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和行为

时间:2022-07-01 12:57:4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和行为

[摘要]大学生的恋爱动机除了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之外,离不开其内在需求。大学生由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而使其恋爱动机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功利化与实施化、恋爱动机复杂化和实用化、选择逃避孤独和寂寞以及追求美好的爱情、炫耀和攀比以及从众的恋爱动机、积极主动和追求所谓的自由以及控制欲强等特征。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大学生;恋爱动机和行为

[作者简介]范小西,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思政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8―0132―04

随着高校大学生恋爱愈益普遍化,其恋爱动机和行为亦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追求物质享受的、满足生理需求的、寻求保护的、填补空虚的、寻觅爱情的、体验过程的、积累经验的、攀比爱面子的、证明自己魅力和能力的究其原因,除了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同辈群体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之外(本文在这里不作赘述),和其内在需求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和行为进行解读,以供学者同仁商榷。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概述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哲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1943年7月,他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人类动机理论》,并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马斯洛认为:动机是驱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部原因,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指的是个体在外界的要求或压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动机,内部动机指由个体的内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他的动机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动机即由基本需要引起的动机上。在《人类动机理论》中,马斯洛首次提出了具有金字塔形结构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他认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特点;这五种需求是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求;人的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种需求;人与人之间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很多领域如教育、医疗、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的实用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试图以此来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和行为进行解读可以说是具有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的。

二、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读大学生恋爱动机和行为

(一)生理需求。即生存需求,表现在吃、喝、衣、住、行等方面,如食物、饮料、住所、、睡眠和氧气等。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需求。若这一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无视或掩盖其他需求。虽然这种需求是最基本的,但不是人类唯一的需求,较高层次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需求,才能给人持久而真正的快乐。对大学生而言,由于生理的需求希望吃的、喝的、穿的、住的、用的等都能称心如意,在选择恋人时不可避免地会考虑一些物质因素,如对方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等,从而使恋爱动机和行为出现功利化的倾向;同时,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已趋于成熟,对异性有好感以及亲近的要求。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年龄多在17~23岁之间,生理学认为,这一年龄段在体格、体重、力量、内脏器官、大脑、神经系统以及性器官等方面都基本发育成熟或趋于成熟。生理上的成熟,特别是性器官的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必然导致性意识的萌发和觉醒。导致对异性的向往、追求和爱慕。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也是爱情萌生的原始契机,是大学生恋爱的内驱动力。20世纪90年代的几次大学生性文明调查数据都显示,“身心成熟的需要”是大学生恋爱的首要原因,最新的大学生性文明调查数据也显示:50.6%的男生和54%的女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是特定年龄特定环境的产物”。因此,大学生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正常的,校园“恋爱率”的上升也是在所难免的。对物质的追求以及对异性的向往本无可指责,但现实是一些大学生为了物质享受而去寻求“猎物”,而不是从感情出发,有的甚至不惜丧失自己的人格,做出一些有违法律和社会公德的事情;同时,由于一部分大学生性知识贫乏,或是受西方性解放、性自由等的影响,或是责任感、道德和法律意识比较淡漠,把性看作是一种私人化的体验,是个人的事,认为只要不妨碍和伤害他人,都应该是正当的,而忽视了的社会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道德问题、法律责任问题等,加之意志又不坚定,更由于一些外在因素如有关的影视读物的影响,大学生的边缘(接吻、拥抱、等)越来越普遍,一些女生也因架不住恋人的多次哀求而使最后一道防线失守,核心(两性)逐渐增多,从而使实施化,有的女生因此而怀孕、流产,甚至患上性病,贻误终身。因此,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功利化、实施化和其生理需求不无关系。

(二)安全需求。其直接的涵义是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障,引申的涵义表现为保障人身、就业、财产、社会稳定和医疗安全等方面,这一需要得到满足就能避免焦虑、恐惧、危险。“当这种需要未得到相应满足时,它就会对个体的行为起支配作用,使行为的目标统统指向安全。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可能仅仅为安全而活着。”当代大学生多是没有或很少涉足社会,他们没有经过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锻炼,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尤其他们刚从父母的翅膀下挣脱出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婚恋观都处于形成阶段,心理上还不十分成熟,面对不同于中学的高校生活以及未来的就业压力,事事要自己去处理,他们感到畏惧和恐慌,缺乏安全感,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企盼能通过谈恋爱这种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渴望寻觅到一个家庭条件好并能为其找到一个好工作的恋人,片面地把找工作的希望和自己的未来寄托在恋人及其家人身上。尤其是女生表现更为明显,因为女性心理上的依赖性较男性强,她们渴望恋爱、渴望被人爱、希望得到男生重视,期盼有一个“白马王子”充当保护神,一来可以有个依靠,二来可以以此作为资本来炫耀,三来在情感上彼此抚慰,亦可排遣内心的孤独寂寞。所以,当遇到自己心仪的男生时便主动出击,据为己有,或有男生主动追求时,便不假思索,一口答应。凡此种种,可以看出大学生恋爱动机和行为功利化、复杂化、实用化与其安全需要密不可分。

(三)归属和爱的需求。即社交需求,表现为对友爱和归属感的需求。马斯洛认为,“有这种需求的人会开始追求与他人建立友情,即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他会为达到这个目标不遗余力。他会把这个看得高于一切,他甚至会忘了当初

他饥肠辘辘时曾把爱当作不切实际或不重要的东西而嗤之以鼻”。他将性与爱区别开来,认为性可以作为一种纯粹的生理需要来研究。一般的是由多方面决定的,它不仅出于性的需要,也出于其他需要,其中主要由爱和感情所决定,爱的需要既包括给予别人的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如果缺乏爱就会抑制成长和潜力的发展,“爱的饥饿是一种缺乏症,就像缺乏盐或缺少维生素一样我们需要碘和维生素c,这一点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毋庸置疑的。我提醒你们,我们需要爱的证据与此完全是属于同一类型的”。由于生理和心理不断趋于成熟,大学生除了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外,也有归属和爱的需求,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青睐,希望自己目前和以后有一个好的归属,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恋爱大军中。其中有的是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失调,对大学生活方式很不适应,枯燥乏味和孤独寂寞促使他们到异性中去寻找感情寄托;还有一些是由于大学生本身的情感所致,他们受到各种言情小说和影视以及童话故事、家庭环境的影响,对恋爱的甜蜜、未来婚姻和家庭充满憧憬,希望通过浪漫的大学恋爱为未来生活奠定基础;同时还有一些大学生虽然已到了谈恋爱的年龄,也渴望获得理想的爱情,但心理年龄尚未成熟,心理上还未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还没有真正懂得爱情的含义,对爱情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他们还不知“相爱容易,相处难”,真正的爱情要能经受得住时间、空间、挫折的考验。他们把谈恋爱看成是一个一帆风顺、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美好的理想的过程,但现实是由于双方性格、兴趣、观念以及地域和家庭背景等的差异,在谈情说爱的过程中矛盾频发、冲突不断,因此,一些大学生一气之下就感情用事与恋人绝交,当然事后有挽回感情的,也有后悔莫及的,甚而有从此“退避三舍”。抱定终身不谈恋爱的;有的学生情感脆弱,一旦恋爱遇挫,就表现出垂头丧气、萎靡不振,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或是在恋爱失败后非常痛苦,对自己失去信心,没有勇气正视现实,导致自卑、孤僻、远离集体、精神抑郁和心理障碍,个别的甚至导致极端行为,走上轻生或是自残、伤害恋人之路,这于己、于家、于人、于校都是有害的;有的认为谈恋爱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对方付出,以至于过分依赖恋人,甚至抛弃自己所有的自尊、自爱;有的认为谈恋爱就是要恋人全身心地爱自己,要求恋人形影不离,无话不谈,不给对方一点私人空间,甚至于要求对方不得和其他异性说话和正常交往,而一旦恋人稍有不从,就猜疑、嫉妒,大动肝火,甚至以分手、自杀相要挟,结果使得恋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由此可见,大学生恋爱是为避免孤独和寂寞、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的动机和行为,这与其归属和爱的需求紧密相连。

(四)尊重需求。指个人的能力和成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表现为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敬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敬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尊重需要的满足将产生自信、有价值、有能力等感受,否则这一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和无能的感觉,并进而产生补偿或精神症倾向。现代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又是同辈中的佼佼者,自信心和自尊心都较强,他们希望自己不仅在家中受到呵护,在中小学受到重视,而且希望在大学期间“出人头地”他们渴望独立、成功,期盼荣誉与声望,而谈恋爱及其恋爱对象的个人条件、家庭背景与条件就成为达此目的的一种方式。一些大学生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的魅力和能力,不仅在学业上追求进步,而且在追求异性时也捷足先登,积极主动去追求自己心仪的异性,这样不仅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和占有欲,也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还有不少大学生本来是抱着大学期间不谈恋爱或是大一、大二不谈恋爱的决心的,但是由于受到高年级学生的影响,尤其是看到本班或是本宿舍同学特别是在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同学有了恋人或是正被异性追求时,自己的心理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虚荣、自尊、攀比就占了上风,因此,这些本不打算谈恋爱的大学生包括大一学生就效仿别人谈起了恋爱,或是有自己喜欢的异性追求时就欣然接受,或是有差不多的异性献殷勤时就不加思索地满口答应,或是遇到自己心仪的异性时就主动出击,甚至去“横刀夺爱”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攀比、从众心理。由以上看出,炫耀、攀比、从众的恋爱动机和行为离不开其尊重需求。

(五)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个人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马斯洛认为:“它可以归人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模样,实现人的全部潜能的欲望。换句话说,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无法宁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就可以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他发现,当一个人对爱和尊重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之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出现了。”“成为你所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在某个人身上,它可能表现为希望成为一位理想的母亲,而另一个人则可能想成为运动员;还有人则可能表现在绘画和发明上等等”。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需要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即高度的道德感、民主创造性、帮助人类的使命感、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只有在生活中经常产生高峰体验,才能顺利地达到自我实现。马斯洛在阐述高峰体验时认为:“这种体验可能是瞬时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却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许多人都声称自己在这种体验中仿佛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奥秘。人们好像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紧张奋斗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地。这些美好的瞬间“可以来自爱情、和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对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与大自然的交融……”,这种高峰体验可能发生于父母子女的天伦情感之中,也可能在事业获得成就或为正义而献身的时刻,也许在饱览自然、浪迹山水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刹那。当代大学生大都是80后,在自我表现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他们中不少人积极进取,敢于展现自己,不仅追求好的学习成绩、拿较高的奖学金、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较强的社交能力以及在兼职、在个人感情生活方面也不甘落后,因此,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他们也会“捷足先登”,寻觅到各方面都不错的恋人,并“争分夺秒”、“见缝插针”,与恋人花前月下谈情说爱,以实现自我追求全面发展的价值观。还有一些大学生因为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具有良好的家庭条件和自身优越条件,使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自私、狭隘、偏激的一面;或是自我控制力、约束力不强,责任感较低;或贪图享受,爱慕虚荣,追求高消费;或为所欲为,信奉性自由和性解放,按自己的行为方式行事,无视法律和社会公德,追求完全的自由,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甩一个;或者占有欲和控制欲很强,总想支配和控制恋人的行为和自由;或者沉醉于中无法自拔……他们认为这就是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没有恋人,在大学不谈恋爱,说明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自己在情感方面的价值才得以实现。这可以从大学里的流行语得到佐证,目前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着这样的说法,“逃课、挂科和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他们认为只有经历了这些“必修课”的大学生活才是完美的,只有具备这些经历的人才值得别人尊重,才是得到了自我实现。所以,大学生恋爱中的主动“出击”、追求完全自由、控制欲强、痴迷于等动机和行为离不开其自我实现的需求。

总之,由于大学生存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使得一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功利化和实施化、复杂化和实用化、选择逃避孤独和寂寞以及追求美好的爱情、炫耀和攀比以及盲目从众的恋爱动机、积极主动和追求所谓的自由以及控制欲强、痴迷于等特征。

[参考文献]

[1]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上一篇:“法学+会计学”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培养思路 下一篇:独立学院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