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平息 第6期

时间:2022-07-02 06:51:30

国际热钱对我国的态度已经发生方向性变化,不仅停止了流入,甚至可能形成流出的态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3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表示,随着中国汇率机制的逐步到位,以及逐渐减少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今年热钱流入的压力会有所减小。

两大主因

近年来流入国内的热钱达到了较大规模,对宏观经济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尤其是加剧了通胀压力。

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统计,早在2010年囤积在中国香港的热钱可能已经高达6500亿港元。据一直调查地下钱庄活动的学者黎友焕监测,在2010年11月的短短15天内,通过地下钱庄流入国内的热钱,比10月整个月暴增30%,通过地下钱庄流入内地的热钱几乎都来自于香港地区。2010年前9个月,对冲基金公司的新申请数目已是去年全年的总和。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GLG Partners、Altis Partners及Viking Global也已相继进驻中国香港,寻求进入中国内地的机会。

从总体上看,导致热钱流入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美国在发生次贷危机之后,为了刺激经济,持续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美元在今天的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货币锚”的作用,美元过剩引起了全球的流动性过剩。与此同时,欧美经济欲振乏力,使得大量资金找不到能够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途径,出于保值增值的需要,这些资金转而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转移。

二是人民币存在持续升值的预期。人民币升值以及由此形成的进一步升值预期也是诱使热钱流入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欧元、英镑等主要货币汇率不断走高,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强劲的增长态势和出口竞争力的急剧提升,使得人民币升值预期愈演愈烈。于是,国际热钱争先恐后持有人民币资产,以便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助长泡沫

热钱进入我国以后显然不会以现金的方式留存下来,股市和房市由于价格波动大,潜在收益高,往往是热钱首选的投资对象,助长了股市和房市的泡沫。2010年11月,外管局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发文重申境外个人只能在境内购买一套用于自住的住房,境外机构只能在注册城市购买办公所需的非住宅房屋的管理原则。上述措施可解读为政府遏制境外资金涌入境内房地产市场的决心。

此外,受到热钱青睐的还有大宗商品、期货、艺术品收藏等其他市场。由于这些市场还不够成熟,因此比股市更容易受到热钱的操控并体现为价格的大起大落。2010年多种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意外攀升,以致出现“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流行词汇,期间很可能就有热钱的身影。

热钱进入以后必须通过银行结汇转换成人民币,这就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只能被迫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进外汇,投放人民币,外汇占款相应增加,以致货币过度发行,形成严重的通胀压力。前一时期CPI屡屡失控,其中虽然有多种因素,但大量热钱流入引起货币超发无疑是元凶之一。

走向展望

种种迹象表明,热钱大量流入的态势已经得到根本遏制。这主要得益于抑制热钱的政策取得明显成效,但更重要的是我国面临的宏观经济内外环境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热钱流入规模的扩大,政府对外汇业务活动的监管和查处力度也相应加大,以震慑跨境资金异常流动行为。这些政策举措的具体表现是督促商业银行严格执行外汇政策,加强外汇业务真实性审查力度,加强对国内外跨境资本的联合监管,使国际资本投资国内市场的规模可控可测;与境外金融监管部门建立联系,加强合作,尤其是内地和中国香港金管局建立资金跨境流动监管联合预警机制,定期交换信息,严厉打击地下钱庄。这些做法使热钱的流入态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还保持着适度资本管制的前提下,“热钱”问题与那些资本自由流动的国家或经济体有着完全不同的语境。毫无疑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跨境资金都是逐利的,投资和投机的界限不易区分。问题的关键要看资金流动是否具有真实、合法合规的贸易投资背景。此外,长、短期资本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诱发热钱流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而这种预期又来源于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尤其是巨额的贸易顺差。因此,逐步减少贸易顺差是消除热钱流入诱因的根本举措。一旦贸易收支趋于平衡,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不复存在,热钱流入的动机也就相应衰微。只有全面把握“热钱”的本质特征,才能对“热钱”进行精准打击。

自2011年起,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简单利用出口和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存在诸多弊端,因此已逐步摒弃单纯依赖外需的经济政策,形成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同时逐步降低或取消了许多进口产品的关税,促进了进口增长。在整个2011年,随着进口增速持续高于出口增速,我国的贸易顺差额也从原来每年约5000亿美元下降至1550亿美元,接近于平衡水平。2012年1月,我国的贸易收支竟然出现270亿美元的逆差。此外,由于欧美经济欲振乏力,人们普遍认为这会导致从中国的进口减少。有鉴于此,国际舆论已经意识到,贸易顺差已不再是支撑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前一时期,人民币境外NDF因此出现了贴水,表明国际上已经存在人民币贬值预期的迹象。

除了贸易以外,因为欧债危机的影响,许多欧美金融机构和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资金周转困难,不得不从中国撤资,以满足其应对流动性危机的需要,由此反而触发了资金外流。不仅如此,境外的许多分析人士甚至还预测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一些欧美金融机构还借机在境外金融市场做空与中国经济相关的金融品种。

上述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国际热钱对我国的态度已经发生方向性变化,不仅停止了向我国的流入,甚至可能形成流出的态势。2011年第四季度央行的外汇占款连续3个月出现负增长,以及12月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连续8个交易日出现跌停板,这很可能是资金大量流出的结果。

当然,从绝对数看,最近的资金流出数量还十分有限,不足以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况且,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仍然是一枝独秀;贸易收支也不可能出现持续的巨额逆差;人民币汇率虽然趋于均衡和稳定,但仍然会在波动中缓慢上升,并不存在致其大幅度贬值的基本面因素。因此,破坏性的资金大量流出现象不会出现。更何况我国拥有3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即使出现较大规模资金流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会有限。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因还保持着适度资本管制,我国的“热钱”问题与那些资本自由流动的国家或经济体有着完全不同的语境。

上一篇:进出口总额保10可期 下一篇:掘金千亿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