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速度”不能停不能慢

时间:2022-07-01 03:46:04

何为“贵州速度”?

所谓“速度”,必有直观的数据体现:

初步预计,2011年贵州全年生产总值完成5600亿元,增长15%,增速比上年高2.2个百分点,为1985年以来我省最高水平。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速由2010年全国的第29位升至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5100亿元,增加1914亿元,增长60%,超过计划30个百分点,创我省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增速,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上年全国的第14位升至第3位。

高于过去、高于西部、高于全国,“这就是‘贵州速度’。”2012年1月10日,贵州“两会”上, 参加贵阳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省委书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解释“贵州速度”。

慢不是“贵州速度”。 说:“‘贵州速度’,首先就是GDP要快速增长,GDP增长很慢不能叫‘贵州速度’。”

盲目追求GDP增长也不是“贵州速度”。 “‘贵州速度’,也不是盲目追求高速度,要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速度,”说,“不要单一的理解为速度就是GDP增长,”。

GDP增长速度折射“贵州速度”,但是“贵州速度”不等于GDP的增长速度。

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科学发展才是“贵州速度”。

“好”、“快”并列,“好”在“快”前。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贵州速度”的保障

从“慢”到“快”,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保障。

“三个建设年”是解决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的重要抓手,全省强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省直机关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分别减少59%、52%和27.4%,投资环境得到优化,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0年底以来,贵州省组织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四帮四促”活动。各级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帮助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8月以来,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村寨,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活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共谋致富之策。截至10月上旬, 已下派省、市、县各级干部3万多人,组建成3000多支工作队,走访群众60多万人次,排解化解矛盾纠纷9000多起,解决实际困难问题3万多个。贵州省委作风办派出9个督导组,随机抽查了430个村,其中超过90%的受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该活动表示肯定。

8月以来,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开展领导干部“接访、走访、回访”活动。截止10月28日,“三访”活动共走访15143人,解决各类问题6337个,办结8878件。密切了干群关系,严肃了党风政风。

事实证明,好的政治生态能促进科学发展,领导班子会更加富有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工作也会呈现新气象。

强力推进的经济建设是“贵州速度”的发动机

“十二五”开局之年,围绕 “两加一推”主基调,全省经济发展亮点纷呈:

在“十一五”和“十二五”交替的关键时期,贵州召开了史上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推出工业强省战略。2011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21.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5%,比去年高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5%,淘汰落后产能476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

《贵州省科技支撑工业十大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正式启动。预计在 “十二五”期间,工业十大产业投资累计实现1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25%以上,年均新增就业人员10万人以上。

在当前的贵州,开放的活力比改革还要大。2010年12月,“贵州省与中央企业投资发展恳谈会暨投资项目签约仪式”拉开了贵州大规模招商引资的序幕。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500亿元,增长152%,贵州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民营经济发展开始发力。2011年3月2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暨表彰大会,提出民营经济要在全省经济实现5年翻番目标中“挑大梁”,并决定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取消、下放、合并了5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 2011年9月1日,省民营经济发展局、省中小企业局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2009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仅为29.9%,居全国倒数第二。2011年,贵州城镇化率达到35%,比去年提高1.2%。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不自甘垫底、不争论折腾,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完全可以实现后来居上,完全可以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与时俱进的文化建设是“贵州速度”的助推器

2011年,“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应运而生,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精神支柱。

“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文化工作”,《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吹响了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省委提出,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要达到全省生产总值的5%以上,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贵州制造”的影视剧作品,数量和质量在全国位居中上之列,被称为“贵州现象”。

“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历经7年锤炼,已经成为鲜明的贵州文化符号和靓丽的贵州文化名片。

2011年6月,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广电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省直四大文化企业集团成立,将在改变贵州省文化产业“散、小、弱”的状况、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11年9月,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贵阳举行,这是贵阳首次举办全国性的综合体育赛事,完全达到了“成功、圆满、精彩“的预期目标,展示了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了全省干部群众的激情。

2011年8月18日至22日,“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2011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贵阳举行。这是中国举办的首个国际性酒类博览会,也是贵州省举办的第一个世界性展会和最大规模的经贸招商活动,对贵州、中国酒业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全面推进的社会建设是“贵州速度”的剂

和谐的社会环境,来自全面推进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以民生为首,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2010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2011年度十大民生工程实施方案》。2011年,完成投资650亿元。首次在全省建立并实施了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向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临时价格补贴8.89亿元。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6.6万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1%。

扶贫是最突出的民生。在19个县300个村全面实施整村推进,完成异地扶贫搬迁2.45万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3.5万人。

扶贫脱贫是“第一民生工程”。武陵山区、乌蒙山区、苗岭山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区被列入“定点清除”扶贫开发,有序推进扶贫开发。

教育是最长远的民生。新建、改扩建300所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公办幼儿园,实现了农村中小学校校有食堂,发放农村家庭生活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7.58亿元。

社保是最普遍的民生。省级共筹集城市低保资金114976万元,筹集农村低保资金45.8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7.8%和35.85%.

就业是最根本的民生,2011年1至8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59万人,增长30.1%。

农村危房改造是 “最急迫的民生工程”。2011年,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总理和副总理在谈及贵州农村危房改造时分别指出:“贵州的危房改造工作抓得很好。”“贵州的农村危房改造为全国创造了经验。”

瓮安县三年来“痛定思痛、浴火重生”,化解民怨,凝聚人心,实现了从“大乱”到“大治”的深刻转变。

上一篇:人民日报:贵州正在大步赶上来 等 下一篇:九市州领导谈“贵州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