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22-07-02 02:48:43

刍议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价值追求,在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作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也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理念、目标和实施要求。几年来,课程改革一直是基础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改;初中

一、加强个人修养,提高师德、师能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人素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要取得良好的课堂反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有高尚无私的师德师爱。其次,教师还要有出色的师能,既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又包括教学机智。教师的知识面要广,适应性要强,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教育规律,懂得青少年心理特征,以及广泛涉猎其它各个学科门类的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有深邃的洞察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能够敏锐地捕捉一丝一毫的课堂反馈,不着痕迹地变换教学策略。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外在的世俗权威转化成内在的信仰权威,即除去外表的威严,注重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诚心诚意地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这样,课堂反馈就有了前提条件,主体性的学习和主体性的教育将有可能实现。

二、营造师生间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

新课改背景下,以往的教育文化是教材崇拜、权威崇拜。教师就是真理,教材就是金科玉律,容不得半点怀疑。师生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权力掌握在教师手里,学生只能唯命是从。分数、考试和大量的客观题检测、标准化的测评方式等就是这种权威的保障。这种教育文化观念在基础教育课改中已经受到了质疑,民主化的教育观念正在建立,合作教学,对话和沟通等得到了积极的提倡和推广。考试的形式更加开放,学生言语能力表现的自由空间更大,知识识记性的体量正在缩小。例如,在教学中普遍要求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沟通,来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使对问题的认识和探讨更加多元、开放和深人。近年高考话题作文的“三自”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行立意,使考题的限制更少,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加大了。2003年高考《考试说明》已确定不再设题考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等五个知识点。这些,似乎是课程改革在一些具体教法、考试上的体现,实质上却是教育文化精神的重建。

三、激活语文教材,开发学生思维空间

文学作品源于社会和人生,是社会和人生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和人生,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对教材合理的挖掘中,找其中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把死的教材变成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依托课本,又要跳出课本,不局限于课本,把学生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受到思想触动、人生的启迪和美的熏陶。在讲授《出师表》一文中,我首先联系诸葛亮的生平,讲解“空城计”等历史故事情节,突出诸葛亮为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可贵品质。接着带入课文,讲诸葛亮在临出师之前对后主刘禅的教导,体会这位两朝老臣的一片丹心。把历史、人物、课文内容融会贯通,一下子感染了学生,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又如在讲授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根据曲的内容用画图描绘出来,学生们都热情地投入到这一创作中去,既领略了曲的意境,又激发了他们的美术创造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激活教材”,开放语文教学的空间,将课本与社会、人生联系起来,让课堂充满新鲜气息,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建构主义认为,一切新知识的建构都是建立在原有经验背景的基础上的。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经验脱节,不能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可见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与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源头活水。教材中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而生活是不断变化的;语文教材中的概念是抽象的,而生活是具体的;教材中的解释往往是单一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脱离学生生活去教教材的时候,学生自然也谈不上有什么感受,他们面对的只是纯粹的索然无味的文字知识,他们虽然人在课堂,但心却游离于学习的本质目的之外,自然也就没有生成可言。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必须由传统双基的传授转向“以人为本”的关注。教师要联系学生身边的世界,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成经验,要联系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依据学生生活对教材二度开发,实现抽象的一般理论知识与丰富具体的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教材的对话,学习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才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闪亮。

五、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让他们有自主探索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敢问善思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教学中引发学生质疑,再通过同学们的讨论辨疑,解开学生心中的疑云,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应让学生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教育他们不盲从书本、教师,要抱怀疑态度去学,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如:老舍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但有的学生对他写的《济南的冬天》的末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放在第五段末尾提出异议,认为这句不是对本段落的总结,而是对全文的总结,应独立成段。他的见解得到全班同学的赞同,我在课堂上肯定同学们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并应及时表扬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是可贵的,只有像这样小心的呵护、正确的引导学生幼稚而富有创见的想法,才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积极探究的欲望。

上一篇:物理教学中如何做好“授人以渔” 下一篇:教师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中的作用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