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之法

时间:2022-07-01 01:52:15

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之法

[摘 要]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关注文章的布局,言语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效果,以及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获取知识。

[关键词]文本教学;个性化;阅读

[作者简介]薛志蓉 (1975-),女, 江苏无锡人, 无锡市育英实验小学, 小学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萨特说:“文学客体是一只奇怪的陀螺,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其本色。为了使文学出现,必须具有一种具体的行为,它就叫作阅读,而且,文学只能随着这种阅读的延续而延续。除去这一条,纸上就留着黑色的污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细读文本才能去教参之弊,去教材分析之弊,去他人言述之弊,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内部结构,领悟文本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秘妙细读,才能重新构建文本,让文本再现生命的光彩。

一、 字字未宜忽

《装满昆虫的口袋》是一篇介绍幼年法布尔痴迷昆虫的课文。 细读时笔者关注到一个极其普通的“拿”字:“儿子(法布尔)的手里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 上课时笔者用比较法让学生尝试着用其他字来代替这个字。学生们有的说可以用“捧”,有的说可以用“捏”。这样一比较,学生果然有所发现:“捧”字固然能反映对纺织娘的喜爱,可“捧”易使虫子逃走;“捏”字倒是把虫子捉牢了,却也易使它受伤。还是“拿”字好,既保证纺织娘束手就擒,又保证它安然无恙。

叶圣陶先生说过:“字字未宜忽。”细读文本不仅要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也要关注一个字的表达效果,甚至关注一处标点的意蕴奥妙……本课中“拿”字是否恰当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产生这样一种关注。学生有了这种意识,才会去关注字词的恰当与否;教师的意识产生了,才会组织这样的辨析。教师对学生发现的尊重强化了学生的语文意识,有利于他们在阅读中学习,在写作中运用,提高语文能力。

二、语语悟其神

敏感就是见微知著,就是洞察一切,就是窥斑见豹,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叶圣陶老先生在《教学十二韵》中还说过:“语语悟其神。”细读应以文本的字词为单位,关注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蕴含的思想内容、表达上的特点等。

张志和《渔歌子》一词中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箬笠一般是棕色的,蓑衣平常是褐色的,为什么此处用了“青”和“绿”?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为什么这么冷的天,老翁还在垂钓,他到底在钓什么?这种问题的提出,就能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大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有些教师把后面两句解释为 “孤零零的一片船帆逐渐远去,越来越小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中,只看见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滔滔流向天边。”“孤帆”是江面上只有孤零零的一片帆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江南三月,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开始;黄金水道,商旅之人熙熙攘攘;烟花之地,人头攒动,繁华更胜京都。这样的大商埠,江面上难道会仅仅只有一片船帆吗?再结合作者的心情来理解:江面上千帆竞发,可是他心中只想着老朋友,眼里只看见老朋友的船帆。由此可知,“孤帆”是心中的孤帆,而不是现实的孤帆。在千万船帆之中,只见“孤帆”,可见作者临江送别,怅望依依,帆已尽而心不离。可见,借助于背景资料,才能深入了解、体会作者的心情,才能够把文本读懂、读好。

窦桂梅老师在为六年级学生教学《丑小鸭》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鸭妈妈对丑小鸭的那份爱怜的情感,抓住“于是鸭妈妈在丑小鸭的颈上啄了一下”中的“啄”字,让学生想象鸭妈妈是怎样“啄”的,并通过演示“狠狠地啄”与“轻轻地啄”的不同动作,来形象直观地感受“啄”的不同。一个“啄”字,让学生读出了无穷的滋味。让我们感受到鸭兄弟鸭姐妹们对丑小鸭的嘲弄、欺侮、讽刺和挖苦之意,同样也让我们体味到了鸭妈妈对丑小鸭的温柔细腻的慈母之爱。让我们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美妙――一个平常的字眼,在不同的语境中竟然能生发出如此丰富的情感内涵。然而,这一切都源于深层次的文本细读。

综上所述,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之前,必须“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引发对语言独到的敏感”,只有这样才能“徜徉在语言之途”,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挖掘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达到在语文课堂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效果。

上一篇:学生作文交流批改的方法 下一篇:健康乐享“月饼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