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惧怕华为、中兴?

时间:2022-07-02 02:14:58

吴玉征 wu_yuzheng@ccw。com。cn

近日业内最大的热点莫过于美国对华为、中兴的指控。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调查报告称,华为、中兴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建议阻止这两家企业在美开展投资贸易活动(本报第7、8版有详细报道)。

除了这件事情本身,不妨从公司的角度看,为什么华为、中兴在美国屡次受阻?美国在怕什么?

美国不是第一次,也绝对不是最后一次阻止外来公司在美国的商务活动。追溯到1929年,美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试图建立贸易壁垒,向贸易伙伴征高额关税。这种做法在当时被上千名经济学家反对,但胡佛总统仍旧签署了《1930年关税法案》。这种后果是,贸易伙伴强烈反弹,贸易壁垒高高竖立,美国经济倒退、股市崩盘,最终引发上世纪初的经济大萧条。

如果说这种贸易行为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初期,是由于政府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界定不清晰,美国过于自信本土企业的经济实力的话,那么,在现代商业体系已经足够完备的基础上,美国仍旧在惧怕其他国家的企业。

1989年,日本索尼收购美国电影公司哥伦比亚。这种收购,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媒体以“日本买下美国文化”大做文章,并把象征美国的自由女神雕像换上了日本和服。原本只是一个资本运作的事情,美国非要上升到国家文化、制度等层面,足见美国自恋的情结以及脆弱的神经。

当然,当年收购的背景是,大量日企进入美国,尤其是美国人都在驾驶日本车、使用日本电器,引发了美国人的担忧,生怕日本企业抢走了美国企业的饭碗。事实证明,这种担忧多余了。2005年,日本索尼再次收购另一家美国电影公司——米高梅,反倒没有引起多大波澜。

可以说,在当今全球化、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再次动用贸易大棒,或者是非经济手段阻止其他国家在美国的正常贸易活动,是全球化浪潮中的逆流。在非IT行业,2005年,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公司失利;近日,三一重工两位高管控股的罗尔斯公司在美国兴建风电站的计划受阻。

从历史事件再看华为、中兴受阻,也就释然。

在全球五大通信公司中,华为、中兴占两席。而美国通信公司占据了全球50%的市场,这对所有通信公司来说,意义重大。截止到目前,华为、中兴在非美国市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美国的情况则完全相反。美国销售额仅占华为总收入的4%。从系统设备业务看,中兴2011年在美的销售额仅3000万美元左右,对比整个公司130亿美元的销售来说,基本可忽略不计。而思科在美国市场每年是上百亿美元的销售额。

归根结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华为、中兴无需在乎这些指责,但进入美国市场,还需努力。

上一篇:看不见的“水库” 下一篇:PC争冠 那都不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