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清单之“长短”

时间:2022-07-02 04:38:04

识别、预警、处置,政府对风险的管理,一定是滞后于市场变化的,而负面清单的不可逆性又决定了,政府圈定的“”只能越来越小,而不是越来越大。

整整一个月,围绕着9页纸的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弹赞之声兼而有之。

这份清单明确列出了不予外商投资准入或有限制要求的领域,涉及国民经济行业1069个小类中的17.8%,意味着超过八成的行业对外资开放。

“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大多数人因这“八成”开放度备感振奋;但也有“好事者”翻出《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与负面清单一一比对,竟发现两者在禁止和限制项投资产业上高度吻合。

“负面清单”,作为上海自贸区最受关注的政策之一,出台后的这30余天,所搅动的各种复杂情绪,掀起诸多“长短论”,皆因期许与寄望而起。那么,对一张“清单”,我们该如何期许才不至于失望?

从表面来看,上海的这份负面清单,较之于美国1页纸,日本的2页纸,的确是“长” 了。如果寄望这张清单能够在市场准入方面有实质性突破,难免会感叹放得“不够过瘾”。

放权与监管,其实是一对辩证关系。密密麻麻的“负面清单”,无论是禁止还是限制,其实就两个字“风险”。对风险的管理,需要监管能力去匹配。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逻辑,也就意味着,中国(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制定,其参考坐标不应是美国、日本,而是与当下自己的实际监管能力相适应。

不难理解,自贸区9张纸的负面清单,是一种审慎的渐进性策略,给自己留足了空间和余地。

“长”,不是最要命的,因为负面清单只能做“减法”,最大特点是不可逆性,这个“2013版”的“后缀”,本身就意味着还有完善的空间、缩短的可能。

负面清单的真正含金量,或许不在于长短,不在于“放”了多大尺度,而在于其对政府转变职能的倒逼。外商投资,由原来项目核准制改为备案制,由原来合同章程的审批改为备案管理。

也就是说,没实施负面清单前,政府没有规定不能做的,也不一定就能做,还要过审批这一关。有了负面清单后,凡不在清单以内,只需备案而不用审批,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过多过滥的审批,是管制型政府的一大特点,从政府管理流程上来说,属于典型的前馈控制。此次,在负面清单之外,政府管理的关口后移,实行宽进严管,裨益之处,一在提高行政效率,二在有效抑制腐败。

从前馈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反馈控制,对政府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自贸区成立之初,就有人问最大风险是什么?风险来自于市场,还是来自于“市长”?

显然,是后者。自贸区试验最需要担忧之处,就是政府的管理能力。就负面清单来说,政府未必能够一次性识别所有风险区域。市场发展变化莫测,新行业、新投资领域层出不穷,而资本无孔不入的逐利性特点,又决定其具有突破的冲动。

识别、预警、处置,政府对风险的管理,一定是滞后于市场变化的,而负面清单的不可逆性又决定了,政府圈定的“”只能越来越小,而不是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长于审批而弱于监管的政府,需要走出办公思维,要从现场和一线中甄别、发现风险点。及时了解问题、提出对策、化解管理风险。

由是观之,今后负面清单的长与短,不是市场来定,而取决于政府能否适时而变,转变职能、加强监管、优化服务。

上一篇:徐毓才:基层医改践行者 下一篇:恒大:“踢”一场足球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