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桢教授地理教育思想

时间:2022-07-01 06:24:25

张子桢教授地理教育思想

张子桢教授,中共党员,1910.10.8生于山东省平原县。2002.5.6于长春东北师大,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92岁。张子桢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教育学家,生前曾长期担任东北师大地理系主任、名誉系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理科教材编委,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学术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长春分会副主席,吉林省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和《地理教育》杂志社学术顾问等职。在我国乃至全国地理教育界有着重大影响。

一、张子桢教授是一生为地理教育呕心沥血的地理教育家

张子桢教授的一生,从学习到工作,每走一步,都和地理教育相伴随。他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读于山东济南高中,学习时他喜欢地理科学,一直担任地理课代表。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在学习期间,他潜心研究选修的地理教育学科,立志毕业后做一名地理教师。1935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为了实现从事地理教育工作的夙愿,他回到母校——山东济南高中,担任地理教育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他辗转流离,远抵重庆。在重庆的国立编译馆任地理编审,参与编辑《中国地名大词典》和审查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工作,又与地理融合在一起。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到了故乡,先后在青岛山东大学和保定专科学校的地理系科执教,重操旧业。

1945年8月,张子桢教授应聘来到东北师大地理系任教,先后担任本科生的“中国地理”、“地理教学法”和研究生的“地理学史”、“地理思想史”等课程。他在东北师大地理系长期担任系主任工作,从他创建地理系到他离开人世,长达50年之久。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办好东北师大地理系的教育事业上。

张子桢教授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地理教育的科学研究,先后发表了“地理教学在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地理基础知识教学的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改进基础地理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他还主编了长达70多万字的《地理基础知识》、《中国地理知识》、《世界地理知识》等地理科普读物以及《中国地名大辞典》(吉林省分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等著作。显然,张子桢教授是为地理教育呕心沥血的地理教育家,这是形成其地理教育思想的物质基础。张子桢教授地理教育思想的形成,就是由于他对地理教育的贡献和一贯热爱,处于顺境时如此,逆境时也一样。如在“插队落户”临走时,他除了带走几本规定的毛选之外,还把有关中国地理、地理学史、地理教学法等方面的书籍、资料和讲稿,打包成捆带到下放地去,他说“这些东西是我的第二生命,要随我走,不能抛弃。”这与有些教师把这些东西当做废品卖掉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他热爱地理教育的体现,从而形成他坚定的地理教育思想。

二、张子桢教授地理教育思想简介

思想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高形式,它是一种观念。教育思想也就是教育观念,简称教育观。在教育观中,教学目的观、课程观、教材观、教学方法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观等最为重要。张子桢教授的教育观,在他的教学、著述、谈话中都有所体现。

1.地理教学目的观

张子桢教授的教育思想,在其“地理教学在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一文中论述得最为明确、具体、详尽。他认为,地理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知识教育和地理能力教育,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只注重地理知识教育、忽视地理能力培养和地理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错误的。他指出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双基教学”,既要加强地理基础知识教学,又要加强地理基本技能培养。他还特别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特别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最为重要。地理教育在这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别的学科无法取代。

2.地理课程观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张子桢教授认为,地理课程设计要充分体现地理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他指出,地理课程设计有多种,应采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学科课程论,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地理科学基础知识,受到地理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地理基本技能。中学地理课程应以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为主,无论中学地理课程怎样变革,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必须体现。在各种地理课程论中,他反对“活动课程论”。这种课程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很早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科课程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的生活需要”。张子桢认为,这种课程论脱离实际,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是不可取的。

3.地理教材观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课程的具体体现。张子桢教授认为,如果教材设计失当,即使选择了学科课程,也难以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所以他认为,所选教材必须体现地理科学特点,具有地理性。切忌把地理科学知识的“触角”伸得过远,误把相邻学科的内容选进来。在地理教材中适当清理“越界教材”,以保证地理知识的纯洁性,是完全必要的。

张子桢教授认为,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既要忠于教材,又要进行必要修改和补充。两者并不矛盾,后者也是前者的体现。

教材的编写,是“一纲一本”好,还是“一纲多本”好?人们的认识并不一样。张子桢教授认为“一纲一本”比“一纲多本”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即利大于弊。

4.地理教学方法观

地理教学方法观是地理教育观的核心,一个人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这里。教学方法观,主要体现对教学方法含义、教学方法分类、教学方法理论基础、教学方法选用、教学方法传承与创新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1)教与学的融合观。什么是教学方法?张子桢教授认为,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合称,而不是教法与学法的简称。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水乳相融、不可分割的。这就是张子桢教授教与学的融合观。那种“重教轻学”或“重学轻教”,把教与学分裂开来或对立起来,都是有害无益的。他还认为,在教学中为了纠正“重教轻学”倾向,而把教案改为学案,教具改为学具等做法,是把教与学对立起来,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并不可取。什么是好方法?张子桢认为,好方法可以提出好多条,简单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乐教,学生愿学,教与学紧密相融,效果好,就是好方法”。

(2)地理教学方法系列观。张子桢教授认为,地理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形成一个地理教学方法系统,在教学中应发挥各种不同方法的效能,百花齐放才能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这是他的地理教学方法系列观。他还认为,各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以一两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相配合的局面,以一种方法贯彻始终的教学是见不到的,“一花独秀”是不可能的。他说今天的教学已经出现各种方法相互渗透、救弊补偏的现象,这是教学方法发展演变的必然。他还认为,在教学中由于对讲授法的运用不多,变成“填鸭式”或“注入式”,而遭到非难是应该的,这种讲授法应该废除。如果是为了攻破难点,与其它方法相配合进行精讲,这样的讲授法还是有用的。

(3)地理教学方法理论基础观。张子桢教授认为,教学方法不单是方法问题,而具有比较雄厚的方法论基础,它是一个多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不解决方法论问题,到头来只能做一个教书匠,是一个自发的教师,而不是一个自觉的教师。他还认为,地理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多方面的,形成一个方法论体系,其中以教学理论和地理科学方法论是构成地理教学方法论基础的二大支柱,缺一不可。

(4)地理教学方法选用观。张子桢教授认为,教学方法要随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而灵活选用。要随机应变,有创造性,不能墨守陈规,拘于一格。他给我们讲授中国地理“云贵高原”一课时,发现我们刚上完体育课,满头大汗,比较疲惫,于是改变方法,让大家自学讨论:云贵高原地区石灰岩地形为什么发育特别?最后他做了小结,完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那时还没有今天的学法,而他提出的“自学讨论”,与今天的学法相近似。我们共同承担地理教学法学科的教学,他不止一次对我们讲:“讲教学法的人,要善于选用方法,讲授时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享受。”张子桢教授就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愿意上他的课。

(5)教学方法传承与创新观。张子桢教授的这种方法观,主要体现对地理教学方法的“新与旧”、“中与外”和“东与西”几个方面的看法。“新与旧”即他对“新法”与“旧法”的看法,即改革与继承的态度。他对地理教学方法改革是坚决的,过时落后的方法必须改革创新。但他又反对对传统方法一概否定,要做到既有改革又有继承,不能打倒重来。“中与外”即他对中国与外国教学方法的态度。他对改革本国落后的教学方法,汲取外国先进的教学方法,也是积极的。但他主张“外为中用”,不能“以外代中”、原封不动地移植。“东与西”即他对学习东方(前苏联)和西方(美国)教育理论和方法。当前,我们的教育导向是面向西方,否定东方。张子桢认为,学习西方就否定东方,也是不对的。

以张子桢教授对教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观中,可以明显看出他是一位实事求是的地理教育思想家。实事求是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从本位出发,理论和实际脱节,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否定,打倒重来;学习外国的教学方法,也不能脱离中国实际、照抄照搬、生搬硬套。可见,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十分可贵。

5.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观

师生观即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围绕教师转还是教师围绕学生转,教师是否应该起主导作用等一系列教育领域中重大问题的态度或看法,是重要的教育思想问题。

张子桢教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即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即教师围绕学生转,而应该以问题为中心则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转,为了探求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现问题的结论,共同发挥作用,以期达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之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以完成教师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张子桢教授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中心是切合实际的,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符合教学规律。在1958年教育大革命期间,有些学校就出现“小将上讲台,教师靠边站”,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误把革命动力当作革命对象的现象。对此,我校校长、全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丁浩川教授给全校师生作报告时指出:“只要教学过程存在,教师总要起主导作用。在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中,领头带路的总是教师一方,而不是学生一方,如果教师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也就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了教师本身存在的必要。”实践证明,丁浩川教授这种教育思想是正确的。张子桢教授对之赞不绝口,这是他对教学过程中师生观这种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上一篇:确定简单多面体外接球的球心的策略 下一篇:“日本”教材剖析(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