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文遗香 3期

时间:2022-06-30 06:38:00

摘 要:文学――在时间与空间的范畴之内,历来被看作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一切的风俗、意识形态的符号化传承。侗族作为中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之一,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发展脉络和体系。随着改革开放与WTO的历史衍变,侗族文学在与各民族乃至世界的交融之中闪现出自我价值的独特光芒,谦逊、质朴、热情的民族文化氛围与世界多元化文化相濡相成,却又傲然一世,不失民族之灵性。

关键词:侗族;文学;美学特色;民族与世界

“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它早期作为精神文化曾和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三位一体的存在,以后渐次演进为非艺术生产的民间口头文学。”侗族文学传承有着悠久的历史,神话、传说、故事、诗歌、戏剧等诸多形式,承载着侗族传统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的发展,侗族侗寨子民与外界沟通的萌芽,侗族文学也逐渐剥露朦胧的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研究民族文学,就是研究一个民族的信仰、意识的精神内核。

1 承天地之乾坤:悠久历史下的图腾崇拜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在原始人信仰之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是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或被其恩泽庇佑,表现出的是对于自然物种的潜意识层次的崇拜,也集中展示了该民族的历史传承脉络与心理衍变。侗族是依山傍水生活的民族,在自然面前,侗族族民感受到的是一种巨大力量的蔓延,既受其恩泽,也深受其灾害,因此对自然产生了崇敬与畏惧的心理,形成了自然崇拜的最原始状态――图腾崇拜。

侗族族民对于自然的图腾崇拜在侗族的文学内容及形式方面都有所体现。在长期的历史迁徙之中,侗族对于多神多物的崇拜,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图腾崇拜意象。“太阳”寓意祥和,象征光明,是养育侗族子民的母亲,侗族人崇拜太阳,在侗族最古老的文学形式“耶歌”中,早就有把祖婆“萨岁”尊为“太阳神”之说。侗族族民最庄重的文学歌诗传播场地――鼓楼,也是在表达对于太阳的敬仰之情。鼓楼常用扁圆形的鹅卵石镶砌成太阳的图案,而四周向着外延发散的线条则象征了太阳的万丈光芒,太阳之芒,福泽万物,庇佑生灵,是侗族人世世代代都敬仰的神灵,侗族大歌对太阳神性的歌颂经久不息,绕梁三日。除去母性的太阳图腾的崇拜,自然万物,也都是侗族族民膜拜的对象,对于自然的图腾崇拜,自侗族早期的神话到诗歌到文学到戏剧,数见不鲜。《燕子和杉木》将燕子人化,歌颂了燕子和人的友谊,赞扬了“白肚燕”与大海风暴进行英勇顽强斗争的不畏牺牲的精神,针砭了“花肚燕”贪生怕死的行为。动物图腾的崇拜在拟人化的基础上还被象征性的寓意了对于真善美的热切追求,成为了侗族族民精神信仰的载体物象。

2 融八方之幻变:多样体裁与地域性文化心理

侗族的文学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也呈现出丰富多变的文学形式。在侗族独特的语言环境(侗语)下,以及独特的口耳相传的传播形式下,使得这一民族的文学更加具有神秘的色彩,在历史的进程之中,侗文的形式衍生出诸多变形。自原始时期,就产生了侗族本民族特有的神话传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龟婆孵蛋》、《姜良姜妹》、《燕子杉树》、《神牛下界》等。侗族的神话传说多是对于本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之境的地域性故事的传颂,以此来教化族众,崇善而避丑。侗族文学的另一传播形式即史诗与叙事诗歌,广为流传的有《开天辟地》、《洪水滔天》、《兄妹开亲》等,这一文学式样多借助比兴手法及大量的排比句,来表达侗族先民对于万物起源的猜测,具有极为显著的地域性特点。侗族戏剧是在说唱文学的基础上汲取侗族大歌的演唱手法,形成的一种侗族独有的文学形式。侗戏演出之前,一般先以锣鼓等乐器敲急促音乐,谓之“开台”,乐声止,观众到场,接着由戏师向天祭词,拜祭侗戏祖师吴文彩,之后由一到两个人唱一首短歌,是对于接下来的剧情的简要概括,好比元曲之中我们所熟知的楔子。侗族戏剧的传统剧目有《梅良玉》、《李旦》、《金汉列美》、《珠郎娘美》等。侗戏的唱词优美,再加上长久的历史因素,使得备受压迫的侗族老族民对于侗戏中的故事尤为热爱,侗戏中的故事多是歌颂了美好纯洁的爱情、积极宽容的精神,也是侗族民族精神的外化承载。侗族的民间歌谣也是极为丰盛的一道文学歌诗大餐,侗族的民间歌谣主要有劳动歌、仪式歌、抒情歌、劝世歌、儿歌、谜语和谚语等,内容丰富,尽管文学造诣平平,但是对于研究侗族整个民族的风俗仪式、迁徙演变有极大的价值和作用。

3 集山水之性灵:原始力量感的自然亲近与美的教化意义

侗族文学辞藻优美,韵律动感,是民族文学中璀璨的一朵瑰丽。既有对于山水鸟虫、树木花朵的赞美,又有对于真善美好的歌颂,字词之中蕴含着对于大自然的原生态力量感的崇拜。1986年,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文学样式之一的侗族大歌被盛赞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文学即文化,即是一个民族精神灵魂的主核。侗族文学是一种“人间的、自我满足的宁静,这种宁静具有一种庄重的、超自然的无穷奥妙。”是对一种最原始的自然力量的潜意识亲近与追寻,这种对于原始力量的潜意识追寻,在侗族族民的意识深处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秩序,这种秩序蕴藏在侗族文学的到处,也蕴藏在口耳相传的侗族对于“美”的教化札记之中。

4 点与面:民族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传承

点与面――是侗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侗族文学有着它独有的图腾崇拜意识以及地域特点,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的时代,值得思索的是“文化全球化”的现象。俗语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当“民族的”成为了“世界的”,它本身便失去了本质上的民族性,也失去了民族性文化所具有的属性与价值。在“民族的”成为“世界的”历程之中,势必经历一个“有限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传播受众的接受习惯成为了影响“民族性”特质保留的重要因素,文化的传播会因此而改变民族文化的形式、内容甚至内涵。众多文化学者致力于研究侗族文化,致力于将侗族文化传播发扬,但是不难发现,在侗族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同时,侗族文化已然失去了它“原生态”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陌生: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审美价值基础及价值定向.

[2]侗族大歌及演唱特点探微.

[3]贵州省旅游大发展背景下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4]侗族大歌.

上一篇:写意生活 1期 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学设施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