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外显学习动态权衡观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时间:2022-07-01 10:49:11

内隐、外显学习动态权衡观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摘要:内隐学习是学习者无意识地习得抽象复杂知识的过程,而外显学习则是受到意识控制,并采取一定策略的学习活动。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相辅相成,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平衡状态。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应将两种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它们的协同发展和动态权衡,才能使口语教学获得理想效果。

关键词:内隐学习;外显学习;动态权衡;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11-02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与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全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人们希望能用英语与外界直接交流、互通资讯以及从事商务洽谈活动等。但一直以来,大部分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英语学习都是为了应付各种以笔试为主的英语考试,教师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能运用英语流畅地进行口语交流的高职学生人数并不是很多。“哑巴”英语已经越来越成为学习英语最大的障碍。本文试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阐述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并探讨内隐、外显学习动态权衡观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带来的启示。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定义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机制可以分为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和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首先提出了“内隐学习”的概念。他指出,内隐学习是学习者无意识地习得抽象复杂知识的过程。当环境刺激以某种结构出现时,人们会试图了解和掌握这种结构,这是人类认知的一般原则。但是Reber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没有意识到环境刺激结构的情况下,也能了解并利用这种结构作出反应,这就是内隐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未意识到或无法说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Reber,1967)。Ellis(1994)在研究二语习得中的内隐学习时指出:“内隐学习是通过自然、简单、没有意识操作而获取复杂刺激环境深层结构知识的过程”。而外显学习则是受到意识控制,并采取一定学习策略的学习活动。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特征

外显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计划性。外显学习一般有严格的学习计划,学习者根据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2)主观能动性强。外显学习的学习目的明确,是为了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或者通过考试。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强,愿意为了达到目标付出努力。(3)受意识控制。外显学习是学习者受到意识控制并主动采取一定策略的学习。

与以往传统观念中的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具有一些截然不同的特点。(1)自动性。内隐学习会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2)抽象性。内隐学习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所获得的内隐规则不会因为表面符号的变化而受到影响。(3)理解性。内隐学习的产物即缄默知识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识到,这个特点被称为内隐学习的理解性。(4)抗干扰性。内隐学习不易受到机能障碍和机能失调的影响,不受年龄和IQ的影响,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小,并且其内部机制具有跨物种的普遍性。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一)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联系

两者都具有学习特异性 学习特异性,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对学习场合、学习方式、呈现方式、上下文关系等各种因素进行特异的编码。当以上因素发生改变时,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量都会减少。当测验阶段的场合、上下文等因素发生改变时,测验成绩不如这些因素未改变时。

两者都具有注意需求性 外显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努力的学习过程,它对注意的需求性是理所当然的。但有研究表明,一向被认为是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也需要一定的注意能量。Nissen和Bullemer(1987)使用分心任务对内隐学习的注意需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分心任务妨碍了被试对序列的内隐学习,这说明内隐序列学习仍需要一定的注意力参与。

(二)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区别

Reber(1976)、郭秀艳(2004)等学者都探讨过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区别。笔者把两者的区别列表概括如表1:

内隐学习、外显学习的动态权衡观

Bialystok(1991)认为,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之间存在接口,即两种知识可以互相转化。在语言接触过程中,外显语言知识可以通过正式训练获得,内隐语言知识则可通过功能训练获得;外显语言知识通过正式训练可转化为内隐语言知识,同样,学习者也可以从内隐语言知识中推出外显语言知识。

郭秀艳、杨治良和周颖(2003)的实验以加工分离程序(PDP)为基本方法,从年龄效应方面讨论了内隐和外显的权衡关系。从该实验的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出,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存在着交叉发展的关系。基于此,研究者进而提出了内隐和外显的权衡关系。具体说来,权衡是指内隐和外显的贡献大小会依据彼此而发生变化,并且在两者之间会存在某种平衡状态。这种协变的关系使得它们在某些时候互相促进(如两者水平都较低的情况);某些时候则相互竞争,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规律(如其中一方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

母语习得偏重于内隐学习。大多数人不会专门去学习母语的语法,但表达起来却鲜有语法错误。这是因为在内隐学习中不知不觉习得了母语的语言规则,也说明了内隐学习的强大学习优势。二语学习则偏重于外显学习。但在二语习得中,纯粹的外显学习的效果并不佳。如果想取得最佳的二语学习效果,应把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结合起来,双管齐下,两者达到动态权衡的关系。外显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作为内隐学习的基础,使得内隐学习更为顺利地进行;内隐学习能在轻松无意识的状态中习得语言深层的规则,可以促进外显学习。

内隐学习、外显学习动态

权衡观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一)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外显学习指分析基本词汇、固定搭配、口语句型等。外显学习获得的是对于规则和句型的陈述性知识,这种知识能用语言描述。比如,如果想有礼貌地反驳别人的看法,那首先要知道哪些句型可以用来完成这一功能。有些学生说英语的语速倒是很快,但是细听之后便会发现其中有不少语法错误、不准确的用词和不贴切的表达方式。外国人评价说中国学生的口语是“Too strange to be true (太奇怪,不真实)”、“Too beautiful to be natural(用词华丽但不自然)”。要使言辞增色,需要学习地道的英美人的习语、口头表达方式等。这些内容,是外显学习的优势。

口语教学中的内隐学习包括模仿、背诵、与外国人交谈、用英语独白、4/3/2技巧、游戏、编对话、谈论图画、复述、讨论、角色扮演等。通过这些练习,学生获得的是关于规则和句型的程序性知识,不能用语言描述。英语口语学习必须要有足够的输入,才能有输出。内隐学习论的代表人物Krashen在1982年提出了著名的输入假说,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须意识的参与。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林语堂先生对英语学习也有一段名言:“学习英语的唯一正轨,不出仿效与热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热诵则仿效之后必回环练习,必须能顺口而出而后已。凡能依此方法读英文的,无不成功。”仿效与热诵就是典型的内隐学习。内隐学习十分有助于语感培养。语感是经过长期的语言学习实践后形成的创造和理解句子的一种直觉能力。凭借语感,人们可以迅速判断某个用词是否妥当,某个句子是否合乎语法。模仿、背诵等内隐学习能够使得学生获得语感、熟练掌握语言知识,达到脱口而出、运用自如的地步。有的大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词汇量,但口语表达中仍主要使用中学阶段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说明他在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偏重外显学习,所学语言知识还没有内化为技能。

(二)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动态权衡

内隐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意义,强调流利性;外显学习则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形式,强调精确性。学习英语口语是为了与别人交流,英语口语中几个要素的重要次序应为:流利――准确――恰当。而且口语作为一门技能,“使用”是更重要的学习,所以内隐学习更有利于口语教学。但外显学习也不可或缺,和内隐学习有互补性。口语教学中应把两种学习机制相结合,把外显的语言知识内化成内隐的语言能力,达到动态权衡。在英语口语学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内隐学习是潜意识状态下的学习行为,具有注意力参与少、记忆量小、不易受干扰等特点,因此常会学得轻松愉快,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非常有用,很适合初学者。郭秀艳(2004)的研究表明,在学习复杂任务时,应先具备一个缄默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形成外显知识。这也启发我们,教育的最大效果很可能是以内隐学习为基础,而外显学习适当配合于后。在初学阶段,不宜过多地把精力花费在句型和词汇的理解和分析上,应该向学生输入大量相关的语言信息,把学生“浸泡”在英语之中。在口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内隐学习同样重要。但这个时候,可以增加外显学习的比重,来快速积累大量的口语句型和地道的表达方式,然后通过和外国人聊天、用英语辩论等内隐学习方式来提高流利程度、运用和巩固外显知识。

在英语教学流派中,语法翻译法、认知法属于外显学习方式;直接法、结构法、视听法、全身反应法、交际法偏重于内隐学习。近年来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法则能较好地把两种学习机制结合起来。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的教学,强调“在做中学”。任务教学法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阶段。在任务前阶段,教师要预先导入新的语言知识,如适用特定情景的英语词汇、句型,以及和任务相关的其他输入,使学生获得一定量的陈述性知识,即外显知识。任务中阶段是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参与正式的交际活动,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从而自动形成内隐知识,无意识地获得语言结构的规则。在最后阶段,教师对学生所完成任务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各有优点、相互补充、相互转化,两者需要有机结合、协同发展。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应采用不同的内隐和外显的动态平衡模式,既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使其在无意识中习得规则的内涵和外延,又不忽略对句型和词汇的讲解和演绎,这样才能使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Reber A S. 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ur, 1967, (5): 855-863.

[2]Ellis N C.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 he Role of Conscious Process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J].AILA Review,1994,(11):37-56.

[3]郭秀艳.内隐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4,(7).

[4]Nissen M J,Bullemer P. Attentional requirement of learning: Evidence from performance measur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87,19(1):1-32.

[5]Reber A S. Implicit learning of syntactic languages: The role of situational se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1976,2(1):88-94.

[6]Bialystok E.Achieving Proficiency in a second language: a processing description[M].In Phillipson et al.(eds.).1991.

[7]郭秀艳.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关系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185-192.

[8]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9]郭秀艳,杨治良,周颖.意识-无意识成分贡献的权衡现象――非文字再认条件下[J].心理学报,2003,35(4):441-446.

作者简介:

戚一岚(1976―),女,硕士,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语学习理论及应用的研究。

上一篇:如何进行高三化学总复习 下一篇:国际技术素养研究:内涵及其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