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恒言》中的长寿之道——就寝熄灯,寝而不语/养心五法

时间:2022-07-01 06:03:31

《老老恒言》中的长寿之道——就寝熄灯,寝而不语

文/耿引循

《老老恒言》云:就寝即灭灯,目不外眩,则神守其舍。……亦有灭灯不成寐者,锡制灯笼,半边开小窦以通光,背帐置之,便不照耀及目。

寝不得大声叫呼。盖寝则五脏如钟磬不悬,不可发声,养生家谓多言伤气,平时亦宜少言,何况寝时?《玉笥要览》曰:卧须闭口,则元气不出,邪气不入。此静翕之体,安贞之吉也,否则令人面失血色。

一般来讲,一旦就寝应该马上熄灯,这样目光不受外界的影响,就比较容易入睡。而有的人喜欢开灯睡觉,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云笈七籤》讲,晚上睡觉开灯,会使人心神不安。《真西山卫生歌》也说,睡觉的时候不讲话,在昏暗的环境中入睡,自然会有上乘的睡眠,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光线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同的光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冷色调的光使人安宁,如浅蓝、浅灰、米色、白色等,是卧室适宜使用的光色;暖色调的光会使人兴奋,如红色、橙色、黄色等,则不宜在卧室使用。

有的人不点灯就不能入睡,对这样的人来说,光线给予的是一种安全感。对这样的人,《老老恒言》推荐一种用锡制成的灯龛,半边开个小孔来通光,并把它放在床帐的后面。这样既解决了无光的心理压力,同时微弱的光线也不会直射眼睛。但今天对于我们来说,就不用这样麻烦了,因为现在的许多灯是可调的,我们可以将灯光调至昏暗,这样有助于神经系统进入抑制状态,可尽快入睡。

钟磬一旦不悬挂,就不发声。睡觉时就应该让五脏像搁置起来的钟磬一样,不要有任何波动,因此,睡觉前不要大声说话,话说多了会伤气。即使平时也应该少说话,更何况是睡觉的时候呢?《玉笥要览》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躺下准备睡觉的时候应闭口不言,元气就不会往外泄,邪气也不会侵入体内,这样可以睡个好觉,使身体得到良好的休息。否则长期睡眠不好,就会使人颜面失去血色而变得萎黄。

就寝熄灯、寝而不语,这些看似人人皆知的常识,却是提高睡眠质量不可忽视的细节。尤其对老年人来说,人老了,觉少了,睡个好觉则显得尤为重要。

养心五法

文/王瑞生

苏轼的调息养心法

宋代大文豪苏轼善于调息养心。其方法是:解衣缓带,搅吞津液,呼吸时数一到百,是为了摄心不致散乱,不生杂念。练到后来就可以绵绵呼吸,神气相依,任其自然,不再数了。这就是苏轼说的“定能生慧,自然明悟”。

范成大割愁养心法

南宋诗人范成大认为,人到老年,性情变化,愁肠百转,而易悲观,但他却严于律己,虽年老却不耽于歌舞酒色之中,而努力保持奋发向上的一颗不老心。

知足称意养心法

有一古联云:“富贵贪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天下有很多佳山胜水,名花美竹,但人不要被物欲名利所役,能知足闲适,才能自得其乐,才能修身养心。

少私清静寡欲的养心法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庄子提出“养身必先养心”的思想。他提出:“少私多寿”、“清静多寿”、“寡欲多寿”的养心主张。庄子认为,“病由心起”。人欲长寿,不能只注意养身而忽略养心。人体若有“浩然正气”,百邪不敢侵,百病不近身,健朗康泰,可得长寿。

心如静水养心法

宋代书法家朱熹说:“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心不妄动。放下贪嗔痴爱的扰动,遇事任其自然,不勉强悲欢,养心之要。”真是“心静自安”。

纵观养心之要,即顺其自然,不妄不贪,心存正气,神气自满,似养心之良药也。

上一篇:运动时酸痛麻怎么办/肩周炎体疗操/左肢常运动,... 下一篇:转8字减颈痛/金鸡独立健身法有效对付老年人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