08:48

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之我见

摘要:文艺与社会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一对基本范畴。关于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文艺高于普通生活。在音乐创作中同样体现了二者这最基本的关系,笔者将结合音乐创作实际简要分析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关键祠:文艺;社会生活;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27-02

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人类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所概括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观念及其结构体系发展到现时代所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的当代中国文艺学,区别于其它历史形态、社会形态的文艺理论结构体系的根本标志。文艺与社会生活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一对基本范畴。关于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文艺高于普通生活

一、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

反映论认为,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所以没有社会生活,就不会有特殊反映物——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文学家、艺术家要创造文艺作品,只能从社会生活中,而不能从别的地方去取得创作的源泉。鲍狄埃、狄盖特创作的《国际歌》,被伟大革命导师列宁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流传百代,响彻寰宇。可是,正是这个穷工人鲍狄埃由于亲自参加了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他就能够以火焰般的语言,写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的战斗诗篇。

1.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愿望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推动。所谓创作的动机和愿望是作家、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所基于的原因,作家、艺术家创作思想由此启动,它是受现实的推动的。从有创作动机和愿望到付诸形象表现,有一个相当长的实践过程。当作品完成以后,作者一开始的创作动机和愿望,在描写中或者能达到,或者接近,甚至还可能完全相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愿望这一类以主观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也是有着原始客观内容的。

2.艺术作品的生活内容取之于社会现实生活。各种各类的艺术品都是现实生活的表现,没有不表现生活的艺术品,因为不论何种艺术作品。例如:作曲家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了大量存在的客观事物,这些事物往往是处于未加工状态的美与丑,通过了解、熟悉、认识等感性及理性活动,得到深刻的审美感受和体验,触发了创作欲望。能引起这种创作欲望的,不仅是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现实美与现实丑,也可能是其他艺术作品如诗歌、文学、绘画、雕刻、戏剧中的艺术美。作曲家的丰富的生活实践,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素质,以及各方面的修养对创作欲望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作曲家对所要反映的生活产生强烈的感情是极为关键的。

3.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来自现实的历史过程,是这种历史过程的反射和回声。在艺术作品中不仅有生活内容,还有通过生活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它包括思想、感情、道德观念等。当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给我们的印象是那个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谁反映时代的思想感情充分,谁就会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二、文艺高于普通生活

作为一切艺术之源的社会生活并不就等于艺术,艺术也不能停留在一般实际生活水平上,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创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普通实际生活的艺术品。因此,艺术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要超越普通实际生活的。

1.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在完整集中性上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因为,生活中的普通事实的存在是自在的、分散的。人与事虽有自身的发展过程,人与人、事与事之间虽然也有某种联系,但这种过程与联系,比之艺术情节结构中的情形,却是略逊一筹的。艺术反映生活的这种完整集中,正是因为艺术可以靠聚集散在生活事实,造成有机的整体情节,用可能性的假想逻辑弥补和接续在生活具体事实中并未发生,或刚在发生却又偶然中断的事情,使其形成完整的有机体。

2.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在典型普遍性上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前面说到完整集中性,其实践目的也就是为了创造具有一定社会普遍性的典型形象。创造典型,从题材提炼,情节设置,到形象概括,中间都少不了对生活事实的增删选择,没有这种增删选择,继之加以典型集中化,创造成为典型的个性形象,就不能使现实生活形态转化为真正的超越普通实际生活的艺术形象。

3.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在理想强烈性上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因为源于实际生活的典型创造,必然使艺术的反映比之于原型的生活事实更为理想强烈化。在实现这一点时有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即作家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时,一开始就是有意识的,并且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就是使创作主体不仅能按照生活规律和美的规律来分析和处理复杂的生活现象,使之得到准确鲜明的艺术表现,使人从艺术品中可以看到在生活外在形态上看不见的东西。同时也能把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即对生活现实的综合、凝聚之功,以及思索、向往、憧憬、爱憎等等意向,都表现于作品的描绘之中,使原来是第一性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即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所以致使这种“自然”成为艺术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审美对象与审美感受的统一。

这一点在音乐创作中不难看出,与其他艺术相比,作曲家对生活体验所采取的角度略有不同。他往往不太注意具体的生活细节,而着重从生活中取得感受与启示,强调对生活的整体印象、气氛及其运动的过程。或许更深入一步的是生活中的某种意境、神韵以及对生活的本质的感受和理解等方面,这是由于音乐难以直接表现具体形象而带来的创作特点(现实生活及思想、概念往往只通过比拟、隐喻、象征、概括、抽象等手法而被间接反映在音乐之中)。作曲家也有可能通过间接的生活体验取得创作的冲动,只要这些艺术所反映的生活形象、气韵及其本质等以及由它们所引起的感情与体会是作曲家比较熟悉的。同样,作曲家也能从以往的乐曲,尤其是民间音乐中获得灵感而进行创作,因为这些是在历史上已经被典型化的生活在音乐中的具体反映。但是间接体验生活的前提,仍然是直接体验生活的长期积累。

对于创作的奥秘,历史上曾因对音乐艺术理解的不同而有多种说法,也存在着争论。在各种观点中比较共同的一点是强调灵感的作用。实际上,灵感是一种通过长期艰苦构思活动后产生的一种飞跃现象,往往突如其来,使作曲家得到一种“顿悟”,其出现也往往不止一次。灵感出现时,具体内容与实际音响的对应关系常处于最佳状态,因而能大大推动创造活动的进展。

生活比之于艺术,它是生生不息的,永远在自身的基础上变易革新,以变化多姿的身影运动前进。艺术要反映生活,就要根据生活进行新的创造,跟上生活的脚步。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新鲜艺术作品,服务于社会。

上一篇:《CAD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下一篇: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