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星语”成全“心愿”――孩子过度追星,父母怎么办?

时间:2022-07-01 06:42:53

借用“星语”成全“心愿”――孩子过度追星,父母怎么办?

偶像崇拜在个体的成长中是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现象,要求青少年拒绝偶像是不现实的,但疯狂而热烈地“追星”,则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小弥,男,14岁,刚上初二,父母发现他最近几个月改变很大,开始迷恋国内的某个明星,每次看到电视上出现这个明星的画面就兴奋尖叫。所有话题都是围绕这个明星。开始穿一些奇装异服,偷偷染黄了头发,学校要求穿校服,小弥有时在书包里带上衣服,下学路上换上自己的衣服。对于父母的说教小弥总是一脸的不耐烦,母亲多说两句,小弥就说:“您是不是到了更年期了,您怎么这么嗦,我的事您少管。”最近这个明星要开演唱会,小弥已经约好同学一起去看,并找姥姥要钱,买了近两千元的VIP座。小弥的学习成绩也是一落千丈,父母异常着急。

小弥的父母该怎么办?

孩子开始“追星”,表明孩子已经有社会发展的情感倾向,即社会化倾向,这是成长的表现。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把崇拜的对象从父母身上移开很重要。孩子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一般会对父母的权威进行挑战,这是他开始社会化了,要进行挑战,就必然有一个力量支撑他,这个力量是他成长过程中某种价值观的投射。

父母在孩子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不必过分焦急,不必在孩子的做法稍有过火时就横加干涉,甚至是实施暴力管教,这样可能会挫败孩子自己选择的欲望。因为孩子所有的新行为、新选择都是对生活的探索、对成长的体验。如果家长不停地挫败孩子的决定或欲望,孩子要么就会放弃对社会的探索,对父母产生心理依赖,要么加重他的叛逆心理,完全把父母拒之自己的心门之外,父母就很难再与孩子有深入的交流了。

其实有部分年轻人追星和崇拜偶像,并不盲从,能正确分析偶像的优点和不足,追星是为了追求明星的亮点,学习明星好的东西,并以此为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积极奋进的精神,这些年轻人都能健康成长。

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追星”?

如果孩子“追星”,家长可以尝试下面的做法:

1.跟着孩子去“追星”,寻找共同话题。喜欢娱乐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追星实际上是一种想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探索式追寻。父母发现孩子“追星”,不妨自己也同孩子一起追星。父母只有了解了孩子追的“星”,才可以和孩子谈“星”。父母对“星”发表的客观评论,对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能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追星行为。

2.防止孩子不健康的“追星”。孩子处于青春期,也是性的萌芽期。比如有的男孩看着自己心目中漂亮性感的女明星,容易产生性冲动、性幻想;有的女孩过于迷恋某男星,幻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这个男明星的伴侣,如果有某男星结婚的消息,就立刻情绪低落、精神沮丧。这样的“追星”已经到了不健康的地步,肯定会影响学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加以正确引导。父母要告诉孩子,明星都有自己的宣传团队,大部分明星都是经过精心包装出来的,镜头之外明星也是普通人,他们喜欢和追求的只是明星包装出来的样子。

3.让“追星”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家长多注意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到底喜欢明星的哪个方面。在追星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伴有自我投射和寻求认同感。家长适时引导他们兴趣的发展,把这种崇拜转化为激励,把明星当做他们人生发展的楷模、让孩子的追星转化为奋斗和成功的自我激励。“大禹治水,疏而不堵”,正确引导是关键。其实孩子追的“星”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他自己一次次自己的偶像,是孩子成长的体现。

4.作为父母可以帮孩子选择明星。很多明星都有非常艰辛的奋斗史,也有很多明星成功之后在慈善和公益方面成就显著,为孩子选择这样的明星去追,汲取明星的正能量,让明星发挥榜样的力量。

家长朋友们在发现孩子“追星”行为时,不要立刻紧张焦虑如临大敌,想想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过“追星”行为吗?没迷恋过“费翔”“邓丽君”吗?有没有模仿过“小马哥”嘴里叼一根牙签?看到这儿我想你们也会会心一笑,从容应α税桑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开动你们的智慧”,借用“星语”成全一片望子成龙的“心愿”!

上一篇:中考前心理压力大,优秀生儿子迷上了“啃书” 下一篇:中国哲学史(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