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腿菇总状炭角菌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22-07-02 10:16:34

鸡腿菇总状炭角菌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我国鸡腿菇的人工栽培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消费者对鸡腿菇认识的不断深入,鸡腿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河南省漯河市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种之一。近年来,由于总状炭角菌的危害,造成鸡腿菇栽培减产甚至绝收,导致广大菇农损失惨重,从而缩减栽培规模甚至放弃鸡腿菇栽培,对鸡腿菇生产造成致命的打击。鸡腿菇总状炭角菌已经成为制约鸡腿菇生产的瓶颈问题,为此笔者根据目前对该病害的研究报道,结合在漯河市召陵区万金镇郭庄多年栽培的实践经验,现将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病原菌

总状炭角菌(Xylaria furcata Fr.)又称叉状炭角菌,俗称“鸡爪菌”、“珊瑚菌”。隶属于真菌门,核菌纲,炭角菌目,炭角菌科,炭角菌属(Xylaria Hill ex Grev)。其菌丝色泽黄白色,浓密纤细,气生菌丝旺盛,多分枝,无横隔,未见明显的锁状联合,不形成菌索。子实体多丛生或簇生,分枝柱状或稍扁,上部呈指状、鹿角状、爪状或类似鸡冠状。子实体初期成浅褐色,内部白色,成熟后子座成灰褐色至黑色,子座表面有突起的子囊壳呈黑色,似桑葚状,子囊长圆柱形,含有8个子囊孢子,光滑无隔,近椭圆形。

病害症状

鸡腿菇菌丝生长时,与总状炭角菌菌丝结合扭结发生变态,菌丝表现粗壮,树根状,成束生长,用手拉有韧性,形似鸡爪。鸡腿菇覆土后,往往从覆土层上长出鸡爪菌,其幼嫩子实体外部浅褐色,内部白色,从基部分枝2条~5条,长2cm左右,粗约2cm,基部土壤中有粗网状的菌素与鸡腿菇的菌丝相连。总状炭角菌的菌丝和子实体与鸡腿菇争夺营养、水分及空气,强烈抑制鸡腿菇菌丝和子实体生长。菌床上一旦长出总状炭角菌,鸡腿菇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绝收,其危害很大。

致病机理

总状炭角菌属于竞争性杂菌,是一种蕈状芽孢杆菌,寄生在鸡腿菇菌丝上。鸡腿菇在前期菌丝生长阶段,发生鸡爪菌侵袭时,与鸡腿菇菌丝争夺养分,养分受到损失,影响正常生长:后期随着鸡爪菌菌丝的蔓延,分泌出一种有害的胞外酶,蚀袭鸡腿菇菌丝,使菌丝逐渐萎缩,无法转入生殖生长,以致于不出菇。

发生规律

总状炭角菌主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枯木、草料、土地及空气中,其子囊孢子可随栽培原料、土壤、空气等多种媒介侵入鸡腿菇生长基质。鸡爪菌喜欢在高温、高湿、阴暗、通风不良、偏酸的环境中生活(其适宜生长温度为24℃~32℃,10℃~15℃不萌发:适宜空气相对湿度是90%~95%,空气相对湿度小于75%子囊孢子不萌发:适宜的pH在6.5~7.5,pH在9.,0以上不萌发)。在春末、夏季、初秋,二茬菇后和鸡腿菇出菇的中后期栽培鸡腿菇,极易发生鸡爪菌,为害最重。此外,培养料及覆土消毒杀菌不彻底,栽培环境消毒不够,也是导致此菌发生的主要原因。据观察,生料、发酵料比熟料更易发生鸡爪菌危害。总状炭角菌的子实体一般在菌袋覆土20天后才发生,子实体无论有无覆土均可形成,是近年来对鸡腿菇危害最严重的―种病原真菌,它专一性很强,只对鸡腿菇发生危害,该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很长时间,一遇到合适条件,其孢子即可萌发形成危害,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用。

防治措施

总状炭角菌一旦发生,很难根治,因为其菌丝似乎与鸡腿菇菌丝共生,两者生长条件极为相似,且发生迅速。因此总状炭角菌的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生态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把鸡爪菌消灭在发生危害之前,确保鸡腿菇生产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和安全的目的。生态防治主要是环境控制、原料选择使用、品种选择、栽培管理措施等,提倡多使用:物理防治主要是设障阻隔、灯光诱杀、日光曝晒、低温处理、高温灭菌等,提倡多使用: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细菌、真菌、病毒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等,是未来趋势,应积极倡导:化学防治主要是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是补救措施,应少使用。以下主要介绍生态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选择优质菌种:使用正规科研部门生产的中低温型优质菌种,不要选用高温型品种,且纯白色品种抗性较差,一般不考虑选择。尽量使用菌丝活力强的菌种接种,最好采用原种直接接种。

培养料选择与配制:目前,在生产上多用发酵料栽培鸡腿菇,所使用的原料必须是新鲜、干燥、无霉变,培养料在发酵前各种成分要打碎、磨细,曝晒3天~7天,尤其是有些配方中要加入畜禽粪,需经过充分曝晒,否则不能使用。如使用栽培过其它食用菌的废料栽培鸡腿菇,也应选择菌丝生长较好、料未被杂菌污染,将废料晒干后添加30%新原料栽培鸡腿菇。配制时加入0.1%~0.2%的50%多菌灵可有效抑制杂菌发生。

堆积发酵要科学:培养料正确的发酵方法是:首先把培养料混合均匀,调节含水量至65%~70%,建堆时堆宽1.2m~1.5m。高0.8m~1.0m,自然成梯形纵向延长。在堆的腰部隔30cm~40cm,用直径为3cm~4cm木棍平行打两排眼,上下两排眼要相互交错,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保湿发酵。当料中心温度上升到70℃以上开始计时,24h后翻堆,翻堆时要求把中间料翻到两边,把外边翻到里面。全部发酵过程大约7天~10天,翻堆3次~4次。发酵时间不应过长,否则会大量消耗养分,当然,时间太短发酵不充分,达不到发酵目的。培养料发酵结束后应重新调整培养料含水量至60%~65%,pH值为7.5~8.0。

栽培场地要轮作:鸡腿菇收获完毕后彻底清理床面,有条件的可实行1年以上的轮作,从而减轻总状炭角菌的危害。利用日光温室栽培鸡腿菇时,夏茬可种1茬玉米或大豆。如条件不允许轮作,菇房使用前应做好严格的消毒工作。

覆土处理:鸡腿菇不覆土不出菇,覆土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鸡爪菌的发生与否。一般来说,覆土要选择远离栽培场地,从未种过鸡腿菇地块的土壤,最好是20cm以下的深层土,覆土要过筛且曝晒2天~3天,再加入2%~3%的石灰粉,每1m3覆土用5%甲醛25kg并混合50%的敌敌畏200倍液喷洒,用塑料膜闷24h后,摊开排除药味后待用。

严格栽培管理:在高温季节采取不脱袋覆土法,将菌袋划3道~5道口或开5个~6个直径3cm~4cm的小洞后排在菇床上覆土出菇:或将菌袋直立,把土直接覆在袋口上,可有效防治交叉感染。管理上注意降温、降湿、加大通风量、避免畦内积水。每潮菇出完后要彻底清理床面,需补水时喷施pH值为8.0~8.5的石灰水,为预防杂菌发生还可在床面和四壁喷洒pH值为14的石灰水或多菌灵、新洁尔灭等药剂,减少杂菌基数。

化学防治:发现“鸡爪菌”,要连带下面的培养基一块清除掉,如果严重,病区要扩大到周围5cm~10cm,带出棚外彻底焚烧并深埋,防止孢子成熟和扩散。同时喷洒50%多菌灵800倍液,然后回填处理的覆土。在床面和发生“鸡爪菌”的部位四周撇施生石灰粉,用50%多菌灵700倍液~800倍液或百菌清500倍液~700倍液交替喷雾。

小结

笔者认为,对总状炭角菌的分子生物学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存在诸多空白和争议,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制约了标准化综合防治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在物理防治、生物学防治、化学防治的基础上,从生态防治入手研究鸡腿菇总状炭角菌是根治该病的根本出路。

上一篇:对于演奏心理训练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艺考热”有关社会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