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的真衣 穿着的文化

时间:2022-07-01 06:14:41

无字的真衣 穿着的文化

[摘要]认识民族民间工艺,了解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能在现代的设计中得以体现。大多的少数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许多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只能靠口述和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流传。

[关键词]哈尼族服饰 制作工艺 启示

对哈尼族的了解是从电影《诺玛的十七岁》开始的,影片通过美丽的哈尼梯田真实的民俗风情,给人们营造一种温馨,宁静的氛围,凄婉的爱情故事通过造型鲜明人物深刻的表现出来。这部电影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它让我对哈尼族有了一种莫名的感觉,特别的想去了解哈尼族。

一、那诺乡哈尼族服饰简述

哈尼族男性的服饰比较单一,多短衣、长裤、对襟、黑布包头。哈尼族女性服饰因为支系的不同而显得款式多样,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因为那诺乡的地理环境因素导致这里的哈尼族男性所穿的服装款式为短衣、长裤、对襟。其中,他们的上衣为两件套。外边的一件为深色土布衣,里边所套衣服为白色土布衣。女性服装款式因年龄的不同分为,上身有短衣、短袖、长袖、有领、无领、对襟、斜襟有扣、无扣之分;下身为宽松长裤。配饰男性除有黑布包头外,几乎无其它配饰。而女性就有帽子、头巾、腰带和银饰。

过去糯比青年妇女,衣服的颜色大多选用黑色、深蓝色。女青年戴帽子,中年妇女戴头巾。她们无论年龄大小,都喜欢佩戴鱼形纹银链。鱼形纹主要以珠链的形式缀于上衣的前襟、腰带、帽子等部位下方还坠有银铃铛。婚后女子则需在臀部系上一块棉布特制“屁甲”的。

二、那诺乡哈尼族服中的亮点——“屁甲”

在整套糯比服饰中,极为特别的就要属“屁甲”了。它不仅包含了糯比女青年服饰制作工艺的整个内容,还集中的体现了糯比人的文化。因此“屁甲”是糯比服饰中,最能体现民族工艺和当地的文化。虽然今天的糯比女子的上衣和裤子都被汉化了,但是不管在何时何地仍然佩戴着传统的尾饰,可以说尾饰是糯比人的服饰象征。

“屁甲”由腰带和垂吊两个部分组成。腰带长约2米,腰带的头就像两个箭头在腰上缠两圈系在腰后。色彩极其丰富,对比强烈。腰带底色多是黑色,在上面施以编线、绕绣、平绣、锁绣、挑绣、镶绲嵌等工艺。腰带的头部,大量的采用了套绣的针法,使得布料更加耐磨。不断重复的套绣,女青年用不同的色彩来区分,从而达到表现梯田的感觉。

不同年龄的女子所佩戴的腰带色彩是不相同的。糯比女青年通过自己的审美来搭配色彩,用所学的知识来看这些色彩的话,就会看出这些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相对比都很强烈,如黄色与紫色,红色与绿色,蓝色与橙色等,这里既有补色对比、明度对比,又有冷暖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是在绿色旁边置入邻近色黄色,柔和了红绿色的跳跃感;在紫色旁边放置些白色,加之底色的黑,黑与白的“无色”和其他对比强烈的颜色并置,缓和其强烈的对比,起到调和作用。在质感对比中,糯比女青年也做出了让人惊叹的一面,在包金刺绣中她们用了金色和银色。这样一来不仅会有彩色棉线的柔和质感,而且还会隐约的透出一些金属的光泽。工艺非常精湛细腻,犹如哈尼梯田一样鬼斧神工

观察中发现,腰带头还采用了大量的布贴工艺,这一工艺在这里运用,使得本来就色彩丰富的腰带,无形中增添了许多的层次感,丰富的视觉感受又从空间上延伸了。看着腰带就会让人不知觉的想起,糯比人的云海梯田,层层叠叠的梯田在阳光的照耀下,水光闪耀。

“屁甲”上的垂吊,是由两组长带、和横贴牌构成。垂吊是以套绣针法绣出精美纹样且坠有七色包梗的细细缨穗组成的精美长带,工艺、色彩和腰带一样都是最能突显服饰之精美和糯比女性心灵手巧的。彩色灵动的吊穗垂在臀后和宽大的腰带搭配,静中有动,互相补充。试想走在上万条迂回静谧的梯田田埂上,一条一条细长的尾巴在静静的田山之间来回摆动,给安静的田山增添了许多生机,显得格外生动活泼,就像大山的精灵。

垂吊象征的是猴子的尾巴。因为糯比人认为人是由猴子变成的,所以为了应征证这个说法,就在自己的身后带上了象征猴尾巴的垂吊。在糯比人的节庆当中,始终都会伴随着许多的祭拜活动。在祭拜的过程中,除了一些较大活动是由各村的“莫批”来直接参与外。其它自己在家的祭祀就要女主人来主持了,在女主人祭祀的项目中,还有一个规定,那就是女主人必须佩戴上了“屁甲”才能参与祭祀,否则是不允许的。所以说“屁甲”,在糯比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象征地位。

三、那诺乡哈尼族服饰艺术的启示

哈尼族没有文字,他们自己的历史都是靠口述而得以流传的。在某些情况下,服饰就成了记录他们历史的书。服饰中的某个图案或装饰之物,所要表达的内容就可能是某个历史事件。

民族服饰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蕴含了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样,糯比服饰也传载着深深的文化,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糯比服饰已经开始慢慢汉化,为了把这种文化继续保留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就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把它保护起来,而不是到了最后,后人只能在博物馆里参观它。

现在的少数民族服饰在不断的汉化,这样一来就有了关于保护和发展的问题。许多人认为少数民族的服饰,就应该保持原状,不要有任何的改变。任何工艺和文化,如果抱陈守旧,不求发展,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消亡,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是发展的源泉、基础和前提,发展是在保护基础上的突破、提高和超越,也是保护的最好方式。

参考文献:

[1]《哈尼族文化论丛》.云南省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出版社

[2]《云南民族服饰》.陈志方,李安泰.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

上一篇:谈施行财会集中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室内设计中办公区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