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等

时间:2022-07-02 12:50:27

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等

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

东方尔

无意中听到了两件小事,很让我感叹了一回。

某大款的老婆带儿子在大街上,顽皮的儿子用小刀划了别人的宝马车,车的主人上前阻拦、斥骂了几句。大款夫人立刻打电话召来丈夫,不久六辆宝马车浩浩荡荡地开了过来,大款一下车便对儿子说,儿子你喜欢划车是不是?我让你认识一下什么才叫真正的“划车”!言毕招呼手下人一拥而上,把那辆被划过的宝马砸了,而后扔下赔款扬长而去。

另一个事是,几位有钱的主儿前往欧洲的某国旅游,在饭店里点了一桌子的菜,结果只吃了三分之二就吃不下了,结账后走出门时,在同一个餐馆用餐的几位外国人看不下去了说,剩得太多,太浪费了。这几位有钱的主儿不以为然地说,我们花的是自己的钱,剩多少关你们什么事?老外们立马用手机召来一个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问明情况后,当场开出了一张罚单,并郑重地说:“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有很多人还缺少资源,你们没有理由浪费别人很需要的资源。”

说句实话,活到这耳朵生茧,心口长茧,脸皮长茧,就差眼睛还没长茧的年龄,人世间能让我感叹的事儿,早已不多了。可这一次我还是从心肺内不由自主地深深叹了一口气。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认认真真地想一回,自己是和无数个人生活在一起的呢?

只想着用无限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却不愿考虑有限的世界之所以给予我们这个有限的人生,其本意不是让我们来享受,而是让我们来创造的。可惜的是,在我们的骨头深处,我们有太多的“地大物博”、“为所欲为就是荣华富贵”的情结,在我们的灵魂里,却很难看到为别人贡献创造、为世界的明天更美好而贡献的精神。

拜金主义的盛行,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罪恶却无罪恶感的意识中,“井底之蛙”一样的自我意识,又使我们自始至终地生存在“惟我独尊”的幻觉当中,更可怕的是,我们的享乐欲望正一个劲的,在这片本来就很贫瘠的土地上,野草一样疯狂生长。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说出“钱”是我自己的同时,很及时地意识到“资源是社会的”这句话并自觉地用这样的意识来主导自己的每一个社会行为呢?

有钱,我们就可以用“涸泽而渔”的方式享受着一切可以享受的快乐吗?

有钱,我们想怎么浪费就可以怎样浪费了吗?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的资源就剩下手中那几张薄薄的花花纸片,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尊严,我们的生活只能用钞票来衡量,那时我们还能用“钱是我自己的”豪言壮语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尊严吗?

【选自《京报网》】

插图/佚 名

大师的胸襟

李瑞芳

十八世纪的维也纳云集了来自各国的杰出音乐家,成为闻名的艺术之城、音乐之都。1787年4月,一个仅仅十七岁的年轻人风尘仆赶到维也纳,来朝拜自己心目中的音乐艺术巨匠莫扎特。

在莫扎特的家里,已经有很多客人,贝多芬弹奏了一首《幻想曲》,莫扎特听后,虽然感觉这个年轻人很有演奏技巧,却也并不是非常出众。因为来莫扎特家里求教的人太多了,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谁都会准备很久,这样的演奏水平并不鲜见。

贝多芬要求莫扎特给他出一个主题,他在钢琴上进行创作式的即兴演奏。莫扎特接受了他的请求,在纸上写了一个简短的音乐主题。贝多芬将那纸放在钢琴上,立即创作出了一首优美完整的乐曲。莫扎特听后,十分震惊,他兴奋地向客人们说:“诸位先生,请注意这个年轻人,不久,他将成为一名杰出的音乐家!”

那时候,莫扎特已经是非常著名的音乐大师,面对一个在音乐界还没有任何地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那种欣喜的心情和极力向众人推介的举动,完全出自对艺术对音乐的热爱,出自对年轻人无私的爱护和鼓励。

1845年4月的一个晚上,俄国著名的诗人涅克拉索夫手捧一大叠书稿来到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家里,他刚进门就兴奋地喊道:“新的果戈里出现了!”

别林斯基不以为然地说:“您在开玩笑吧!您以为果戈里会像蘑菇一样长得那么快吗?”

“我一点也不开玩笑,您看完这些就会相信我说的话了。”涅克拉索夫一边说一边把手里的书稿递给别林斯基。

当别林斯基看完,竟然也激动地拉住涅克拉索夫说:“我承认您是对的,是新的果戈里出现了。真是个了不起的天才,我真想马上见到他。”

时间已经是凌晨,天还没有亮,两个激动不安的人急迫地敲开了那个年轻作者的门。他们等不及天亮就来向他宣告他的前程,他们称其将是俄罗斯文坛的未来和希望,是果戈里文学上的事业继承人。然后又从描述技巧、创作手法各个方面对小说给予了肯定,对作者独特的心理描写大加赞赏。这个年轻人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篇小说成了他的处女作,在两位前辈的鼓励下,他无比激动,就此走上创作之路,成为卓越的世界文学大师,也成为俄罗斯的骄傲。

已经成功的名人,对待不知名的年轻人的态度,正体现了他们的胸襟和品格,越是大师级的人物,就越谦虚也越无私,他们把挖掘和培养新人当作自己的责任,将能发现有前途的年轻人视作让人非常欣喜的事情。正如当时别林斯基所说:“年轻人开始走上文学道路,对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总是没把握,就像我们当初一样。他们需要鼓励和引导。”

【原载2006年12月15日《河北日报・布谷》】

插图/魏 克

上一篇:嘴的恋爱史 下一篇:我的一封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