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驿油田北部延长组长6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分析

时间:2022-07-02 06:18:12

甘谷驿油田北部延长组长6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分析

摘 要:甘谷驿油田北部延长组长6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储层低电阻率成因。利用测井信息及油田整体油藏分布,对油田南部正常长6油层和油田北部低阻(相对)长6油层的电性特征做了对比研究和评价,分析各种因素对长6储层形成低阻的影响,

关键词:甘谷驿油田 储层特征 低阻油藏

一、储层特征分析

1.岩石学特征

根据岩心观察及室内岩石薄片鉴定结果,油田北部长6储层岩性主要为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占各类储层的57.8%~77.5%,其次为中粒砂岩和粉砂岩,分别占11.8%~37.2%和0.1%~16.5%,粗砂岩极少。储层砂岩碎屑颗粒多呈次棱角状,分选性中等-较好,主要粒级细砂的含量一般在70%以上,杂基含量中等,反映为中等强度水动力条件和中等搬运距离的沉积。胶结类型为孔隙式和孔隙-接触式,颗粒多呈点-线接触,以线接触为主。

2.孔隙结构特征

根据储层岩石铸体薄片、图像孔隙、毛管压力曲线及扫描电镜等资料,本区长6油储层的孔隙结构类型以III类(中孔微细喉型)、IV类(小孔微细喉型)为主,含少量的II类(中孔细喉型)和I类(中孔中细喉型)(图1)。

中孔微细喉型:平均孔隙直径80~50μm,平均喉道半径为0.5~0.2μm。其渗透率为(0.1~0.3)×10-3μm2。

小孔微细喉型:平均孔隙直径10~50μm,平均喉道半径小于0.2~0.5μm。渗透率为(0.1~0.15)×10-3μm2。

3.储层物性特征

3.1 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分析

油田北部长6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不到0.26(图2),说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一方面受多重地质因素综合影响,另一方面又并非受相同因素控制,而具有并不完全相同的演化轨迹。由于油田北部长6砂岩微孔隙比较发育,其对孔隙度具有重要贡献,但由于多呈孤立分布,因而对渗透率贡献不大。对渗透率贡献较大的主要是成岩作用晚期形成的溶蚀孔隙。因此,在孔隙度小于一定值时,随孔隙度增大,渗透率增加不大,主要贡献来自残余粒间孔和微孔隙;但当孔隙度大于一定值时,渗透率快速增大,其主要贡献来自溶蚀孔的发育。

3.2孔隙度、渗透率分布规律

根据油田北部5口井403块岩心分析资料统计结果,长6孔隙度主要分布在7%~11%之间;渗透率最大值6.77×10-3μm2,最小值0.01×10-3μm2,平均值为0.85×10-3μm2。油田北部长6储层总体表现为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特征。

二、低电阻率成因分析

储层电阻率是用测井资料判断含油性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电阻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岩性、粘土、导电矿物、地层水矿化度等,明确影响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是研究低电阻率成因的基础。

1.粘土作用

在胶结物中,绿泥石在本区长6砂岩中,几乎所有砂岩中都可见到,平均含量达2.5%,占胶结物总量的24%左右;在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粘土矿物较发育的井段,残余粒间孔大多变为晶间微孔,原生孔隙度损失并不大,为0.5%-1%。粘土总含量较低,泥质总含量对电阻率产生影响较小,泥质含量对电阻率影响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2.油水分异作用

甘谷驿油田长6储层主要集中在300~600米范围内,且由于水平缝储层影响,油水无垂向分异,在成藏过程中对含油饱和度降低无影响,因此也不是形成低阻的主要影响因素。

3.导电矿物作用

岩心观察和大量的铸体薄片镜下鉴定结果表明,本区长6储层的岩性主要为灰~灰绿色长石细砂岩,占60%左右,其次为粉-细砂岩和中-细砂岩。砂岩中碎屑颗粒一般占85%~95%,以长石为主,其次为石英、岩屑、云母和少量的重矿物。导电矿物主要为稳定性差的黄铁矿等,其含量小于1%,不能成为形成低阻的因素。

4.钻井液侵入作用

甘谷驿油田主要采用清水钻井,矿化度低,导电性能差,近井地带由于清水侵入,其八测向、中感应均高于深感应。钻井液也不是形成低阻的主要影响因素。

5.边水侵入作用

甘谷驿油田北部接壤青平川油田,青平川油田主力开发油层为长2+3,长6储层基本无形成工业油流含油区,根据对甘谷驿油田长6含油区以外20余口探井测井、试油、岩心、岩屑资料分析整理,区外差6普遍存在砂体,试油结果一般为水带油花或者纯水井。根据地层水化验分析,区外水分析数据与北部储层水分析基本一致。在地层构造方面,延河北部从北向南逐渐变高,北部边水的持续侵入造成含水饱和度增高,对低阻油层的形成起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冯春珍,赵静,等.测井技术. 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2008:519~524

[2] 吴少波,王宝清,等.甘谷驿油田顾屯探区储层特征研究,2011.

[10] 李得信,郭海敏. 乌南油田低阻油气层成因分析及识别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1(09)

上一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汽驱储层 下一篇:间歇注汽在稠油开发中后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