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文观存在的问题探究

时间:2022-07-01 10:11:08

衡文观存在的问题探究

千百年来,文章优劣“朝野关注”。在以文取仕的岁月,文之优劣决定文人的命运;在遴选英才的现代考试中,作文所占的分值很大,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应试者的前途。然文之优劣,见仁见智,不宜贸然评判,即便是黄口小儿的涂鸦之作,我们也不能怀着歧视的潜在心理去居高临下地妄下断言。当我们以权威的形象、身份出现在未成年人面前,评价他们的文章,甚至影响他们的命运时,就不能不觉得手中的红笔之沉重异常。扪心自问,我的衡文观正确或者说合理吗?

“语文教学的问题,近百年来未能很好的解决。”刘国正先生曾说。回首自省,我们难免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喟:成绩固然有,但是“左”的阴影在新课程的阳光里始终挥之不去。尽管有识之士振臂高呼要赋予语文教育以“生”气、“人”气,尽管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在人文、创新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界依然存在着“一本教参教到底,一支粉笔(一个鼠标)打天下,一种观念伴一生”的现象,有许多人头脑中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些陈旧观念。这种问题的存在从养马的一招一式上看不出来(开一堂课可以求真、求新、求活,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不辍者有几人),从评马优劣的标准上可以看出来。纵然你用养千里马的方法去做并真的养出了千里马,但因衡量马之良驽的方法错误,那“骐骥十驾”也会被误作“驽马一跃”!评价起决定性的作用。

小至学生平日习作、学校学期检测,大至中考乃至高考,教师、阅卷者在衡文标准的把握上都比较广泛地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概言之:“三重三轻”。

其一,重散文,轻小说。散文以外的其他文学样式受到冷落,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可谓考场作文中的三驾马车,其中议论更是一枝独秀。重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当然有其客观原因(社会影响),但绝不可一叶障目。虽然写小说较议论文容易出彩,但是写作水平相当者写规范的议论文得分偏高,并且得低分的可能性也远低与其他文学样式。有些小说因切题之因甚至被误判。议论文可以体现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很难体现其形象思维能力。“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思坦)。考试文苑中应百花争艳不应一枝独秀。

虽然考试一般不给考生以文体选择上的绳索,但是阅卷者在无形中仍或多或少地给考生以文体方面的捆绑。这与阅卷者所具备的文学素养及衡文习惯有关。

其二,重表达,轻表意。高考作文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发展等级,每个等级均包括表达和表意两方面。基础等级中的“文体”、“结构”、“语言”以及发展等级中的“生动形象”、“有文采”可视为表达,形的东西多一些。基础等级中的“感情真挚”以及发展等级中的“深刻透彻”、“有创新”可视为神,各省的评分细则均基于此。阅卷者在衡文过程中依然存在用新瓶装陈酒的现象,有些阅卷者习惯用老办法从语言、结构、文体特征入手,评出文章基本得分。这就造成了一些不合理的评分。比如写作水平相当的两位学生,前者作文合题意、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后者在表意上胜于前者,表达劣于前者。常仅以表达优劣衡文的阅卷者便会给后者评出一个较低的分数。条理不清辞难达意者似乎很难做到深刻透彻,其实我们知道思维本身与语言不尽相同,高考、中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绝不可因表达而忽视甚至扼杀了表意!

其三,重规范,轻创新。这绝非危言耸听。教师、阅卷者大都以长者的身份去评判学生的作文。小孩子的认识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足,能写出老老实实的规范文章就不错了。怀着这样的心理去衡文会有什么结果呢?求新、求深者两极分化,求稳者得分居中。“八股文”不会得高分,也不会不及格,因为它折中、公允、四平八稳。而求深求新者却因其稚嫩的表达、粗糙的形式(求稳者与求新求深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创功效肯定不一)而被大方们所棒杀。虽然创新的春风劲吹,但是坐在考场上的考生能有几人敢于大胆创新呢?时至今日,刻意训练“八股文”备考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回顾文史长河那些开一代崭新文风的先驱们的作品在诞生之初多数会被世人视为怪物。当先秦诸子们“聒噪”于市井中时,庄子却展垂天之翼自由驰骋于天宇,他那一篇篇亦奇亦幻的文章让世人为之瞠目;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长铗高冠、披发(下转38页)(上接27页)行吟时,楚国的民众有几人能听懂他的心声呢?教育学生当然不是为了让他们都成为作家,但是用培育麻雀的方法难培育出雄鹰甚至会扼杀雄鹰。我们再也不能用现有的规范去衡量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了,否则,我们这一代教育者将以因循守旧的形象永留于历史的看台。

究其原因我们是否应在如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的写作知识是否陈旧?写作与鉴赏水平是否落后?一把尺子量到底肯定会出错的。在鼓励创新的时代,自己能够用几种文体写作?如果学生写出诗词曲赋,如果学生用了一些新的艺术手法,自己该如何衡文?

其次,我们除教辅以外的书籍近期读了多少?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写文章了?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走出封闭的斗室了?海纳百川方具大容量,登临绝顶才有大眼光!

教学相长,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代呼唤并要求教育者从左的阴影下走出来,走在创造者的前列!唯其如此,我们才可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衡文观,春风化雨取代肃杀的秋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四中学)

责编 / 董 璐

上一篇:教师压力的思考 下一篇:高中语文“三感”式教学目标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