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 张嘉译 黄渤 他们当年的考学之路

时间:2022-07-02 05:36:43

贾樟柯:最大的影响从陈凯歌而来

贾樟柯,山西汾阳人,北京电影学院1996级文学系进修班学生。

不过说起当年贾樟柯考取北京电影学院,最大的影响还是从陈凯歌这里来的。1990年,贾樟柯面临着当兵或者落榜后继续考大学的选择,由于父亲的坚持,他背上行囊自费去山西大学念美术。有一天,贾樟柯实在无聊,于是买票进了电影院,看到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忍不住一边看一边流眼泪。看完之后,他发誓以后一定要当上导演。可是究竟要怎样才能当上导演呢?贾樟柯到处问人,有人告诉他想当导演就要考电影学院,而且还跟他讲千万别考导演系,最难考,“什么系好考你就考什么”。虽然非常喜欢导演系,但贾樟柯最后还是选择了文学系。

他从1991年开始考北京电影学院,其间历经波折,面临了诸多困境,“当时跑遍整个太原都找不到一本关于电影的书”。他考了两年都失败了,却死心不改,直到第三年专业成绩取得了第一名,文化成绩却依旧差着30多分。当时北影的教务主任赵凤喜老师对贾樟柯说,“那你就先来听着吧”,就这样他成为了北影文学系的旁听生,直到两年之后才正式转为了这里的学生。

尽管事后的贾樟柯常常说,“上不上电影学院我自己都会成为一个导演”,但是当年的他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却是最好的,常常是不在图书馆就在去图书馆的路上,因为“到电影学院主要是一个专业的学习和训练。那时候我已经23岁了,已经相当成熟了。”成熟的表现之一就是目的性极强,大二那年快结束时他组织了一个“青年电影实验小组”,后来这个小组的名字出现在《小山回家》的片头。

这部1995年的片长57分钟的短片获得了香港映像节大奖,为他争取到拍摄《小武》的机会。法国《电影手册》称赞《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复兴与活力”,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更称贾樟柯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这句话似乎更适用于他的母校,尽管在影片字幕上打着“北京电影学院学生作业”,但学院却一直不敢向这位无限耀眼的奇才“邀功”。贾樟柯也并没有“像闪电般”稍纵即逝,直到今天他还在继续书写着来自北影、北京电影学院的美学传奇。

张嘉译:狠命的一摔,跌进了电影学院

张嘉译,陕西西安人,北京电影学院1987级表演系学生,原名张小童。从舅舅拿出《西安晚报》给张小童看北影招生新闻的那一刻起,张小童便与表演结下了不解之缘。张小童就是张嘉译,是如今那个“大器晚成”红透天的影视巨星,可是,直到从北影毕业之前大家都呼他的原名“小童”,张小童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张嘉译,就如他的名字那般,稚气,青春,活泼,顽皮,快乐……

那时的张小童是典型的“陕西冷娃”,沉默寡言,却又倔强执拗,张小童不是天生的演员,只是“后天”而来与表演较劲儿,“你只要说我不行,我就偏做给你看”。张小童还在上高中的时候,绝不会想到他与表演有半点关系,小童也规划过自己的未来,想成为科学家、医生、老师、、工程师等等,唯独没有考虑过演员。又怎么能想到演员呢?在张小童眼里,演员都是些俊男俏女、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人精儿”,小童长得还算俊朗,但是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甚至和女孩子说话都是一脸羞红,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才艺就是“摔跤”了,这可是小童一直以来洋洋得意的本领,可是,演员又不是运动员,还没听过谁摔一手好跤就能考上表演系的。不承想,到最后,张小童的摔跤本领,确实是给他表演考试加了分的。

张小童还在上高二的时候,就去考了北影的表演系,他算得上是其中最小的了,但却是一副西北汉子饱受风霜少年老成的样子。在表演系面试的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形体展示”,同学们各显其能地扭摆着身体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极尽妩媚、性感、激情,轮到张小童上场的时候,他一本正经地做起了广播体操,做得很卖力,很认真,尽管现场一片哄笑,也还是有监考老师被小童憨厚老实的样子打动了。等到了“小品表演”的环节,张小童和后来的同班同学热合曼搭档表演了一段反映兄弟情的小品,小品中间有个师兄弟二人打闹的桥段,热合曼是从小练过武术的,算是“练家子”,但是张小童却凭着“三脚猫”的摔跤本领径直将热合曼狠狠地摔在地板上了,“咣”的一声真真地响,“行了,你们不要真摔了!”引来监考老师的赶紧制止,现场顿时安静了一会儿,监考老师被眼前这个沉默小男孩的与众不同的男子汉气概震惊了,也许从那一刻起,监考老师就死死地瞄住了这个不起眼的小男孩儿,也或许是那一刻,预示着张小童漫长且辉煌的表演之路的起点。

多年以后,班主任马精武老师回忆起对张小童的最初印象,还是一片溢美之词,“当初就觉得这个小孩长得挺端正的,好看,很有个性,朴实,属于那种挺耿、挺憨厚的样子”。从一开始,张小童身上就有一种特别的气质,使得他鹤立鸡群,如此与众不同。张嘉译与表演结缘,太过偶然,却又显必然,就像那一次狠狠地摔跤,突如其来,却又场面不凡。

黄渤:配音班开启表演路

相对于其他的演员来说,黄渤的考学之路可谓好事多磨,但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黄渤的考学路亦是如此。凭借着他多年的人生阅历,“软坚持”着自己的人生梦想。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唱歌不行我演戏,考不上表演考配音”,就这样,黄渤找到了能够释放自己歌唱的执着与热情的燃点。

虽然已经出演了影视作品《上车,走吧》,也得到了外界一定程度上的肯定,但对于之前一直醉心歌唱事业的黄渤,表演却仍旧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黄渤之所以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一方面为了能够更加系统的学习表演,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是给自己的家里人有个交代。然而表演专业几百分之一的录取率,对于那些有着外在形象优势的考生而言,表演专业的入学考试都意味着在独木桥上耍杂技。至今黄渤回忆起自己当年参加艺考,身处一众帅哥美女中列队进入考场,单从自己的形象外表,已经被画上了叉,更不用说之后的才艺展示。参加完艺考的黄渤也意识到了自己必须调整思路,条条大路通罗马。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令黄渤深刻地了解自己能够抓住什么,应该抓住什么。命运也不愿这颗未来影视界巨星陨落,冥冥之中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表演之路的窗。

在考上北京电影学院配音班之前,在电影学院学习表演的过程中,黄渤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骨子里那股聪明劲儿得到了老师的赞赏与喜爱,表演专业的成绩在全班数一数二。崔新琴老师在对黄渤有了进一步了解后,不但觉得这孩子不错挺有灵气,还经常对黄渤所做的汇报演出提出表扬,最后黄渤也不负老师所望,出演的小品等汇报作业被电影学院留档作为教学资料,这对于一个初在电影学院学习的学生来说是无上的荣耀。正是这份不在考试结果上钻牛角尖的“软坚持”和在表演专业上的天赋异禀,那扇通往表演之路的窗悄然打开。2002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开办了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表演专业的配音班。表演专业的配音方向,如同纽带般连接着黄渤的过去和未来,成为黄渤事业的中间站。配音――用声音塑造角色,令他苦练多年的歌艺有所施展,令他坚持多年的歌唱梦想有所依托;表演,开启了他人生的重要篇章,成为能够释放他歌唱的执着与热情的燃点,成为他异禀天赋得以施展的舞台。

配音班的考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相对于其他报考配音班的考生,虽然黄渤的声音条件不错,但也并不是出类拔萃的,黄渤称当年自己声音属于班里的“小破锣”。丰厚的生活阅历以及出众的应变能力使得黄渤在考试过程中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配音班的带班老师徐燕,慧眼识珠,在艺考的时候就敏锐捕捉到了黄渤成为一个好演员的巨大潜力,就这样黄渤在徐燕老师的“力挺”之下,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的配音班,开始了在电影学院的学习生涯。

自《疯狂的石头》以来,黄渤精湛的演技和作为一名优秀演员独特的个人魅力受到观众的青睐,越来越多的考生关注艺考,关注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的招生。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王劲松老师在解析表演学院招生时接受采访,亦坦率地肯定了黄渤本身作为一名演员所具备的个人魅力和个性色彩。对于黄渤而言,自身彰显表现出的独特个性,与生俱来不刻意碉琢的幽默感,自然流露的综合素质,都是黄渤在艺考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洞时,在三试的才艺展示中,黄渤优秀的舞蹈歌唱功底,也是能够令监考老师对之倾心的重要原因。

就是如此的“软坚持”,从歌唱到配音,从配音到表演,黄渤始终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梦想并努力地付诸实践。对于还在路上奋战的艺考生,他最想嘱托大家的就是“好好准备吧,真正放松才能把才艺才华如实展现。”

上一篇:基于水滑石―金纳米粒子的阻抗型核酸适配体传... 下一篇:公租房建设中政府监督管理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