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闪与围脖

时间:2022-07-02 06:33:14

泰戈尔说过:“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

2009年8月29日18点,郑州二七广场,随着音乐响过,一名身穿白衣、头戴白帽的男子在十几名伴舞者的簇拥下跳起了太空舞。同一天,西安、青岛、南京、本溪、天津、合肥、成都、深圳、厦门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当天,在澳门新马路喷水池、在香港铜锣湾几十名年轻人跳起街舞。

随着地球转动,当8月29日这一天在其他地区来临的时候,这一幕继续上演。只因那一天是已故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51岁生日,舞者们用跳舞的方式来向天王致敬。而这一系列在全球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都是快闪族的杰作。快闪族,英文称Flashmob,指的是一群互不相识的人,通过短信和互联网等形式,相约在指定时间和地点集合,迅速完成事先设计好的搞怪动作,并在规定时间内迅速分散消失。

快闪最大的特点是突然性,通常发生在火车站、闹市区、广场等人多的地方。闪客们一分钟前还若无其事地混迹在人群中。行动的时间往往在一分钟之内。之后,又若无其事地恢复以前的样子,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

如果把快闪简单归类为“行为艺术”,那么绝对低估了快闪族的能量。8月5日,在纽约时代广场为推广好莱坞新剧《宝莱坞英雄》进行的歌舞,是商业型的快闪。在G20峰会和北约峰会上的快闪一族则带有政治目的。更有人把快闪活动看作是新型社会运动的起点。

一名博客作者这样评价快闪一族:无论快闪的形式如何,它本质上还是“猫捉老鼠”游戏。它充分利用了行政管理的空子,在公共场合,当管理人员发现有人集体搞怪,想探个究竟的时候,快闪行动已经结束,以至于围观者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快闪的另一个精髓就是非暴力,通过各种搞怪的方式,和社会开一个基本上是善意的玩笑。不过快闪的前身却颇有暴力倾向。据考证,快闪族源于日本的“暴走族”,最早被称为“雷族”,后来又改叫“游行族”。暴走族源于二战后的日本广岛。当时,一群始终无法脱离战争阴影的广岛籍退伍军人买了几辆摩托车、剃了小平头、找了几件神风特攻队专用的飞行员制服,浩浩荡荡地在街头穿行。暴走族的特点同样是来无影去无踪。记得以前有个日剧《GTO》(中文名为《麻辣教师》),主角就是前暴走族的骨干分子,后来竟然当了老师,还受到学生的拥戴,这是往好的方面转化。至于暴走族传到中国演变成“杭州飚车党”和“北京二环十三郎”,受到市民的诅咒,那是往坏的方面发展。

与“快闪”交相呼应的是“围脖”。“围脖”的正式名称是“微博客”,外国名字是Microblog,也称“微博”、“微波”、“推客”、“叨客”。“围脖”正好是互联网版的快闪。

如果说博客的出现实现了法国作家阿诺蒂“人人都可以写作”的愿望,那么围脖的出现,则实现了人人都可以新闻的愿望。微博客属于精简版的博客,它每次可以发表不超过70个汉字,相当于一条中文短信长度的内容,所有的人都能看到你的话,跟踪你,参与你的讨论等。

微博客的另一特征是把手机、QQ、MSN等便捷信息传播工具与博客结合起来。与其说是发明,不如说是整合。2002年,莫斯科剧院劫持人质事件中,一名舞蹈演员被困在剧院内,当时她利用手机不断给外面的人发信息,博客网站LiveJournal则不断把这些信息公布于众,告知剧院的真实情况。这次事件被认为是微博客的开端。

微博客之所以能够兴起,来源于其“病毒式传播”的信息交互方式。“看看大家都在唠叨什么?”这是“围脖儿”们的生存方式。2007年2月,美国Twitter网站的创始人多尔西写下了“用140个字符改变世界”这段话,世界随之改变。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大地震后,Twitter率先于当天14时35分33秒披露了这一震撼全球的消息。2009年,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客甚至直接影响了伊朗大选。2009年8月底,新浪围脖、腾讯涛涛等中国版的Twitter悄然上线,而校内网、开心网之类具有微博客性质的网站早已在白领圈内火得一塌糊涂。

毫无疑问,快闪与围脖体现了次世代的信息传播理念,那就是人人都是新闻的制造者,人人都是新闻的提供者,人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

上一篇:舞榭歌台,历史让我们沉吟 下一篇:世博会――大工业时代的水晶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