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的艺术

时间:2022-07-01 07:49:25

般若的艺术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故国。

从尼泊尔的蓝毗尼园 Iumbibni (古印度之迦毗罗卫城蓝毗尼园), 到印度北部比恰尔邦伽耶城南郊的菩提伽耶Buddha gaya摩诃菩提寺,到印度北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Sarnath,再到中部奥兰加巴德的阿旃陀Ajanta石窟群、埃洛拉Ellora石窟群,还有博帕尔城附近的世界第一佛塔桑吉 Sanchi古塔……这里既是梵义圣地的佛祖降生地、证成正觉处、初转处、僧侣修行处,还是横亘千年、穿越时空、瑰集奇珍的艺术宝库。

一、 犍陀罗与摩菟罗

1、 犍陀罗

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国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进入印度建立殖民地;公元前2世纪,殖民地的欧洲人后裔,与原来居住在中国河西走廊的月氏人一起,建立起强大的贵霜帝国,定都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与阿富汗东部地区)一带。

公元1世纪末,贵霜帝国的第三代君主迦腻色迦开始提倡佛教,并将希腊雕刻神像的手法与风格用来雕刻佛像,于是, 以佛造像为代表的一种艺术形式首先出现在这里——犍陀罗艺术产生了。由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传统观念所引导, 结合当地的文化与,工匠们自然地将希腊的造型艺术与佛教的精神相交融,使这种艺术风格略带有西方雕塑的特色,它强调自然的写实性,外观上则是高鼻、深眼、卷发,嘴上有八字胡的佛像和通肩式大衣的造型,有的佛像甚至会表现肌肉线条。

2、摩菟罗

公元2世纪初,位于犍陀罗东南方向的摩菟罗( 梵文Mathura的音译) 逐渐成为了当时的商业和交通枢纽,也是贵霜王朝的佛教中心,犍陀罗制作佛像的思想逐渐传播到了摩菟罗,于是,这里也开始了佛造像的制作。 摩菟罗佛教的体态、气质和仪表都与犍陀罗的不同,它主要继承了印度原有雕刻的传统,佛像体格健壮,气质强悍,表情明朗。佛像表情呆板,强调肉体形态,表现不出佛陀的思想,而这正是摩菟罗佛像的主要特征。后来,摩菟罗佛像受到犍陀罗佛像的影响,特征开始改变:发式改为波状缕发,着衣式改为通肩,僧衣变厚,衣纹线减少,分布均匀,表情不再是早期的悍勇形象,整体形象趋于呆滞,缺乏生气。从3世纪中叶起,贵霜进入后期,佛像趋向公式化,框架出现了独特的样式,两肩和两膝的连线接近方形,结跏趺坐的脚掌向上翻,呈横长方形模压式的块状。胸部衣纹线如折扇面一样排列,剖面线是连续的“Z”字样。发式变成螺髻,面部表情是独特的假笑或苦笑,头光变为莲花纹或光茫纹。

二、阿旃陀

佛教的石窟艺术源流与佛同脉,都在印度。印度现存的宗教洞窟总数有1200多个。佛教石窟按性质和用途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礼拜塔的塔堂窟,音译为支提或支提窟,也有译成查提拉;一类是僧人居住的僧房窟,音译为毗诃罗或毗诃罗窟,也有译成比哈拉 。石窟寺院由这两类窟组成。洞窟通常成群分布在一个地方。印度的许多石窟地点石质坚硬牢固,所以能够精雕细刻,并得以长期保存下来。从艺术的视角来划分,大部分石窟与石刻圆雕和浮雕紧密相关,但还有一部分石窟,却是以它的佛教绘画艺术而蜚声世界。据古代佛典记载,佛陀时期就已经有佛教绘画,在寺院和宫廷中都有多种题材和不同的布局,也有职业的佛教画师。而现存的早期佛教绘画仅限于石窟壁画,在有限的几处石窟中,尤以阿旃陀石窟最多也最重要,被称为印度古代绘画的宝库。

阿旃陀石窟,位于孟买东北方,距离奥兰加巴德37公里,洞窟开凿在瓦沟拉河河湾旁的崖壁上,河谷覆盖了绿色的植被。这处石窟早年废弃后逐渐被漏雨流沙和岩石覆盖湮没,直到19世纪初才被人重新发现。1819年马德拉斯军团的一连士兵在这里演习时发现了这处石窟。也有演绎出来的故事,是说1819年海德拉巴邦的藩王请英国军官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狩猎,在追踪一头老虎时发现了隐迹于灌木植物中的石窟。至今在第10窟的支柱上,还能看到约翰·史密斯当时刻下的手迹 。1824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参观后才开始向外界介绍这座石窟。1828年格里斯勒、拉尔福和柏尔德三人在这里调查。1839年费格逊前来调查,他在1843年发表了《印度石窟寺》一书,这才引起了人们对阿旃陀石窟的重视。

石窟所在的河岸崖壁高76米,洞窟沿河湾外侧崖壁延伸约550米,洞窟共有30个,位置高低略有错落,大体上是横向的一列。按类别说,既有塔堂窟,也有僧房窟,前者少于后者。由于瓦沟拉河这段河谷又深又窄,所以洞窟位置显得很隐蔽,当树木茂密时,就形成了天然屏障。

让阿旃陀闻名于世的是杰出的壁画。第1窟壁画是最令人赞叹,也是保存得比较完好的,是阿旃陀壁画的最杰出作品 。画面多用鲜明的对比色,画幅构图与人物描绘注重动态和表情,是阿旃陀壁画中水平最高的。中厅正壁中门一侧画持莲花菩萨,菩萨宝冠上插满首饰,表情庄重且含有内蓄动人的笑靥,高挑的眉宇之下,半开的眼睛静静俯瞰一切的面容,让人心仪容动。菩萨右手持着象征洁净优美的莲花,颈、腰、臀三处有三个弯曲,是印度传统用来表现身体曲线的“大S形三曲法”。菩萨的左右有妇人和外国装武士在侍奉。菩萨侧上方堆放圆木,表明故事发生于山林之中,此外还有猿猴、禽鸟以及奏乐天人,背景树丛中有互相偎依的男男女女。这描述的是佛教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根据1号僧房窟的年代判断,该作品大约作于公元5世纪中叶。

众所周知,印度的绘画古已有之,但由于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保存下来的极少。然而唯一例外就是这里——阿旃陀。而且不仅保留完整度好,内容也很丰富。阿旃陀石窟壁画所反映的是笈多王朝时期的绘画传统,它与后来印度中古时期的绘画有明显的区别。笈多王朝绘画对中亚以及对中国石窟壁画有着显著影响,并长远而持续地影响着全世界的佛教绘画。在中国宏伟辉煌的佛教石窟群落中,也相继诞生了一批雕刻艺术和壁画艺术的旷世之作。人类一家,艺术无疆。阿旃陀堪称人类瑰宝的壁画和雕刻等古代遗产,为世界所追随所景仰。

三、菩提伽耶

从格雅向南大约10公里,沿尼连禅河走就可以到达菩提伽耶。大约2500年前,身为释迦族王子的乔达摩·悉达多深感人生的痛苦,为寻求解脱之道,舍弃了世俗的生活,不断地修行。但并没有得到结果,最后开始在乌尔巴拉村(现在的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并且在忘记时间、达到冥想的最高潮、漫长黑夜就要过去的时刻,心灵彻底通透,终于大彻大悟,而成无上正觉。释迦牟尼在这里打开了世界之谜,揭示了宇宙的奥秘。人类为什么存在?人类的生存是什么状态?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应该怎样生活等疑问的答案,都好像在清澈透亮的水中一样,被他看得一清二楚。保佑他成为佛陀(看透世界的人)。后来这些醒悟的内容被归纳为四圣谛八正道的教义,随着佛教的推广而成为很多人心灵的支柱。佛陀在此获得了彻底醒悟,因此后人在这里建造了52米高的大塔——摩诃菩提寺。

这座大精舍是五塔式高塔佛堂,又称金刚宝座塔。传说最初由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建造,后多次圮毁,又几经修缮,在公元526年(笈多王朝巴拉第提亚王朝时期) 形成了今天的样式 。现存塔是12、13世纪和19世纪两次大修后的结果。台基四角各有一个小高塔,中央是四面锥形的多层高塔,塔内有佛堂。这种形制不一定是笈多后期到波罗时期的标准形制式,但相差不会太大。金刚宝座塔是一种塔的形制,下面有一个方形的高高的基座,上面立五个密檐塔,一个在中央,比较高大,四角又各有一个,比较矮小。佛经里说,佛祖悟道所坐的地方是宇宙的中心,叫金刚界,下面与地极相连。金刚界又叫须弥山,也便是妙高山。须弥山有一个主峰,四个小峰,代表金刚界的一部,各有一佛,中央是大日如来佛,东部是阿閦佛,南部是宝生佛,西部是阿弥陀佛,北部则是不空成就释伽佛。金刚宝座塔就是这座须弥山的模型。菩提伽耶的金刚宝座塔,五个塔都是严谨的方锥体,中央一座高55米,四角的小得多,但形成都完全一样。五座塔密集成簇而主次分明,轮廓挺拔简洁,向上的运势很强,十分有力。大塔在小塔映衬之下,显得更加高大。表面覆满了雕刻,不过并不损害形体的几何性。它显然受到印度教庙宇的影响,追求象征意义和高耸的造型。

作为一种佛塔的形制,金刚宝座塔也随佛教传到了中国,演化出多种多样的作品。但是,这种金刚宝座塔的传统制式, 无论在北京的五塔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乃至矗立在繁华都市上海的静安寺五塔,都能够标志性地见到她那庄严、沧桑,也时而华美的身影。

上一篇:漫谈明清老银器 下一篇:艺术界“奥斯卡”绽放13项年度影响力终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