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你改变了什么

时间:2022-07-01 04:11:23

关键在于营造平台

空气中弥漫着纪录片的潮气,一路走去,各色海报次第映入眼帘。脖子上带着纪录片盛典工作牌的工作人员随处可见,主会场门楣的飞檐下,横亘着一块金色字迹的盛典“招牌”,足见组委会的匠心独运,一波波人们忙碌着以此为背景合影留念。

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艺术总监、组委会副主席朱贤亮背着一个精致的公文包快步走进多功能厅,他在主题论坛上做纪录片点评。

“盛典之举在中国当代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事情,不在于纪录片作品展示的质量如何,而在于营造的平台先锋地呈现了时代变化的意义;而高质量作品使其意义更加重大,这样的活动应该坚持每年都举办下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一边对着要求合影的人们礼貌地点头微笑,一边说道。

2013年11月9日上午9时,一位头发花白、满面笑容的男子走上西津渡多功能厅讲台,“纪录片市场定制与文案预售”带着扑面而来的新风,拉开了“2013年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盛典”的序幕。由于各种题材或故事的纪录片制作计划报名参加交流活动,中国影视艺术协会执行主席、组委会主席龚吉玖先生做了活动阐述。

“中国纪录片这艘渡船自启碇后就在漆黑的夜幕里航行,一众纪录片人苦思冥想的便是拍片的钱在哪里呢?在哪里播放?卖给谁呢?”镇江文广集团副总监孙晓军摊开两手无奈地说,“在一种喧嚣与苦闷杂糅的境界中,中国影视艺术协会最终在镇江西津渡吹响了集结号,承担起了这个历史性的重任,第一次集合了国际导演现场拍摄剪辑,第一次将预售与方案的建构置于理论操作与实操演练的平台上加以深化,这一切,正是许多纪录片节所缺少的东西。”

当组委会主席、纪录片界的泰斗龚吉玖邀请来的重量级嘉宾一一亮相,与会者纷纷与他们合影留念。11位终评委里,国外评委占了7位:半岛纪录片节主席阿巴斯·阿诺特、德国国际自然环境野生动物电影节主席拉尔夫·汤姆斯、法国卢萨斯纪录片大会副主席克里斯多夫·坡提克等都是国际知名的评审。

在盛典之前,国内几乎看不到专业的纪录片评奖平台。“立足于选片这个点,将盛典打造成向世界各纪录片节推介中国中国优秀纪录片的内容提供商,成为全世界纪录片节认可的、中国第一家国际纪录片机构”,龚吉玖捋了捋浓密的白发,笑着说:“同国外著名电视节联合主办国际纪录片盛典活动,创办知名文化品牌,这在国内是第一个。”

“这是中国纪录片的黄埔一期。”在组委会与半岛国际纪录片节、法国卢萨斯纪录片大会签署合作协议的现场,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影视传播系主任张炜说。

组委会的先锋意识

拐进西津渡的小巷,便看见纪录片盛典的海报在风中烈烈飘动,这让来自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副总裁陈梁倍感亲切,离开半岛国际纪录片节后,来到镇江,令他有一种在国内找到外国电影节国际规范的欣慰感。

“组委会有先行者的先锋意识,对整个国内纪录片的创作风气和整体氛围都具有贡献。而且活动放在镇江这样一个地方,由镇江文广集团主办特别适合,容易形成良性循环,这种气氛更艺术更宽松,表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 陈梁在从镇江雅狮度假精品酒店走向多功能厅的路上说。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生杨保垒走出定西老家贫瘠缺水的土地后,第一次来到镇江,令他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温暖感:“这些片子不是我们平时去电影院或电视剧中看到的东西,观摩这些纪录影像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片子。在这个平台上,方便国际导演与国内导演的交流,也方便国内制作与普通制作者的沟通,还方便了业界与学界的交流,增进了专业导演与影视新人之间的交流,从而激活整个纪录片界的灵魂,激励出更多的好作品和好导演。”

“虽然他们之间的质量、专业水平、成熟度方面各有差别,但正如绘画创作经历了一个人从官方意志到个人意志的时代,在纪录片也经历着一个有松散的自由创作升华到一个规范的市场化与艺术化比翼双飞的空间,所以这样的事情是势在必行的。”以《乡村里的中国》博得长片金山奖的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焦波如是说。

“镇江西津渡纪录片盛典竖起金山银山玉山的奖项,竖起了新的标杆,期待着纪录片人去达到新的高度。”云南卫视纪录片中心周卫平导演说,他的作品《迁徙:在寻找幸福的路上》夺得最佳摄影奖。

全场灯暗。陈梁扫视放映厅,发现大家将自己镶嵌在赭红色的椅子上,用目光去追逐那些幕布上的影子。

屏幕上,锃亮的打火机点燃香烟,主人公一根接一根地抽烟,一直抽到设在伊拉克的美军兵营,抽到巡逻的悍马车上,抽到联合国维和部队营地,抽到遭遇恐怖袭击爆炸后满是血污的卡车上,一直抽到镇江西津渡纪录片盛典的会场,抽到观影的女人们泪流满面,男人们暗自沉思,这也许便是纪录片存在于各种族各地域人们之间的意义。

当那个拄着一根木质拐杖、将长发扎成马尾辫的英俊小伙子敏捷地走上讲台时,人们开始静静谛听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国际导演奥莱利亚诺·阿玛戴依(Aureliano Amadei)对刚才展映影片的描述:

“我曾是个电影演员,出演过安东尼·明格拉的《天才雷普利》。前些年,为了出演一部反战电影,我和剧组来到伊拉克,结果不到24小时就遇到炸弹袭击。同行的20人死了19个,只有我被气浪抛出而幸存下来。但满身的弹片还是给我留下了残疾,至今需要拄拐行走。2010年我根据这段亲身经历拍摄了纪录片《20支香烟》。”

他也是盛典的终评委之一。他对中国纪录片有着犀利的评价:“感觉像专题片,是记者拍出来的。”“在意大利是“电影人”做纪录片导演”,他说,“有些电影导演,会半路跑去拍纪录片,拍完纪录片,又回来拍电影,比如安东尼奥。电影人穿梭在电影和纪录片之间,在意大利很常见。”

阿玛戴依的意见也代表了大部分外国评审:西方的纪录片是电影,中国的纪录片是专题。评片时,他不喜欢带有宣传味道的作品,对焦波的《乡村里的中国》却赞赏有加,因为觉得它“情节故事叙述方法很像电影”,“导演是摄影师出身,知道怎么拍会让画面漂亮,花了很多心思在结构安排上,先给你一段美丽的画面让你放松,刚放松又有争吵让你紧张。我的情绪就一路被他带着走,片中人的喜怒哀乐都会影响到我,像007电影一样,技法很成熟,不是扛着一个摄像机看到什么就拍什么。”

纪录片需要国际化

在颁奖典礼上,上映一部又一部入围影片的瞬间,那些已经逐渐远离的生活,被摄像机锲而不舍地又给捡拾了回来。

“曾几何时,纪录片人逃脱不了那种找不到方向的空虚感,纪录片创作者背后得有组织撑着,纪录片盛典就具有这种能量。真正能让心灵得到满足的还是创作,这是一种激情澎湃的挑战。拍纪录片恰让我找到这种激情,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映,是一种看得见的刺激,无论我拍纪录片的现有能力如何,我是绝对不会放弃的。”来自西北民族大学的太延琪说。

在短短6个月中,1000部参评影片纷至沓来,56部纪录片入围终评环节。共设置“纪录片短片”、“纪录片中片”、“纪录片长片”和“纪录片新地平线”四大奖项。

西津渡的风情是蓝色的,组委会超越“红海”实施“蓝海”战略其风格也是蓝色的,国际导演越过蓝色的海洋带来蓝色的影像,纪录片盛典营造的状态正如西津渡蔚蓝的天空也是蓝色的。

形成于三国时代的西津渡,是镇江悠久历史星空中一个耀眼的符号。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之后,这个位于“十字黄金水道”交汇之处的渡口更是一片千帆入津、商贾云集、寺观林立、民居错落的繁荣景象。2013年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盛典,在这里建构中国第一家国际纪录片内容提供与交易机构,西津渡从此开启了通向国际纪录片殿堂的大门,成为辐射内陆的纪录片集散地,不仅给西津渡带来了意大利和法国导演,带来了纪录片,还带来了纪录片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上一篇:秋天,我想看香山枫叶 下一篇:白领犯罪的黑色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