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比“接轨”更睿智

时间:2022-06-30 07:38:36

基于经济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中国会计准则如何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商业语言”之间的“统一”,一直是入世前后中国有关方面努力探索的课题。十年前,中国会计一直致力于主动投入到国际准则的“怀抱”,在向国际准则靠拢的路上快速奔跑着,与国际准则“接轨”成为会计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口头禅”。围绕着这种“接轨”,关于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之间谁主沉浮的争论和辨析一直没有停止。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经历种种探索征程之后,我们终于感悟到“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的真谛,逐渐理清了会计准则的完善之道就在于既要坚持中国特色,又要处理好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这种“趋同观”的核心意义在于:“趋同”是一种进步、一个方向,而并不是简单的等同,在实质上应该是一种众多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趋同”也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一劳永逸。

客观地看,会计准则作为确认、计量和报告经济交易与事项的准绳,并非在国际化与国家化之间存在着非此即彼的选择,二者也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绝对对立。倡导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谓首开先河,是对传统的“国际化”与“国家化”概念的强烈挑战,有意无意之间形成了第三种道路。从“接轨”到“趋同”,这并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而是在理论上以一种全新的与时俱进的理念来面对中国现实,面向国际商业规则。从某种意义上看,“趋同”已经在事实上开创了中国会计准则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其实,会计准则走向的关键不在于称谓的认定和“主义”的争论,而要看其实质,也就是对现实经济业务确认与计量的问题。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经济的现实特色而一味地强调“接轨”和“拿来”,因为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有了成熟的绝对的公允价值的制度基础、经济环境和人文要件;我们也很难完全不考虑减值准备成为人为操纵的工具,更不可能无视国有经济的众多关联网络而照搬他人的具体模式。相反,如果在核心理念和主导领域顺应了国际潮流,而特殊部位又能体现中国现实情况的理性选择,那么,尽管出身不那么“纯种”,但其包容、自主、顺应时代潮流的价值导向仍值得称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个准则的成长与成熟都需要时间的检验与实践的历练,我们不妨搁置争论,静观发展,多解决一些问题,少议论一些主义,鼓励尝试,不要过早断言,相信时间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行文至此,笔者又想到我们周围的许多所谓“接轨”现象。时下,“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成了时髦的术语。大学教育收费要与国际接轨;艺术品拍卖要与国际接轨,国内股价要与国际接轨;电子商务要与国际接轨;项目管理要与国际接轨;整合验证机制要与国际接轨;就连给孩子起个名字,也时兴与国际接轨来个英文名字。凡此种种,有的是真接,有的是假接,有的是半真半假地接,有的是徒具形式地接,有的是“忽悠”着接,有的是该接的不接而不该接的乱接。比如前一段时间,汽油、水、电、煤气、景点门票的涨价消息不断,大多假借“与国际接轨”之名,行擅自涨价之实;而说到工资水平、福利水平、劳动保障制度,甚至说到畸高不下的电信资费,就不再提“与国际接轨”,而强调“中国国情”了。再如,近年来“涨”声不断的房价一直压得老百姓抬不起头,但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并不见其踪影,据说这也以国际惯例为借口而不统计入内。如此这般,接轨与否,完全是各取所需。

会计界对前几年特别“闹腾”的本土审计需要外资名所来再度审计确认还没有忘记吧。正如审计取消由国际名所来当“娘舅”进行补充审计一样,中国会计准则迈向国际化的路径,从一味强调“接轨”到理性地实施“趋同”,决非仅仅只是一个称谓上的变化,其实质上已经是一次“涅式的轮回”。从这个意义上看,“趋同”比“接轨”更睿智。

上一篇:上市公司反并购策略 下一篇:国外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