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灿锐:曼陀罗绘画陪伴孩子成长

时间:2022-06-30 05:32:58

陈灿锐:曼陀罗绘画陪伴孩子成长

人物名片:

陈灿锐,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分析专业博士,国内第一位研究曼陀罗绘画疗法的心理专家。目前曼陀罗绘画成为国内众多高校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月必备环节。著有《心灵之镜:曼陀罗绘画疗法》《心灵之路:曼陀罗成长自愈绘本》《儿童曼陀罗绘画原理:病理与治愈》等书。

心理标签:

用陪孩子玩儿的心态进行曼陀罗绘画,孩子会把内心真实的世界呈现给我们。

“当果果聚精会神地在大圆中画了两条道道,说是我们吃饭的筷子时,我内心一阵感动。2岁多的宝宝把线条画得如此笔直是不容易的,这说明她是非常用心的。她把这用心画出来的小筷子送给我,我感觉到我们的心距离很近,很温暖。”这是陈灿锐老师在陪伴孩子进行曼陀罗绘画过程中的一个片段。

曼陀罗绘画疗法起源于心理分析大师荣格。当年,荣格因各种压力陷入抑郁状态,通过绘画曼陀罗的方式与心灵对话,最终走出了心理危机。作为心理分析专业的研究者,陈灿锐博士发展和创造了荣格曼陀罗绘画疗法,并将其应用于儿童心理辅导及亲子共同成长。

简单来讲,曼陀罗绘画就是在纸上画一个大圆,让孩子在圆中自由涂鸦或绘画,或者让孩子在给定的模板上涂色,根据需要,成人也可以和孩子共同绘画。

曼陀罗绘画是一种表达性艺术治疗。表达能宣泄、疏通及转化情绪,从而缓解儿童内心的焦虑、恐惧及悲伤等;艺术则是有节制地控制及调节心理冲突,从而升华矛盾,提高适应力;曼陀罗结构又能激发心理复原力,起到治愈与开发潜能的作用。

荣格认为,大圆有很多象征意义,比如,母亲的子宫是圆形的,所以,圆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于孩子来讲,有一个圆作为绘画的基调,可以让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不至于太累。 国内曼陀罗绘画疗法第一人陈灿锐博士

曼陀罗绘画,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在陈灿锐老师接触的儿童个案中,很多家长困扰于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比如:磨蹭、在幼儿园或学校被欺负、太黏人、说谎等等……这时候,绘画曼陀罗,常常能对孩子起到神奇的效果。

2岁半的丫丫由于从小与父母分离,所以,对自己的小毯子特别依恋,即便小毯子很脏很破,还是每天带在身边形影不离。早上妈妈上班的时候,丫丫也总哭哭啼啼不肯让妈妈走,妈妈就把丫丫带到陈老师这里做心理辅导。

开始的时候,丫丫用蓝色水彩在大圆中画了一条毛毛虫。陈老师在圆的左下角画了一片叶子。“为什么要画叶子呢?因为我无意识中觉得丫丫这个与父母有着分离焦虑的小女孩是需要保护的。而柔软的叶子,能给毛毛虫最好的保护。”陈灿锐说。

看到了陈老师的叶子,丫丫马上在叶子上又画了一条毛毛虫。丫丫说,毛毛虫在叶子上睡觉呢。

“毛毛虫躺在像小床一样柔软的叶子上,就像是在我的怀抱中,我感觉到了丫丫对我的依恋。这也说明,在陪伴她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了。”

接着,丫丫画了在草地上的小白兔。 “只有小白兔一个人在草地上,爸爸妈妈都工作去没有人理她。”丫丫说这句话的时候,语速很慢,眼神似乎显得有些无奈。

“小白兔有点孤独是吗?”陈老师回应了丫丫。要想和孩子有心灵深层次的联结,就需要给他们更好地陪伴,去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于是,陈老师安慰丫丫:“草原上除了小白兔,还有其他动物吗?”

丫丫说:“还有袋鼠。”陈老师画了袋鼠的耳朵,说:“小白兔,你好,我是袋鼠,我来陪你玩吧,有我在,你就不会孤单啦。”丫丫高兴极了,她说这是只袋鼠妈妈,她在旁边画了一个圈,告诉陈老师这是袋鼠宝宝,它正在妈妈的怀里吃奶呢。在绘画的过程中,丫丫把对妈妈的依恋转移给了陈老师。

“类似的曼陀罗绘画,我和丫丫进行过几次。渐渐地,丫丫通过和我的绘画,建立了比较好的情感联结,也获得了安全感。”陈老师建议妈妈在生活中可以用曼陀罗绘画的方式陪伴丫丫,陪伴过程中,注意观察和回应孩子的情绪。妈妈按照陈老师的方式做了,感觉和丫丫越来越亲近了。慢慢地,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丫丫发现幼儿园很有趣,她认识了新朋友,也学习了很多新的知识。逐渐地,丫丫把对陈老师的依恋转移到了幼儿园的生活中。妈妈反馈,丫丫在生活中快乐了很多,也不像以前一样,离开妈妈就哭闹,对小毯子也没有那么执着了。

6岁的果果上幼儿园大班,因为经常被小朋友欺负,行为退缩。陈老师通过曼陀罗绘画的方式帮助果果解决这个问题。为了将果果带入幼儿园情境,陈老师先在大圆中画了幼儿园的大门。于是,果果画了幼儿园中漂亮的花花草草。

画着画着,果果脸上忽然出现了阴郁的表情。“在幼儿园还会打架,但我打不过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果果还有点羞愧。能够感觉到,被欺负这件事伤了这个6岁男孩的自尊心。

为了给予果果支持,并引发他表达内心的情绪,陈老师带着果果画了第二幅曼陀罗。在这幅曼陀罗中,果果和陈老师互送礼物。果果找陈老师要了大炮,他说,“这是打坏蛋的大炮!”而果果送给陈老师的飞机,也是用来打坏蛋的。

陈老师让果果把坏蛋画出来。果果画出了3个经常欺负他的坏蛋。画完之后,他自己加上了炮弹并轰炸坏人;同时,他又给飞机装上了导弹,从空中轰炸坏人。

在这之后,陈老师和果果在游戏室中玩了一段时间打坏蛋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情绪得到了宣泄,内在的力量也在不断增加。

陈老师建议果果妈妈平时在家中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绘画曼陀罗。有一次,果果画了这样一幅曼陀罗:在梦中,他打败了所有的坏人。

“其实,现实中,他不一定能应对得了其他小朋友的欺负。但是,这样的体验对他自信心的发展还是有帮助的。”陈老师在咨询中进一步问果果,“如果打不过,你会怎么办?”他思考了一会儿,很自信地说:“我可以找朋友来帮忙,我也会去找老师。”当他领悟到这里时,眼睛绽放出坚定的目光。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果果的自信心在一点点增强。老师反馈,小朋友再欺负果果的时候,他不像以前一样立刻躲开,而是开始想办法保护自己,实在不行,也会找到老师寻求帮助。

曼陀罗绘画,修复孩子内心创伤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时也会遭遇一些创伤性事件,比如父母离异、亲人亡故或者地震火灾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曼陀罗绘画治疗可以有效疏导孩子的情绪,修复内心的创伤。

3岁的洋洋出生不久父母便闹离婚,经常控制不住愤怒,双方大打出手。所以,洋洋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恐惧。上了幼儿园后,洋洋总是躲在角落里,完全无法融入集体,有的时候还会出现伤害小动物的行为。老师建议父母让洋洋在家调整一段时间。

“父母离异会让孩子内心充满愤怒与恐惧。恐惧无人承载,愤怒无处宣泄,造成孩子社会适应不良,甚至会把情绪发泄在比他弱小的小动物身上。”陈老师说。

在陈老师的咨询室中有很多曼陀罗模板,洋洋选择中间有一个小圆,四周被梯形围起来的模板。陈老师说:“很多时候,我们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真实情绪是会有防御的,比如别人怎么看我,人家能接纳我吗?模板常常让孩子觉得不过就是在模板上涂色而已,从而放下心理防御,安心绘画。那么,表达的内容也就更加真实。”

接下来,他选择了红色,开始很认真,画着画着就用红色和橙色在外圈涂,越涂越快,能够明显感觉到他内心的愤怒。之后,他选择了黑色的蜡笔,在里面乱画,一边快速地转,一边说这是龙卷风来了。陈老师问结果如何?他说龙卷风会把人给刮跑了。

陈灿锐说:“爸爸妈妈闹离婚,对于小孩子来讲,内心中会有很强的愤怒和焦虑。3岁孩子语言发展尚未成熟,他们没有办法直接用语言表达内心,而曼陀罗绘画刚好给孩子情绪表达提供了一个出口。”类似的曼陀罗绘画每周陈老师陪伴孩子画一次,其他时间,陈老师建议家长陪着孩子在家里画。

在妈妈陪伴孩子进行绘画的过程中,洋洋时常选择黑色、灰色等比较暗淡的色彩,而且笔触凌乱,用力很猛。

陈老师给妈妈提了如下建议:1.不要干涉孩子画什么,只要陪伴跟随;2.可以适当问一下,孩子画的是什么?3.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情绪。

比如,有一次,洋洋说自己画的是岩浆、陨石,还说世界要灭亡了。妈妈的第一反应是我儿子为什么不能画些美好的东西?可是,想到陈老师的建议,妈妈在心里提醒自己,放下评判。继而,他问儿子感受到了什么?儿子默默没有做声。于是,妈妈特别真诚地和儿子讲了自己的心里话:“我知道,爸爸妈妈吵架,时常让洋洋很害怕也很愤怒,对吗?妈妈通过洋洋的画感觉到了这些,所以,心里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是有一些矛盾,但这是我们大人之间的事情。其实,不管我们有什么样的矛盾,爸爸妈妈都是非常爱洋洋的。”当洋洋妈说完这些的时候,洋洋一下子“哇哇”大哭起来。洋洋妈妈把洋洋搂在怀里,过了一会儿,洋洋安静地睡着了。

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慢慢地,洋洋的曼陀罗绘画中色彩越来越丰富,线条也变得均匀有序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洋洋的情绪稳定了很多,在小区里玩的时候,更愿意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活动了。当然,伤害小动物的行为再没有出现过。现在妈妈正和幼儿园老师商量,帮助洋洋重返幼儿园。

曼陀罗绘画,让亲子共同成长

陈灿锐认为,亲子共同绘画曼陀罗的过程,让父母在观察孩子的同时觉察自己,亲子共同成长,这对孩子的帮助是极大的。

7岁半的乐乐原本活泼开朗,可是,上了小学一年级之后,一下子变得孤僻内向,上课经常走神,好像有心事。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乐乐自己也说不清楚。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妈妈陪伴孩子进行曼陀罗绘画。

第一幅画,果果选择了蓝色的油画棒,在大圆中用力地画道道。画完之后,把油画棒扔在了一边,就什么也不做了。浓重的蓝色让乐乐妈觉得有些阴冷。按理说,7岁多的孩子绘画总要有一些具体的形象吧,简单的图形、阴冷的颜色,让原本就焦虑的乐乐妈内心更加不安。于是,她试图引导儿子:“你们学校不是有一片草坪吗?”于是,乐乐妈在大圆的右下角画了小草。“来,儿子,你来接着画。”

乐乐妈话音未落,乐乐拿起黑色油画棒,在妈妈的草上使劲涂抹,不一会儿,黑色就把草全覆盖了,“我要吃了你的草!”“你这孩子!”看到乐乐的表现,妈妈的火“腾”地一下上来了,恨不得打他两巴掌。

第一次的亲子曼陀罗绘画,乐乐妈心中充满挫败感,更为儿子担忧。“蓝色通常代表了忧郁。”陈老师说。“从画中浓重的色彩中可以感觉到,乐乐花了很大力气来涂抹这些道道,这很像是愤怒的表达。”不难看出,乐乐在新的学校环境中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时候,如果妈妈很焦虑,反而亲子间情绪互相影响。陈老师建议乐乐妈妈在乐乐绘画的时候,不要刻意去引导,这个阶段,以孩子表达为主。

接下来的日子里,乐乐妈妈陪乐乐又进行了几次曼陀罗绘画。有一次,当乐乐画了一条八爪鱼的时候,乐乐妈妈画了水草。在水草画出的一瞬间,乐乐妈妈忽然感觉,其实自己的笔触是多么凌乱啊!看着自己凌乱的笔触,乐乐妈妈忽然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内心中不仅充满了焦虑,还有很多对儿子的不接纳、愤怒。“如果我是这样的心态,怎么能帮到儿子呢?”乐乐妈忽然领悟。

当感受到这些的时候,乐乐妈妈忽然间觉得内心中平静了很多,她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陪伴乐乐,不一会儿,乐乐又画了螃蟹、贝壳。

“儿子在表达什么呢?”第一次,乐乐妈妈不是带着评判,而是充满了好奇地看乐乐的画。“八爪鱼和小螃蟹、小贝壳有什么关系啊?”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儿子这次不仅没有排斥妈妈的问题,而且开始娓娓道来地讲故事。八爪鱼是大海中的小霸王,它每天横行霸道,抢别人的食物……

讲着讲着,妈妈才知道,原来在乐乐的班里有几个男孩子特别霸道。有一次,他们抢了乐乐新买的橡皮,乐乐不肯,于是,发生了冲突,他们打了乐乐,还警告乐乐不许告诉家长和老师。本来新环境乐乐就没有完全适应,小霸王的警告更是让乐乐感到害怕,他心里很愤怒,但又不敢和别人讲。

当乐乐把这些讲出来后,妈妈终于松了一口气。接下来的日子里,通过和老师沟通,对乐乐进行情绪疏导等方式,乐乐的情绪终于恢复了平静。

还有一点很关键的是,乐乐妈在曼陀罗绘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曼陀罗的魔力。看来,要让孩子成长,父母的成长很关键。

父母陪伴孩子绘画需要注意的

3点问题

1.带着陪孩子玩儿的心态进行曼陀罗绘画

“曼陀罗绘画确实可以反映出孩子内心的情绪和想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父母是带着窥探孩子的心态让孩子进行绘画的话,那么,就本末倒置了。”陈灿锐说,“其实,要想真正了解孩子,要能放下成人的姿态,带着陪孩子玩儿的心态体贴孩子,关心孩子。当我们和孩子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把他的内心世界呈现给我们。”

2.启发孩子讲故事

孩子画一只狗,我们说:“哎呀,这只狗很漂亮(难看、凶)啊!”这样我们就没有给孩子足够的表达空间,而是做了一个判断。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问的是:“这只狗在做什么啊?”这样的话,孩子便可以充满想象力地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故事了。但是如果我们说:“哎呀,这只狗还少一只耳朵,这只狗是不是要加一个鼻子。”这样的话,就变成了画得像不像,写不写实了。而如果我们问:“这只狗要去做什么啊?”他们便可以进入讲故事的状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3.给孩子“够得着”的引导

如果2岁多的宝宝想画一只鸭子,但是画不像,父母急于把整只鸭子的形象画出来,这时候,对于只会画圈圈道道的2岁宝宝来讲,他们会觉得爸爸妈妈画的形象遥不可及,有些孩子甚至因为觉得自己画得不好而选择不画了。此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陪着一起画,那么,不妨在孩子绘画的基础上添一个嘴巴,或者加一些羽毛,这就够了。这样,既让孩子觉得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同时这个提升是自己能够够得着的,才能更加激发孩子绘画的兴趣,更愿意表达自己。

上一篇:妻子暧昧营销,一心想做好丈夫的他忍耐崩盘 下一篇:“朱军背后的女人”谭梅:好的婚姻就是和对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