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上盖商业实例研究

时间:2022-07-02 06:11:42

北京地铁上盖商业实例研究

摘 要:本文立足于北京地区的地铁商业现状,将具体的调研和观察结果加以分析,得出所研究案例在地铁商业开发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建议,以期最大限度利用地铁快捷可达以及运量大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地铁上盖商业的吸引力,为地铁客流向商业客流的有效转化提供设计上的依据。

关键词:地铁上盖商业;北京地铁;新中关购物中心

中图分类号:F722.2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密度开发加剧,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建设自己的轨道交通网。地铁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承载工具,不仅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布局,而且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代表着中国城市建设的良好成果,北京地铁商业空间的合理开发建设,是对外展示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窗口,同时对其他城市的地铁商业空间开发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

二、案例实地调研

海淀黄庄站是地铁四号线(连接西单商圈与中关村商圈)与十号(连接东部CBD与中关村商圈)之间的交汇站。其中,东西向的十号线把中关村、奥运村和国贸这三个城市中心区直接连通起来;另外一条南北向的四号线是从中关村往南一直到西单商业区,在西单与一号线连接。海淀黄庄换乘站向东到奥运村乘坐地铁预计10分钟内可以到达,到东部CBD国贸预计25—30分钟,往南到西单20分钟以内,往北接到圆明园、颐和园,延伸接通北京人的周末胜地香山,该换乘站的意义非常重大,而新中关就位于其上。

新中关购物中心位于海淀黄庄站4号线A2出口,通过一条300米的地下通道,可以直接从地铁站厅进入购物中心的地下二层,在连接处集中布置垂直交通系统,完成出地面、进地下、去地铁三者之间的交通需求,属于典型的依托于地铁出入口开发的地铁商业空间。

新中关与地铁站厅的连通方式属于间接连通,由于与地铁距离较远,需要设立封闭的地下通道连接地铁站厅,从而将地铁出口与商场入口相连接,完成对从地铁客流到商业客流的转化的引导。

三、调研情况总结

空间使用方式:通过对客流的观察并结合现有的商业业态,发现主要有休闲、购物、餐饮、等待、闲逛五种行为。

商业现状:整个购物中心以餐饮、服饰为主,时尚品牌丰富,已具有一定的规模。餐饮种类丰富,除了一般的快餐店,还有各种风格的特色餐厅,能满足大多人的饮食需要。服装类的店铺主要有很多国际品牌专卖店、旗舰店,装修个性,品质良好。另外,还有钟表、饰品、彩妆、奢侈品品牌的店铺,零星散布其间。整体商业空间的尺度较合理,在宽敞的交通节点处设有一些小型的开放式商业空间,具有趣味性。

四、项目优化建议

笔者在此提出几条简单的优化建议:

第一,增加商业空间与地铁的结合度,缩短通道长度或者专门设置的购物通道可以做些灵活处理,例如沿着通道一侧布置小商铺,设计一两处节点空间等。

第二,扩大新中关购物中心中地铁与商场的连接空间。在整个商业空间的东南部,原先设计了垂直交通核,同时联系地铁、地下商场、地面三者的人流,可以将这部分立体空间扩大,利用附近上班的客流的快速通过特性,设置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类型,提升整个商场的商业氛围。

第三,探索其他的地铁与商业的连接方式。将地铁交通部分集中布置在商场的一侧,是一个较为中庸的处理地铁与商业关系的方式,笔者认为值得深入探讨其他的布局形式,增加商业空间与地铁客流的接触面,真正的将城市公共交通融入商业空间,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结语

地铁商业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概念,地铁和商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地铁对空间的需求是要便于组织、疏导客流,而商业对空间的需求是要留住客流,让行人停下来,在空间中产生消费行为,显而易见,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的。但是,商业功能也能弥补地铁客流的不足和地铁运营的高成本高亏损,而地铁快捷可达、运输量大的特点则提高了商业空间的吸引力,为商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纵观国内的地铁商业空间,规划、开发、建设、经营脱节,各自为政,怎样能让地铁和商业共同发展、互相促进,才是地铁商业研究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边经卫.大城市空间发展与轨道交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能源型城市空间拓展特征研究 下一篇:单箱单室箱形截面连续梁模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