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的强夯处理

时间:2022-07-01 10:25:56

【摘 要】分析湿陷性黄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施工方法;结合临大二级公路施工中,对湿陷性黄土路基利用强夯处理软土,防止路基沉降的措施,进行施工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强夯处理;公路施工

0 前言

在公路施工中,经常遇到湿陷性黄土软土路基。在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1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

所谓湿陷性黄土就是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天然状态下的密度(天然容重)低,单位体积内粘土颗粒含量少,孔隙率较大(一般为35%~65%)。土体的水稳定性极差,遇水会使土粒间的毛细水表面张力丧失,在土体中起骨架作用的晶体颗粒溶解,产生地基表面垂直沉陷,导致建筑物、构筑物的破坏。因此,在高速公路路基施工中,采取何种方案处理,必须优化方案、做经济比较、施工时间的比较,沉降值保证在规范值内,保证高速公路建成以后正常的运营年限,降低公路养护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2 处治方案的选择

根据湿陷性黄土一般分布在表层,厚度一般在5~6m以内,采用强夯法进行处理可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2.1 夯击能量

本工程主、副夯宜采用2000kN・m夯击能量,满夯采用1000kN・m夯击能量。

2.2 夯点布置

本工程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点,夯点间距为4.0m。满夯时彼此搭接1/4。

2.3 夯击数和夯击遍数

单点夯击数和夯击遍数通过试夯确定。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单点夯击次数一般按最后两击之差3~5cm控制,夯击遍数以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不出现“翻浆”或“橡皮土”为宜。第一遍:主夯,按规定间距;第二遍:副夯,按规定间距在主夯点位中间穿行;第三遍:满夯,夯印彼此搭接1/4。

2.4 间歇时间

间歇时间由试夯时孔隙水压力消散过程的观测资料来确定,对渗透性较差的地基间歇时间应长一些,对渗透性较好的地基间歇时间,一般采用3d。

3 强夯施工机理

湿陷性黄土主要最佳含水量不易控制,一般压路机碾压,无法使路基达到规定的密实度要求。

强夯法是1969年法国Menard技术公司首创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这种方法是用巨锤(我国常用锤重为80~250kN,世界最大锤重为2000kN)从高处自由下落(落距一般为8~40m)对地基施加巨大的冲击能及冲击波,使土中出现很大的冲击应力,土体产生瞬间变形,迫使土层孔隙压缩,土体局部液化,在夯击点周围产生裂缝,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孔隙水和气体逸出,使土粒重新排列,经时效压密达到固结,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而且还能改善砂类土抵抗振动液化的能力,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

4 施工季节的选择

强夯的最不利季节为冬夏两季。夏季雨水多,土层中的水分不易析出,夯击时容易形成橡皮泥,无法达到最佳的密实效果。由于冬季土层容易冻结成硬块,使得冻块部分不能夯击密实,并且毛细水容易冻结成冰,不易析出蒸发,达不到很好的夯实效果。

强夯施工的最佳施工季节应选择干旱少雨的春、秋最佳,适合土壤中水分的析出和蒸发。

5 强夯施工工艺

5.1 强夯施工步骤

第一步:清除杂物,用平地机平整场地,并用压路机碾压。

第二步:夯点放样,用石灰标明第一遍夯点(主夯)的位置,并测量地面高程。

第三步:夯击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第四步:采用2000kN・m夯击能量控制,将夯锤起吊至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如锤顶倾斜,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第五步:重复步骤四,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实。

第六步:现场记录,强夯施工时应对每一个夯点的夯击能量、夯击次数及夯沉量做好详细记录。

第七步:移动位置,进行下一个夯点的夯击,直至完成第一遍全部夯击。

第八步:主夯完成后,静置72h以上,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压路机静压一遍,然后测量夯后的地面高程。

第九步:重新放线定位,按主夯的施工步骤进行第二遍(副夯)的夯击施工,副夯与主夯施工方法相同。

第十步:副夯完成后,静置72h以上,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按规定进行最后一遍满夯,满夯采用1000kN・m夯击能量控制,夯锤单点1击,并且夯印彼此搭接1/4。强夯完成后,推土机整平,压路机静压一遍,然后测量场地高程。

5.2 强夯施工过程的监测工作

(1)开夯前应检查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在每遍夯击前,对夯点放样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行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及时纠正;

(3)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

5.3 施工控制

施工过程中由专业人员对每次锤击深度进行测量,并对各项参数及施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派专人察看现场,监理派人旁站,设专人做好记录。在纵向每打完10m左右,旁站监理用水准仪抽检一次锤击深度,检查与施工记录是否相符,并根据每次的锤击变化,了解填土高度及地基强度,认真做好强夯记录。

6 路基处理过程

6.1 原地面

原地面处理主要是地表草皮、腐殖土的清除及耕地填前夯压密实。一般地段的地表腐殖土层较薄,路基清表可按地基清表层土能够碾压密实,并且表土中有机质含量不超过5%进行控制。清表土方集中堆放,工后用于边坡和中央分隔带绿化。

路基填前强夯工作面宽度,为路基坡脚外1m范围内,地表横坡缓于1∶5时,在清除地表草皮、腐殖土后,原地面可直接进行处理,然后进行路堤填筑。对于地面横坡陡于1∶5时,原地面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先填筑第一个台阶,使形成宽度不小有4m的工作平台后再进行强夯。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

6.2 挖方路槽

对于挖方路槽进行强夯处理,处理宽度为路槽范围,同时对路槽不再进行超挖处理。挖方时预留出50cm(经试夯确定)的强夯沉降量,即比设计少挖一定深度。

6.3 半填半挖路基

横向半填半挖路基:为保证填挖过渡段路基的稳定和路面平顺,避免严重的不均匀沉降,纵向填挖交界处,沿路基垂直方向开挖台阶,台阶宽度2.0m台阶底做成向内倾斜4.0%的坡度,并采用强夯进行处理,以消除路基填挖的差异沉降。

纵向填挖交界路基:填挖交界处设置15m过渡段,对于土质地段采用级配较好的砂类土、砾类土、碎石填筑,岩质地段过渡段采用填石路堤,并采用强夯处理,以消除路基填挖间的差异沉降。

6.4 施工注意事项

①对于原地面坡度陡于1∶5,需开挖台阶的路段,开挖成宽度不小有2m的台阶,先填筑第一个台阶,形成宽度不小有4m的工作平台后再进行强夯。

②桥涵台背15m范围内不得进行强夯,15m以外采用夯击能1000kN・m进行强夯,25m以外按正常路段强夯;暗桥涵顶部一般不宜强夯,必须采用时,可在拱顶填高大于8m时,用夯击能1000kN・m进行强夯。强夯路段横向距民房25m内时,不得采用强夯。

③密切注意夯击中的异常变化,在构造物顶面强夯作业时,加强观察,一旦发现危及构造物的安全时立即停打,通知总监办、建管处、设计人员研究处理。

④强夯前,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造物和各种地下管线(尤其是通讯电缆)的位置及标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强夯施工而造成损坏。

7 总结

强夯处理不但在湿陷性黄土的软土路基上得到了很好应用,而且为了防止高填方路基下沉,在路基填筑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上一篇: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以及理念阐述 下一篇:浅议高校教师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