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权关系及其在《宪法》中的体现

时间:2022-07-01 09:27:35

公私权关系及其在《宪法》中的体现

摘要:现代国家的宪制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一个是国家的合法性问题,即国家的权源问题;另一个是国家的合理性问题,即国家治理的技能问题。而且,宪制的发展与变革也是从“君权神授”的“君主国”国体逐渐向“天赋人权”的“共和国”国体演变的。由此,本人感觉有必要就我国的公私权关系及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体现作一下研究探讨。

Abstract:Constitutional in the modern countries mainly solved two problems: one is the validity problems which mean the country's right sources; the other is the rationality problem, National Regulatory technique problems. In the meantime,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constitution is evolving from "Monarchy" to "republic".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public and private rights and its representation in "constitutional law".

关键词:宪法;公权;私权

Key words:constitution; public right; private right

中图分类号:DF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120-02

1中国的公私权关系及其在《宪法》中的体现

私权是公权合法性的原因,是公权的社会基础,是公权的来源。按照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公权是公民让渡其全部“自然权利”而获得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一民。”人民通过选举,选举出自己的代表,组成权力机关即人民代表大会,再由人民代表大会将权力授予政府。这就是说,公权来源于公民的权利,公民的权利是公权合法存在的依据。没有公民的权利,也就没有公权,也就没有“官”的权力。

在西方法律思想与制度发展过程中,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十分重视私权,西方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就是探索如何保护私权的过程。古希腊的吕科弗隆认为“法律是个人权利的简单保证,它不能使公民行善和主持正义”,为了保证“个人权利”(自然权利)人们才缔结了契约,建立了国家,所以自然法乃是人们“保证正义的一种约定”。到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递交的《权利请愿书》首次提出明确的“人权”概念,对私权的保护也进入了新阶段。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首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告了“人权”的神圣,马克思称其为“第一个人权宣言”。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直接以“人权为公民权利”作为标题。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以权利为中心进行设计和编排,“是典型的权利本位的法律,它以契约自由、私权神圣不可侵犯、过错责任为其基本原则,真正奠定了民法的权利本位”。由此可见,自“人权”口号提出来以后,就产生了一种权利文化,也就是社会制度的设计应当以公民的权利为核心,公共权力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实现公民的个人权利。也就是法国的思想家卢梭所要表达的就“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和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的自由,这就是社会契约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同样,法国哲学家马里旦声称,这些权利(人权)是人自然地享有的,它们是先于并高于成文法和政府之间的协议的一种权利,是世俗社会不必授予但却必须承认它们是普遍有效的权利,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取消或轻视的权利。

但是,公权与私权又是不同的。理论上,公权是以保障私权为目的和唯一责任的,但是公权一旦产生就具有了自身的利益,因为“无行为主体的所谓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是不存在的。”于是当公共利益的实现需要依靠具体的人来实施时,又涉及到握有实施权力的人存在倾向于自身利益的困境。公权的拥有者则会倾向于扩张自身的利益。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私权也存在着不断扩张的倾向。但从历史角度看,“古代社会公权对私权之所以长期占压倒优势,并不在于公权本身过于强大,而在于私权过于分散所致的过分弱小。一般说,在公共权力压倒私人权利的一切关系格局中,特殊权力一定会给无权无势者造成特殊严重的利益灾难,无限权力会给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造成无限灾难。当权力的祸水成灾时,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公正、正义堤坝必然溃决。在历史上,只有明智的政治家才会意识到需要小心呵护脆弱的私域、私利堤坝。”从博弈论角度看,公权的强势源于小集团的集体行动的优势,即每个小集团成员都有积极性维护集团的利益,因为个人付出远小于个人收益。私权的弱势则源于大集团的劣势,即绝大多数大集团成员面对集团利益受到侵害时倾向于选择沉默策略――话语或行为的沉默,因为个人付出远大于个人收益。正因如此,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看,公权力始终处于强势的统治地位。因此,在公私权冲突与协调的博弈过程中,必须对公权力进行限制,对私权利进行保护,使公权力和私权利在权益分配上能达到一个均衡。维权(利)是公私权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控权(力)则是公私权关系的关键。公私权冲突与协调的博弈关系结果事实上反映了私权与公权在进化博弈过程中不断进行帕累托改进的特点,趋向于形成帕累托最优均衡,这一均衡表明公权与私权相互监督与制衡格局的形成。

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看法。法国著名法学家莱翁・狄骥(Leon Duguit)运用其社会连带理论,批判了“国家”和“个人权利”观念。他指出,国家没有,而只有实现社会连带关系的义务;个人也没有权利,而只有服从社会连带关系的义务。他得出的结论是:孤独的个人是没有权利的,也不可能有生而俱来的天赋人权,更不可能把这种本来就没有的权利带入社会之中,人只能在进入社会之后才拥有权利。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法学教授邓肯・肯尼迪(Duncan Kennedy)的观点,个人需要与他人合作并获得社会的保护,但同时又担心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压迫和强制,“对于我们的自由来说,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既是必要的又是不相容的”。“我们可依赖的社会,也是反对我们的社会。”这正说明:从博弈论角度看,无论是保守主义的公私权关系模式,还是自由主义的公私权关系模式,或是现代意义上的公私权关系模式,其实质都是通过公权者与私权者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从而形成公权力、公权利、私权力、私权利四者之间各种不同类型关系的帕累托改进过程。比如对朗咸平关于国有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争议,中国房地产热与政府调控,云南漫湾水电站移民维权,银川出租车事件等现象,从广义角度而言,这些问题都是博弈现象,或者已经形成纳什均衡,或者形成了联盟博弈,或者形成了零和博弈,或者形成了合作博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以另外的博弈模型或类型予以解释等等。

上一篇:用和谐教育思想指导民族团结教育 下一篇:浅谈新一代测报员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