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姥姥教我的朴实哲理

时间:2022-08-14 06:54:34

刘震云:姥姥教我的朴实哲理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生活理念、人生信条充斥人们的头脑,爆炸的信息更容易让人迷失。而真正能流传千古,支撑起中华民族精神之内核的,则是那些一代代传下来的家风家训。

刘震云:1958年5月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著名作家、编剧,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茅盾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温故一九四二》《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我不是潘金莲》等。

2016年3月20日,由冯小刚执导、刘震云编剧、范冰冰主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在北京举行盛大会。和刘震云以往的多部作品都是写故乡的人和事儿一样,这部作品的背景,依然是故乡。

“因为故乡是自己成长生活的地方,这种有意识的借助,往往会成为无意识的依靠。”2016年3月21日,接受笔者采访的刘震云说,“当然,故乡之所以依然是我的依靠,多半是因为我的姥姥。”熟悉刘震云的人都知道,姥姥是他口头上和作品中经常提到的明星。

刘震云关于姥姥的最早的记忆,是他刚记事时,姥姥与村里的壮劳力一起为地主家打长工。麦收时节,长长的麦田,身高1.55米的姥姥,从地这头割到地那头时,最强壮的男长工还只割到地中间。刘震云好奇地问姥姥是怎么做到的?她说:“一弯下腰开始割麦子,就不能在中间直起腰来。因为你一次直腰,就会再直起来20次、200次。”姥姥割麦子的这个“秘诀”,其实就是如果你做一件事,就要一鼓作气,投入百分百的专注与热情。姥姥割麦子的“秘诀”,直接影响到刘震云的文学创作习惯。“写作其实是一件非常寂寞又辛苦的事情,但我始终记得姥姥割麦子的情形,专注、不随便直起腰来休息,否则我走不到今天。”刘震云说。

刘震云不到一岁时,就被父母送到了姥姥家。“你从小跟谁长大的,谁给你喂饭穿衣送你上学,那个人对你的影响一定是最大。”刘震云说,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站在麦田尽头,为弯腰割麦子的姥姥呐喊助威。他也庆幸,没读过一天书的姥姥,用她最朴实的为人处世方式,告诉自己很多弥足珍贵的道理。

“姥姥不识字,但是不识字不代表没见识。”刘震云说,你不能因为自己肚里有点儿墨水,就不向没有学识的人学习。比如,读过书的父母觉得刘震云根本没必要上学,家里吃饭穿衣就紧张,还上什么学?但姥姥不这么想。刘震云5岁时,一直没学校的村里办了个小学,整个学校就一个老师,从5岁到12岁的娃娃全都收。刘震云吵着要上学,父母死活不让。目不识丁的姥姥却拿出自己的5元救济款,拉着刘震云的手把他送进了学堂。

“有见识比有知识更重要。但如果有了足够的知识,你的见识就更远大。这是姥姥告诉我的。”刘震云说,学校发了新书,姥姥比他还激动,从箱底把她最珍贵的一叠绿花格子油纸拿出来,和刘震云一起把他的新书包好。这在乡下,是嫁闺女时贴箱底或过年时贴窗户才用的宝贝。这个一辈子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家乡小县城的老人,却是十里八乡的明星。而她的成名,来自于勤劳朴实、深明大义和有见识。

姥姥的“有见识”除了力排众议送他读书外,还有一件事儿,那就是刘震云当初考上北大,姥姥告诉他:“两个人共事儿,一定有个便宜可占。但这个便宜,你得让别人占。”如今,刘震云都快60岁的人了,但姥姥的这句话,他一直铭记在心,而且早已变成他和家人自觉的行动。他说:“我可以摸着良心说,到现在为止,从没占过朋友和亲人的便宜。”

后来成为畅销书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刘震云依然保持一颗平常心。他不爱参加名流聚会,也不多应酬,一有时间,就回到河南乡下老家,和村里剃头的、卖馒头的、杀猪宰羊的一起聊天、吃饭。这些人可能没什么学识,但都像姥姥一样,常常会告诉他惊人的道理。

刘震云总是说,如果没有姥姥,他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当初他在北大中文系时,写作是件非常时髦的事儿,但多年后,当初和他一块儿写作的人,几乎都已经放弃写作了。刘震云却已经自成一派,慢慢成为畅销书作家,成为冯小刚导演的御用编剧。“我用姥姥割麦的精神坚持写作,所以才出了这么多书;我向那些像姥姥一样没有学识却有见识的人学习,所以写出了很多真实的人生百味;因为姥姥告诉我不要贪图小便宜,我一直视名利为浮云,所以一直过得无愧于心。”刘震云说。

坚持、执着;不贪图小便宜,见识更多的人和世界比学识更重要……这些姥姥告诉刘震云的人生道理,就像他故乡的山水、乡亲一样朴实。这种“朴实”成就了今天的刘震云,也是他一定会传给子孙后代的宝贵家训!

上一篇: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的构建研究 下一篇:自我效能感理论视野下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