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资本化准则变动内因及后续影响分析

时间:2022-07-01 10:05:52

无形资产资本化准则变动内因及后续影响分析

【摘要】上市公司无形资产资本化准则变动,其内因是资产负债观指导地位加强,各方更希望得到决策相关的信息。在此情况下,信息生成更依赖财务人员职业判断,企业自主性更强。有证据表明企业利用政策空间操纵资本化强度,但由于无形资产特点,实际影响不大。

【关键词】无形资产 资本化强度 资产负债观

一、无形资产定义及特点:

2001年准则中“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2006年准则中“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无形资产除了没有实物形态、可辨认性之外还有以下的一些特点:第一、缺乏可比性。这一特性主要是指无形资产的价格或取得成本缺乏横向的价值可比性。一般地说,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即便不是大量大批生产的产品,也不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产品,它们的价值通过生产资料市场上的价格机制可以进行比较,至少可以大概地确定其重置成本或公允价值。可是,无形资产主要是从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技术知识产权,其生产是创新的、单一的,在市场上一般找不到相同的参照物,因此也几乎没有相近的价格可供比较。第二、收益不确定性。无形资产排他性占有常常会带来较高的超额收益,但是这种超额收益却是难以确定的。一方面,无形资产缺乏可比性,这意味着对未来超额收益的估计缺少可靠的参考标准;另一方面,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取得同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而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发生之前常常难以提前预计(这在专利技术等上面现的尤为明显)。

无形资产的这些特点客观上导致了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的难度。

二、资产负债观下无形资产研发资本化政策的变动:

动态会计恒等式:(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收入-费用)。从左边算利润和从右边算利润视乎一样。但由于许多经济业务并非直接明了,特别是在计量时十分依赖于职业判断。而职业判断是以会计目标为导向,权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原则)。不同目标导向下,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侧重点的不同将直接影响计量,进而影响利润。

收入费用观强调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上十分强调可靠性。重心是通过谨慎的确认计量收入费用,反应本期的利润。资产负债观强调决策相关性,更加注重相关性。重心是从资产的概念出发,逐步界定资产、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以及资产负债表的组成,然后再延伸到总括收益。

由于无形资产本身的特点,这一种观念的转变对相关准则的影响很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态度上。自行研发无形资产过程和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性质类似却又有着不同:正常情况下,固定资产建造开始时就能确定一定能形成资产,并且由于其有实体形态,易于比较,带来的收益也相对固定(收益同实体所有权、控制权联系,而实体通常不会突然消逝)。因而从建造时开始将实际成本来资本化就没有问题。而无形资产开发的成果带来的收益不确定,且缺乏可比性。

从会计核算上来看,本期资产变化本期负债变化 = 收入费用,涉及不影响负债和收入的业务,如果允许右边确认更多资产,这意味着右边费用的减少。收入费用观的重点放在右边,要求尽量挤出收益中的水平,这种导向下,为了左边有一定不确定性的资产确认而可能低估费用是不可接受的,因而应该将这部分也予以费用化。而资产负债观强调的是左边净资产的真实反映。尽管无形资产收益不确定且缺乏可比性,但正常情况下其价值和其开发成本是正相关的,如实记录反映这一部分内容必然是有助于经济决策。在这种导向将不会为了挤出次要指标(收益)中的不确定而影响主指标(资产)的相关性。所以这种观念的转变体现在新旧准则对比中就是:老准则将基本所有研发费用化,新准则允许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

三、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新准则从形成无形资产可能性的大小将企业研发划分为研究和开发,并且在06年年会计准则中规定了开发阶段必须满足5个标准才能予以资本化。5个标准实际上是要求资本化时已经满足了资产确认的条件,这符合资产负债观演绎的思路:从会计目标出发,界定资产定义,然后再从概念界定确认、计量标准,然后再到其他的要素,从逻辑上来说,这样的规定已经足够。但这五个标准更多的是原则性导向,实务中对开发阶段资本化确认上存在较大的弹性。

这种弹性必然让企业在确认资产化数额上会优先选择满足一些其他目标。例如,某只股票,2007年发生巨额亏损4亿元。其当期报表附注显示研发费用总额近3394万元,而其中的3344万元都予以资本化。通过如此高比例的资本化,目的是把资产负债率降低近2个百分点。

宗文龙等以沪深两市2007年到2009年数据为样本,发现:(1)企业在资产负债率高的情况下,倾向于采用更高的资本化比率;(2)有企业将调整资本化比率作为调节盈余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在面临亏损时;(3)行情较好时或外部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时,部分企业会通过变化资本化比率调控盈余和企业规模。

不过尽管新准则在这方面变化很大,既提高了企业研发热情又给了企业一定盈余管理空间,但就实际来看,这部分规定对企业影响还是很小。例如,在对沪深两市电子行业企业06、07年无形资产情况分析可以发现:实施新准则前后并没有表现出大部分企业无形资产比例明显上升。这是根源于目前我国企业(即使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主要无形资产还是土地使用权和商标。例如,在上述企业07年无形资产中,65.93%是土地使用权,26.35%是商标权。 这样的无形资产结构下,自行研发无形资产资本化就通常很难对企业财务数据造成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

[2]宗文龙,王春,杨艳.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动因研究――来自A 股市场的经验证据.中国会计评论,2009.12.

[3]尹,陈慈,王孝.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净利润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电子行业,财务金融,2008.9.

[4]于长春.资产负债观在中的应用,会计之友,2010年第1期.

作者简介:詹雨朋(1987-),男,汉族,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罗伟(1987-),男,汉族,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上一篇: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偏好现象 下一篇:我国ST公司为保上市资格各项举措的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