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春”植入孩子心间

时间:2022-06-30 11:50:36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春姐姐的脚步》单元,是让孩子们感知春天、认知春天、建设春天的重要单元。学好这部分课文,在少儿心里种下春天的种子,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意义深远。

一、到大自然中,认识春天

教材首篇是以“柳出新芽”“燕子飞来”“花开”“春雨”四个情境来述说春天的。艾青的诗和唱春天的歌,又对春的人文性做了注解。利用孩子们接触大自然的经历,选用情境图片,或春天的录像进行教学,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总有“纸上谈兵”的感觉,没有“身临其境”来得深切。

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受器进行的,课堂的讲和演示,只动用了眼和耳两种感受器,认知是抽象而肤浅的。在教《春天在哪里》时,可将孩子们带到春天的校园里,或春天的公园里。让他们观察柳树翠绿的新芽、泛绿的池水、刚刚露尖的小草、绽放的桃花、天空飞舞的小燕子。

二、实践活动,感受春天

《春天的种植》是动手实践课。通过农事介绍,亲手进行种植,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动手设置班级植物角,感受春天的美好。

在讲这―课前,我都事先布置学生,在放学回家路上了解有关春天的信息。布谷声声、田里水漂、春耕播种是常见的情景。黄豆种植的探究实验,很多老师事先都为学生准备好材料,到课上分发。这没有必要,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准备。

种植开始,让孩子们取出事先泡好的黄豆种子,查查合不合要求。然后将种子埋进湿沙2公分处。老师提问:为什么要将黄豆泡大?为什么要埋在湿沙里?让同学们知道水分是种子萌发的重要条件。再问:为什么要春天种?冬天能不能种?了解种子萌发的合适温度条件。培养器就放在教室里,写上自己的名字,注意观察种子的变化。在全班学生中,可能有的黄豆没有发芽生长。对没有发芽的种子让学生探究原因,了解种子萌发的第三个条件:必须是活的种子。

三、参与植树、美化春天

虽然国家把每年的3月12日法定为植树节,但除国家机关、学校、林区,很多居民由于认识不到位,或由于条件所限都不参加。为了让孩子们体验植树,我要求孩子们每年都要和爸爸妈妈参加植树活动。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在孩子的要求下,大部分家长都能带孩子参与植树活动。

通过对马永顺和当地造林植树模范的介绍,我让同学们知道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道理。让他们从小就懂得森林是地球的肺.它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阻挡尘土,清洁空气;它涵蓄水分,增加空气温度湿度,使风调雨顺。改善生态环境。

思想品德教材再好也是在纸上,怎样使教材富有生气,让内容深入孩子们的心灵。是教师无止境的研究课题。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上一篇:游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自主探究发现特征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