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自我,破解“微光”

时间:2022-07-02 12:13:19

把握自我,破解“微光”

真题再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70分)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试题解析

一 专家意见

2012年上海高考材料作文聚焦“心灵的微光”,外界普遍认为这道题“最深度”“最哲理”。语文教育专家点评称题目难度不大,深度考验学生社会阅历及对社会的思索。

语文特级教师、上师大附中副校长余党绪说,关键点在于破解“微光”。只要能够界定好“微光”的含义,考生基本不会偏题。自己见过的最相似的一个题目用的是“闪电”作比喻,大致的材料大意是“每个人都看到过闪电,心中都有放出闪电的时刻,闪电来临时,一般人就放过去了,不会激动,但大师却能抓住闪电一闪而过的机会”。“和‘徽光’相比,‘闪电’的比喻更加明确,指的是灵光一现,所以这篇材料作文在选题和审题上有难度,但它反映出的主题角度,还是在老师平时训练的范围之内,因为学生可以写的灵感、创造力之类,训练作文写作时肯定都接触过。”余党绪说。

七宝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毛荣富说,这是一道直指学生内心的好题目。在他看来,在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道作文题的出现显得难能可贵。它非常切合学生的需要,它能唤醒学生内心沉睡的东西,从点滴处、寻常处、细微处寻找生活的幸福。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用一个词来评价上海今年高考作文题,即“别致”。叶辛说,这是一个哲理性很强的题目,以高三学生的人生阅历,写好这个题目并不容易。他说,第一次听到这个作文题时,立刻联想到自己1977年第一本书《高高的苗岭》被出版社采用,第一次拿到自己的新书,第一次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一次次珍贵的人生经历难以忘怀,一缕缕闪亮的微光终生难忘。

二 题目解读

此题出自美国19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爱默生的文章《论自立》。它延续了前几年的材料作文的传统,与全国的作文命题潮流继续保持一致。

上海前几年的题目都在无一例外地关注客体,而今年“心灵的微光”则转向人内心的审视。材料中的“微光”主要有以下的内涵:微弱的,不强大的;自己心中的;容易被放弃的;微光成就了天才和凡人的区分等等。微光的外延主要是:瞬间的,偶然的,不固定的,残存的,没有付诸实践的理想等主观的东西。这些认识,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材料虽然难度不大,但辩证色彩强烈,深度考查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社会阅历和思索。

首先,概念理解有深度。“微光”是一个比喻性题目。在材料中,它必须是思想和主观的东西,外界的阳光、星光、月光等都不能写。据此,它可以是某些特定的想法、念头、灵感、创意,又或者是冲动、想象等;它也可以有其他内涵,比如它是一种道德楷模身上的道德光辉等。但所有的这些都只能是“形而上”层面的。做到概念界定清楚,已属不易。

其次,立意要“深”,必须有哲理的思辨。实际上,材料最关键的部分在后面:“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这句话点明了天才与凡人的区别,强调了拥有微光的价值。但有了“微光”就一定会成为天才而光芒四射了吗?它还需要些什么?这就需要学生思考。因为“微光”只是成功的触发点、基石、外在因素等,而个人的积淀、坚持、珍惜或其他更本质的东西才更为重要。据此思辨,才可以立意深刻。

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可以谈自己。比如善于发现自我,看到自我的价值;比如认知自我之难,不管是顿悟还是渐悟,都需要人生的经历,生活的积累,长期的思考,都应该观照我心;比如珍视和重视自己的思考,成为具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的人。还可以谈人生,谈民族,谈文化。比如,近代以来儒家文化被我们忽略,但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却发扬光大,如韩国推出“端午祭”,我们却只能干着急。另外,学生根据材料可以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的角度展开: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过度强调谦虚,过于崇拜名人等等。但唯有思辨,才能稳操胜券。

当然,作为高三学生来说,虽然人生阅历不是很丰富,但心灵中也会积累很多闪亮的微光,如果学会界定概念清楚,学会辩证思考,精心作文的话,还是可以写出有分量的文章的。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有些同学把“微光”写成外界的阳光、星光、月光等,只能算偏题。有些同学的作文停留在现象的列举,缺乏分析和总结、提升。有些同学只写他人,没有自我的观照,无“我”作文太多。

一句话,作文题出得好,方向引领妙,但学生佳作偏少。思维训练最重要。

高分佳作1

找回道德之光 上海一考生

①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这是自己的东西。这微光,对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人丢弃了自己的灵感之光,有人丢弃了自己的责任之光,而现在从社会的现状来看,更多的人丢弃了自己的道德之光。

②从最早的彭宇案开始,社会上就充斥着一种奇怪的现象。当一个老人或小孩摔倒在路上时,旁边经过的行人,居然没有人第一时间去帮忙,而是要么愣了一下,径直走开,要么在原地犹豫……这是因为他们怕也像彭宇一样,做好事没有得到感谢,反而被讹诈。仅仅因为这样,他们就丢弃了自己内心的第一反应,那浮出水面,想去救人的道德之光。

③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是无比巨大的考验。如果我们不去找回我们心灵中闪过的道德之光,没有人会再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同样也不会有人来理睬自己发出的求助。当人们的道德之光被摒弃,人间的真善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会荡然无存,取代它们的将是怀疑、冷漠。真无法想象,这个社会将会崩溃到什么地步。

④所以我们要找回心灵中闪过的道德之光。道德,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从未消失的美德。它的地位总是稳固地屹立在顶端。金钱、权力、地位都只是人表面穿的衣服,而道德衡量的却是一个人的灵魂。只有找回道德之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才能变得越来越稀薄;只有找回道德之光,社会秩序才能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稳固;只有找回道德之光,这整个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整个国家才能更加安定。

⑤虽然人们往往会丢弃自己心灵中闪过的道德之光,但是,我们却在别人的有德之举中认出曾被自己丢弃的道德之光。从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中反映出的道德问题,到上海的“小苗苗”事件中,人们已在慢慢找回道德之光。而那些已经丢弃了自己道德之光的人在看到他人的善举后,我相信,他们也不会再无动于衷。尽管有人可能还在犹豫,但我相信,他们会努力改变。

⑥道德之光,丢弃很容易,找回却也不难。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信任他人,露出真善美的那一面,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整个社会乃至国家,都会更加和谐安定。

⑦让我们一起携手共进,找回曾被我们丢弃的道德之光,使它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得分:68分)

高分秘诀

规范,是一篇应试作文成功的保证。这篇文章的规范,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结构意识。全文结构匀称,总共七段。起承转合,一气呵成。

其次,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文章写彭宇案,写“小悦悦”事件、“小苗苗”事件,都能紧扣道德的微光,阐释与分析结合,水融。

再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说理的逻辑性强,关联词语、副词的运用十分恰切,显示了作者思维的缜密。

(谭荣生)

高分佳作2

终究属于你 上海一考生

①曾经在纪实频道的《探索》栏目中看过一段有趣的纪录片:科学家们用3D成像技术还原了人类胚胎的发育过程――胚胎从最初的受精卵,慢慢变成了鱼类的形状,接着又转变为鸟类,然后是哺乳动物,最后才演变为人类胎儿的模样。据科学家解释,这种演变是在还原生物进化的过程,足以证明人类在进化链中的顶端位置。看来以后人们可以挺起因不会游泳,无法飞翔而羞愧的胸膛了,并骄傲地配上一句台词:“只因曾经拥有!”

②但不可否认,没有了飞行和游泳的技能,人类少了能够诗意栖居于地球的资本。不过我们也不必为此垂头丧气,因为飞行的基因毕竟依旧藏在我们体内,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许可以在进化中,从那永无止境的DNA密码排列中找到那令人欣喜的闪光。微光在心,也是如此。

③人类是有这样的本事的。中世纪的西欧笼罩在教会的阴影之下,无论是艺术、文学、科技都不得不依附于神学,创造力被扼杀,思想被禁锢。无数艺术家在发出了绝望的呐喊之后开始沉思,在记忆的深处,他们寻找能够抗衡这无尽黑暗的力量。突然他们惊叹了,他们发现了光亮!古希腊的哲人和艺术家微笑着向他们招手,那一幅幅充满人体真实之美的画作,那一座座严谨又不乏创造力的神庙建筑,无不闪耀着理性之光,美好得不似人间之物,却又真实地存在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于是中世纪的艺术家们亲吻历史,文艺复兴开始了,真正的理性与美重新回归于艺术。这并不是创造,而是找回。

④历史上存在着这种回头找到的微光,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难道打从他生下来就心存歹念,目露凶光?一定不是这样的,他也一定曾是一个拥有纯洁心灵的孩童,只是后来的经历和自身的放纵,让那些散发着恶臭的秽物遮盖了原本纯净的光芒。如果他有勇气翻开自己那层层的黑暗历史,必会流下悔恨的眼泪,因为那微光还存在,他还是他。

⑤人可以没有识人之能,但一定要有自省之明。人们会因偶尔听到一首歌,看到一段文字而感触流泪,因为它们与你内心产生了共鸣。我们要在生活中,多去触碰那些与真善美有关的光明,以期寻求内心微光的共鸣。那看似极其微弱的亮光足以照亮你的人生。

⑥任何时候都不要担心为时已晚,因为它终究属于你。

(得分:64分)

高分秘诀

有创意,这是本文的取胜之道。

创意的重要方法是要视野开阔,立意高远,思考有高度,开拓有纵深。本文第①段从人类进化的过程讲起,俯视古今,高屋建瓴;第③段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论证微光永存,令人信服;而第④段挖掘人性,眼光独具,洞幽烛微。

大气之人,方可写大气之文。

(谭荣生)

上一篇:“宅”人有理 下一篇:揭开选材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