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散文中蕴含的时代性分析

时间:2022-07-02 03:08:57

刘墉散文中蕴含的时代性分析

摘 要:刘墉是近些年来畅销书作家的代表之一,之所以他的作品受到读者的追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散文中蕴含的时代性特征。本文主要就刘墉散文中蕴含的时代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刘墉散文;时代性;分析

刘墉是近十年台湾作品最畅销的作家之一,在大陆正式出版之后,他的丛书销量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册,成为了众多读者争相阅读的作品,无论是励志文字还是教育散文,都给了读者一定的启示。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世界,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精神需求有了更高的追求。刘墉的散文在时代中旭旭而生,被称为“心灵鸡汤”,得到了大众的高度喜爱。小说的语句并不是最佳,也没有惊涛般的出众,但只要是读过读过刘墉散文的人就像灵魂被洗涤一样,内心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愉悦。刘墉的散文多以人们生活中的琐事为内容,把丰富的感彩渲染得淋漓尽致,呈现出无穷的力量和智慧,人们在无尽浮躁的生活中,感受到内心深处对真善美向往和追求。刘墉在创作散文的时候,首先是有着他自己的内心的触动,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让读者感动。他的散文不仅是为自己代言,更是为这个时代代言。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他的创作显然符合了这个时代的变化,具有时代性。

一、体裁的时代性

现代散文有小品、杂文、随笔、特写、游记、速写、书信、回忆录等不同的体裁。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表达的重点也不一样,刘墉的散文体裁主要是以小品为主,特写、随笔等为辅。散文所展现的内涵既有对古典文化的传承,又有时代创新的特性,是中国散文界的翘楚。刘墉的散文大多短小精悍、素材丰富、言语朴实亲切。这些散文可以敏锐的反映出当代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

从文学艺术的表达手法来看,刘墉的散文在体裁上面是没有什么技巧的,没有刻意地去追求散文的整体形式,而是顺从自己的思想意识来写,天马行空。刘墉并不在意外表是怎样的,只是想将自己对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所感所悟给表达出来,让读者了解这个时代。他作品的体裁就是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好恶通过其散文的表达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慢慢的品读,领会其中的奥妙。

二、表达语言的时代性

我国在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文化的多元化得到充分地体现。国外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都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摩擦碰撞。这样会产生新的文化交流,创作的思想就会更加的丰富,新时代的人们更加开放、率真,少了许多含蓄与委婉,这就是文化碰撞的结果。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素材发生改变的时候,创作肯定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读刘墉的散文我们就会有这样深刻的体会。他的文章表达多为平凡朴实的语言,给读者一种亲切的感觉,特别能让读者与之产生共鸣,没有时代的距离感。其中也不乏幽默的语句,读起来轻松自然,刘墉的语言就是这样充满智慧。

三、题材的时代性

现在的社会是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世界一下子变小了。这就意味着全世界的人们交流起来非常的方便快捷。刘墉是一位紧跟时代的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需要有更多、更新的题材,来表达自己对这大千世界的种种看法。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他不可能拘泥于自己的生活圈子而不接受新鲜的事物,相反,他更具有作家独特的敏锐的感觉,他会发觉新时代的特征,把握新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思想和时代同步,只有这样他才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一直向前。

刘墉的散文之所以如此有魅力和个性,是因为刘墉对选材把握地恰到好处,那就是展现这个时代的主流情感旋律“善”与“爱”。现代的人们追逐功名利禄,没有了人情冷暖,人情淡薄。人心浮躁,整个社会也是如此。但是刘墉却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想着用儒家的思想来唤回人心。他在散文中呼吁人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宽仁的眼光看待整个社会。刘墉在散文中写到兄弟姐妹之间的爱、父母之间的爱、动物之间的爱。他总是以一颗宽容的心期待这个浮躁的社会发现更多的美。

四、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只有与时俱进,文化、经济、社会才会发展。作为一个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作家,刘墉的散文与时代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散文是与时代分不开的,无论是在体裁上还是在语言表达上。他用他那幽默、自然、轻松的笔调来描绘这个时代,描绘着这个时生各种事情,用他那颗宽容的心对待世界,希望人性回归,人心向善,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蒋成成.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刘墉散文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11).

[2] 唐榆晴.试论刘墉散文的幽默及其文化内涵[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3] 徐光萍.“心灵的鸡汤”――刘墉散文小品文本意义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4] 蒋成成.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刘墉散文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11).

上一篇:梁启超小说的美学思想分析 下一篇:《新潮》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