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运用读本扩充语文知识

时间:2022-07-02 04:35:17

恰当运用读本扩充语文知识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语文学习方法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我们高中的语文老师领到新课本时,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本厚厚的《语文读本》。为什么高兴呢?因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机会到了。如果读本里的文章学生都能够认真地去读一读品一品,还担心语文阅读面狭窄吗?

一、读本不脱离课本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但是,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把《读本》作为课堂教学比较阅读的材料

比较,是一种教学原则,它可以对比双方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训练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能力,采用比较性阅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深入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提高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的妙处,形成语感有很大帮助。因此,我把《读本》作为课堂教学比较阅读材料。这材料来自《读本》中的阅读部分。它包括一般文章、文学作品和文言文。

学生学习是个性的一种主观活动,外界可以对个体施加影响,但无法代替个体活动。学习的途径,只能通过学习的实践去尝试、体验和感悟,而不是通过教师上课讲授。就像学习打篮球,看再多的书,记再多的要领,都无济于事,必须亲自上场去打,在打球的过程中感觉、总结,掌握打球的技术。因此,如同在打球中学会打球,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语文读本》的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亲自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真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水平。阅读时,将《读本》阅读部分对应地分成六个单元,每单元选出有代表性的在题材、结构或语言上有可比性的两到三篇文章,作为教科书单元教学的比较阅读材料。通过一篇课文的导读,带动《读本》文章的自读,从导读到自读,实现知识的纵向迁移,从课内到课外,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通过迁移寻求知识的拓展深化,通过迁移将知识化为能力。《读本》所选文章与教材上的课文,从体裁到内容等都有密切关系。老师利用学完课文(主要是导读课文)后的15~20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在短时间里快速阅读比较文章,找出比较文章的相同点、不同点,从思想内容、结构层次或艺术手法进行比较,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巩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整个过程为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比较的过程。

三、利用读本拓展延伸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比较阅读还只是浅层次的鉴赏,如果对学生提出更高的鉴赏要求,则可以让他们学写文学小评。而语文读本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教师如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把读本内容与考试链接起来,并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学生的思维被拓宽,知识视野愈加开阔,自然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看读本,去思考去联系某些问题,那我们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当然,在实践的操作中,我们对于语文读本的学习既不能像必修本一样,占据很多的课堂学习时间;也不能随心所欲,像猪八戒的耙子一样东一耙西一耙。所以,合理地安排和计划是很有必要的。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坚持计划性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无计划的、随心所欲的阅读,都有可能流于形式;同样,无计划的处理读本,也会使读本形同虚设。

这里所说的计划,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计划是指教师就读本内容对学生所作的时间安排、顺序编制、阅读方法及交流反馈的指导和督促,学生计划则包含阅读读本的时间安排及对读本内容的筛选、归类重点、设定等。

2.坚持课外性原则

读本内容极其丰富。若想将它完全纳入课堂,篇篇落实,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读本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视野”、“丰富底蕴”,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因此,读本“说明”明确指出:《语文读本》“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可以说,坚持课外性原则,是对读本科学而又最切合实际的处理方式。

3.坚持开放性原则

课外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兴趣的激发与提高,主要来源于学生较少地感到学习的压制,较多地体会到独立活动乃至创造性活动的乐趣。如果教师对课外活动做过多的具体要求,进行过多的督促与检查,那么,只能形成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而打消其阅读的积极性;一是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降低其阅读的主动性。因此,对读本的使用,教师除作适当的指导与引导外,应放得开手。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允许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允许学生对读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与看法。总之,读本既然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材料,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作阅读的主人。通过他们自主、独立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其阅读的兴趣,提高其阅读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嘉祥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浅谈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下一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趣味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