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品德课中活动设计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7-02 06:21:37

关于思想品德课中活动设计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要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通过活动感悟、体验、思考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品质的目的。怎样开展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活动设计体现趣昧性

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对于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都有重要作用。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所在。我在教学“竞争与合作”一课时,利用活动课,开展了一些运动竞赛活动,让学生明白道理: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竞争离不开合作,合作中也有竞争,我们既要树立竞争意识,也要有团结合作精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二、活动目标体现多元性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要有目的性,这个目的就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既要想到把教学内容活动化,也要想到教学活动的内容化,从学生生活、思想实际、学习目标出发,以主体式的活动调动学生认知实践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在讲授“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把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并以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我又让学生以“小小外交家的身份”上台演讲,陈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作用,学生兴致很高,争着上台讲演。通过活动本节课的知识点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知识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即兴演讲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把热爱祖国,振兴中华从精神层面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上,在行动上体现责任感和使命感。诸如此类的贴近教学实际、易于操作的小小实践活动应多多提倡,这样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和简单的知识传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有利于落实教育教学的目标,完全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三、活动设计体现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创建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机制,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讲授“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框内容时,我组织了一次社会调查活动要求学生调查本地区的资源环境保护情况。主题确定后,我就放手让学生去组织活动,从人员的组合到小组的分工,从资料的搜集整理到问题的分析、活动的总结,全由学生自主操作。活动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学生们按计划实施方案,有条不紊。通过活动,学生们了解了本市资源环境存在的严峻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改善的合理性建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资源环境意识、团队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活动设计体现开放性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建立开放式的活动体系,帮助学生更现实更直观地接触生活。思想品德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就是要让学生融人社会、融人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勇于探究、不断创新。活动对象以学生为主,家长、老师等热心者共同参与;活动地点校内为主、校外为辅;活动内容具有多样性;活动成果可通过多种途径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思想品德课应充分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教为学而服务,真正落实新课标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

上一篇:浅谈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 下一篇:用爱呵护,用心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