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学生歌唱“走音”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2-07-02 03:19:01

小学低段学生歌唱“走音”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摘 要:优美的歌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还能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快乐。如何指导学生准确、大胆、生动地歌唱?课题组通过三个层次的教学方法:重视聆听,感受音准;巧妙渗透,把握音准;善于指导,巩固音准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歌唱音准能力。

关键词:聆听;渗透;指导;音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B-0089-03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优美的歌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还能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快乐。因为歌唱给予人的音乐认识是深入内心的。然而,回顾我们的音乐课堂,我们往往看到这样一幕幕:

一、情景再现

【案例1】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引入歌曲教学,往往没听几遍,就开始迫不及待教唱歌曲,到了全班齐唱的时候,发现总有一些音没有到“点”,听起来有很想为他们加把劲的感觉。教师似乎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不知如何面对,只好一次次地“再来一遍”……

【案例2】课堂上热闹非凡,教学活动纷呈,学生参与面很广。可是一旦让学生独唱,就发现很多人不够自信,导致唱出来的歌曲“五音不全”,走调现象很严重。

【案例3】课堂上,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出来时,老师总是“善意”地提醒那几个学生“你唱不准就唱得轻一点”“你又唱错了”,被提醒到的学生羞愧得低下了头,不知如何是好。

那么,影响演歌音准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呢?

(一)教师层面

1.缺乏对音准教学的关注。

在歌唱教学中,我们关注学生正确的演唱姿势,怎样自然地表演歌曲,但缺乏对音准教学的重视。

2.缺乏音准教学的方法。

在低段音乐教学中,专门而系统的发声训练少之又少。因此出现音不准的情况时,没有正确有效的方法引导,只能一味地“再来一遍”。

3.缺乏歌唱教学中的范唱。

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取代了教师的范唱。如此,不仅影响学生的歌唱兴趣和热情,而且对学生的跑调不容易听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学生层面

1.缺乏音乐聆听的积累。

低段缺乏聆听的积累,是导致学生在歌曲演唱时,音不准的关键原因。

2.缺乏声音的控制能力。

低段学生喜欢“喊唱”,因此缺失对音的控制力,很多长音不能很好保持,尤其在级进型的旋律中,犹如“猪八戒吃人参果”,味都没尝,旋律就“一喊而过”了。

二、实践研究

如何改变现状成了当务之急,只有学生具备较好的音准概念,才能独立唱歌、演奏乐器,才能驾驭高技巧高难度的音乐作品,才能完美演绎音乐作品。

(一)重视聆听 感受音准

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视”“唱”,忽视了听的能力的培养。其实,具有倾听能力是对音乐鉴赏能力和乐感的有效培养。

1.建立“聆听”的常规,让学生“静”听。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尤其对低段学生而言,他们还没学会识谱,倾听便是唯一的接受音乐信息的渠道,良好的倾听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1)静听默唱歌曲的旋律。

初听歌曲是建立对歌曲音准把握的关键点,此时如果学生跟唱,一旦发生音准问题很难纠正。所以,初听歌曲时,强调学生不宜跟唱,特别是学习熟悉的歌曲时,更要静静聆听。

(2)静听老师的范唱。

老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唱,从声音、眼睛、脸部表情、肢体动作感染和激发学生,使学生从中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对旋律和音高的感受更明确。通过教师示范引领,不断带动学生对音乐美的挖掘和对美好音色的追求。

(3)静听自己或同伴的歌声。

很多学生在幼儿园时期就习惯了大声歌唱,虽然自信大胆的演唱值得表扬,但是对音域不广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一味的追求音量势必会带来音准上的偏差,因此在一年级的第一节课,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坚持不懈地引导他们,注意倾听前奏,注意倾听自己或同伴唱的音是否正确,是否合上了音乐伴奏,音色是否圆润。

2.明确“聆听”的要求,让学生“会”听。

在课堂的聆听上,我们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把握这样的原则:①第一堂课就开始,堂堂课去做。②每次“听”都要有任务。③任务要随着“听”循序渐进地发展。④以一些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任务要符合学生实际,并要有循序渐进的发展。

(1)聆听歌曲的重复部分。

“重复”能使乐曲具有强调和巩固的作用,能加深对某一乐思的记忆。通过让学生听辨歌曲旋律的重复部分,明确聆听任务,为学习歌曲打下基础,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如学习歌曲《小雨沙沙沙》《粉刷匠》让学生先听,有了整体印象后引导学生听辨相同的乐句,跟琴哼唱,如此长期练习就能使学生养成听音乐先找相同点的习惯,对音乐的记忆也有很多帮助。

(2)辨听旋律的上行、下行。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基本表现手段之一,音乐形象的本质,作品的内容、体裁、风格及民族特征等都集中在旋律上表现出来。旋律的走向基本的表现形式为上行、下行、平行。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专注细致地聆听,让学生明确了旋律的走向及音的高低变化,对于学生准确演唱歌曲帮助很大。

(二)巧妙渗透 把握音准

在音乐教学中,音准教学应该渗透到各个环节。这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需要我们音乐教师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训练。

1.趣味练声 养成歌唱习惯。

发声是唱歌技能中的关键。小学低段学生很喜欢唱歌,但由于缺乏系统训练,普遍存在喊唱、白字、咬字不清、气息不够等缺点,这些缺点极易导致歌曲演唱时“走音”。纠正这些缺点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强歌曲教唱前简短而集中的发声练习。

(1)气息训练。

通过“静坐、闻香、吹纸片”等练习,帮助学生正确呼气吐气,掌握控制气息的方法。

(2)发声训练。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嗓音及音域特点,选用短小的练声曲在每一节课的开头部分,用情趣模仿法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时间不宜过长。如朗读“妈妈”“爸爸”等具有代表性的叠词,或选用一些模仿生活情景的练习曲。

通过这些有趣生动的练习,使学生获得统一的发音状态,从而能准确演唱歌曲。

2.视唱结合 感知音高旋律。

低段学生对“ 音高、音准”概念理解不深,有的没有概念,我们采用以下方法解决。

(1)借用柯达伊手势把握音高。

“ 柯达伊手势”是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代表七个唱名,用空间体现所唱音的高低关系。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

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这种肢体语言比描述性语言更准确,更形象,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通过手势找到音高。

(2)背记旋律积累“音乐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每首歌曲学会之后,要求学生跟老师模唱唱名。通过 “模唱唱名”学习识谱,要求学生“背唱歌曲的唱名”,为以后正式识谱打下基础。

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很多“音乐语言”,还培养了他们的音乐记忆能力,对引导学生唱准歌曲带来很大的帮助。

3.内心听觉 培养音乐记忆力。

在教学中,我们唯恐学生唱不准,所以总是在用钢琴等乐器帮忙。殊不知,这些乐器就像拐杖一样,一旦用上,就有了依赖心理。如果去掉了拐杖,学生就会出现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建立内心听觉是第一位的。

(1)听琴辨音高。

选派7个高低不同的学生上来制作一架“简易钢琴”,每个同学分别代表一个音,按照音阶顺序给他们排列。当老师弹到某个音的时候,就请扮演这个音的同学蹲下去,弹一个,蹲一个。长期这样训练,不仅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容易集中,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音准。

(2)感受音程。

mi、sol两个音,先模唱,然后填上名字做歌词,把看到的任何事物用这个音高唱出来,全体学生按照教师的手势演唱一个持续音,教师在这个持续音上演唱另一个音高,使学生识别音程,然后用这两个音唱出音程度数。

(3)旋律接唱。

歌曲学好,老师可以有计划地选几个单条旋律,在教学后,让学生分小组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听唱。具体要求是当教师弹出一条旋律后,听唱的学生必须在两秒钟内唱出下一句旋律。一旦听唱的学生唱错或听不出,教师就应及时范唱纠正,用这样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音准的积极性。

(三)善于指导 巩固音准

部分学生先天性对音调的高、低不敏感,无法对自己的声音做出准确判断,这就需要我们音乐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介入,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唱准每一个音。

1.因势利导 有形介入。

音乐是无形的,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将无形的音乐通过有形的媒体介入,让学生摸得到,看得着,深刻体会和揣摩音乐,并把歌曲唱准?

(1)手势引导。

旋律线高低起伏的流动线条,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唱准了旋律,给学生留下了图画式的音高记忆,有利于学生音准能力的培养,而且帮助学生在听觉基础上加深对旋律进行方向的认知和记忆。

(2)律动感知。

低段学生爱动,爱模仿,我们可以将抽象的音高设计成动作律动,形象感知,使他们在动中听,动中唱,在律动中学会歌曲,既掌握了音准,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字正腔圆 说着介入。

萧山当地方言对歌唱音准的负面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比较容易造成“开口小,发音位置太前,不翘舌导致下颚紧张”。歌曲演唱是加上旋律的朗诵。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说”弥补,对于歌曲中每一个字的咬字和吐字都要做到良好的归韵和收声。

3.运用媒体 辅助介入。

人很难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原因很简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一首歌过后不能像画一样拿出来供师生细细讨论,修正,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回放歌曲成了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1)对比欣赏。

充分、运用手机,将学生歌曲演唱录下来,同时接上数据线,通过大屏幕现场回放给学生们听、看。通过录像的回看,找出歌曲演唱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的范唱,教材的示范,让学生在不足的地方进行对比欣赏,比较差异。

(2)自我调整。

通过对比欣赏,听辨出自己不对的地方。引导学生马上调整自己的声音,努力往准确的音去靠,直到能和准确的音一致。假如在录像中听到自己的音高不对,在下一次演唱中,就会做出调整。

4.以情带声 情感介入。

纵观2015年《中国好声音》,我们发现无论是导师还是观众,选出好歌者的一条标准就是――情感。我们的课堂,大部分学生唱歌没有感情,就像白开水无色无味。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采用情感交流法,让学生懂得:有感情的歌唱才能感动观众,歌者的歌声才有生命力。

音乐教学和欣赏是技术活,更是情感的艺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给人以鼓舞和启迪。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始终要伴随着情感体验的活动,当学生情感积极,对唱歌充满动力,那么精神也就高度集中起来,对音乐、旋律的把握也就更准确。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和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3]袁善琦.儿童趣味音乐教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上一篇:短波电台的降噪 下一篇:利用流形排序的交互式图像分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