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时间:2022-06-30 01:43:39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分析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工作在传统办公模式下的不足,设计了大赛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本架构和功能模块,开发了一套服务于技能大赛的网络管理平台,并于2011年开始应用于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有适用性和推广性。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315

2007年以来,教育部连续八年组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良好局面,技能大赛全面覆盖、层层竞赛的工作已渗透到各级职业教育部门的常态化工作中,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进展其才提供了舞台。多年来,江苏省在全国技能大赛中成绩遥遥领先,一方面与江苏省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紧密相连,同时也与江苏省对大赛的组织管理息息相关。

在积累了多年的大赛组织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启用大赛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手段规范工作流程,协调工作关系,管理各类信息,完善大赛组织,宣传扩大影响,深入统计分析。本文将就该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进行探讨。

1 大赛组织工作在传统办公模式下的不足

各级各类的技能大赛,随着规模和影响的扩大,在组织工作上已成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江苏省在多年的大赛组织过程中,认识到对于这种覆盖面广的赛事,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下存在以下不足:

1.1 比赛项目多,赛点分布广,信息流转速度慢

从2011年开始,江苏的比赛项目已多达60个以上,这些项目分布在全省13个地级市的20余个赛点同时进行。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下,信息传递主要依靠电话、短信、QQ群等方式,文件传送主要依靠快递,信息的和流转速度较慢。

1.2 涉及人员面广,交叉办公效率低

在工作人员安排上,组委会设置不同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全省本专业的相关工作,各地级市设置本地区的工作人员负责本地区所有项目的比赛工作。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下,存在某个地区工作人员接受来自不同专业工作人员的信息,信息的流转渠道交叉,办公效率较低。

1.3 纸质文档多且不规范,信息查阅困难

2011年江苏的参赛选手已达4000人次,每届比赛的报名材料和在组织的过程中存档的文件数以万计,查阅困难。

1.4 缺乏科学统计分析的工具,数据共享困难

职业院校举办大赛的目的是期待通过大赛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从大赛的统计数据中挖掘信息,是进行分析和提高的依据。传统办公模式下,缺乏一定的分析模型,并难以在各级各类单位共享。

1.5 比赛成绩和奖项评定计算复杂,较易出错

由于各个赛项都有一套评分的标准和成绩计算方法,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下,由工作人员进行成绩处理,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很容易出现偏差。利用计算机程序对成绩处理和获奖人数的控制,有效提高正确率、使比赛更加公平公正。

2 设计思路

2.1 组织流程设计

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2007年举办以来,大赛组委会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组织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开发人员从具体的事务中总结和规划出具有一定时间节点的组织流程,将平台分为四个子系统,近60功能模块,完成报名管理、赛务管理、国赛管理以及培训管理四个阶段性工作,如图1所示。组织流程的科学划分,是大赛按照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

2.2 用户类型设计

作为省级大赛,每年参与组织工作的人员数以千计,一个合理的用户体系能方便组织管理,保障系统安全。系统从实际参与组织的大赛人员出发,将用户类型分为系统管理员、专业管理员、区域管理员、赛点管理员、集训管理员和学校用户六种类型,实现工作任务的点对点流通以及公共资源的共享。

3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分析

平台根据大赛组织流程,分为报名管理系统、赛务管理系统、国赛管理系统和培训管理系统。

3.1 报名管理系统

报名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参赛选手和管理人员信息的文字和图像采集、地区初审、查询统计等工作。报名方式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选手单独报名和批量上传两种方式。

3.2 赛务管理系统

赛务管理系统主要完成选手资格审查、选手管理、成绩管理、统计分析、文件管理和赛点工作等赛务工作。

选手资格审查是组委会根据相关文件对所报名的选手进行资格认定的过程。该功能模块与江苏省学籍管理系统、江苏省师资管理系统对接,完成对选手参赛资格的确认。资格审查过程中,专业管理员与区域管理员互动,区域管理员根据审查结果对报名材料进行实时的修改和确认。

选手管理模块包括各项目选手参赛号自动生成、选手查询、检录信息打印、选手准考证打印等功能。

成绩管理模块为各专业管理员提供成绩组态的功能,各专业工作人员在赛前对成绩的计算方法进行组态,定制不同比赛项目的成绩单,如均分计算、如去最高、最低分计算等。成绩计算采用组态的方式,能适应成绩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最大程度保留成绩的原始信息。在比赛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预先设置的计算方法录入成绩,并能完成奖项设定、成绩、成绩查询等功能。

统计分析模块基于比赛数据,从地区间、专业间以及年份间进行深层次、多方位数据挖掘,形成表格、柱状图、饼图等统计图表,为各级各类单位提供分析依据。

文件管理模块是组委会各类工作人员文件传输的重要工具,并能对模板文件以及政策性文件进行存档。

赛点工作模块主要提供赛点的相关信息上报和参赛人员信息的预览,如经费预算、大赛指南编制、参赛人员查询等功能,为承办赛点在交通、食宿等方面提供服务。

3.3 国赛管理系统

国赛管理系统完成省赛结束后国赛集训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功能包括集训选手选拔、集训选手成绩管理、集训教练管理、国赛选手选拔、国赛教练管理、国赛组队信息录入、国赛成绩录入以及国赛成绩分析等功能。

3.4 培训管理系统

培训管理系统用于技能大赛后师资培训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功能包括培训人员报名、考勤管理、成绩管理等功能。

4 管理员培训工作

江苏省技能大赛组委会高度重视技能大赛信息化组织管理水平,为了加快提高各级各类管理员的信息化素质,每年定期举办区域管理员、专业管理员、赛点管理员、集训管理员培训,在规范工作的同时,从用户的角度对平台提出改进意见,使平台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

5 技能大赛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意义

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标志着我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促进大赛的组织工作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和挖据省职业教育在专业分布、学业水平等方面的潜在信息,促进我省的职业教育发展。

5.1 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

以信息化的手段管理日常工作,将具有多赛项、多赛点的分散性大赛统一到平台上进行管理,提高了信息的流转速度;将大赛赛程合理划分,时间节点严格控制,使流程清晰、有序;将人员从低效率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避免重复性劳动。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大赛,是平台的重要作用。

5.2 使组织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采用流程管理,各项工作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操作,增强时效性。数据的采集由计算机控制按照规范填写,信息更加完整规范。

5.3 有利于大赛向更加公开和公正方向发展

大赛信息采用统一形式,避免了信息获取渠道的不均衡现象。在资格审查上采用与学籍系统以及师资系统对接的方式,严格审查参赛资格;成绩评定采用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等方式,大大减少了错误率,降低了申诉率,更有利于大赛向公开公正方向发展。

5.4 降低大赛运营的成本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使用,减少了工作人员人数、办公用品以及各种耗材的数量,缩短了整个赛程的时间,大大降低了大赛在组织工作上的费用。

5.5 建立健全大赛质量保障体系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使用,更加建立健全了大赛的质量保障体系。平台从各个层面各个终端采集数据,实时数据动态反映整个省赛期间、集训阶段以及师资培训阶段的整体情况,是高水平大赛、严标准管理的质量保障。

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化管理平台经过四年的运行和升级,组织架构科学、业务流程清晰、用户体系完善、使用功能全面,为省技能大赛的科学组织管理提供了平台,同时对各种赛事的管理具有推广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60年教育辉煌职教改革与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N].中国教育报,2009.

[2]彭召波.建立健全技能大赛制度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J].职教论坛,2010(35):19-21.

[3]彭年敏.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热的辩证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04):135-136.

[4]于玲,谢依玲.大学生科研训练网络化管理平台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4):84-86.

作者简介:刘颖(1981-),女,江苏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0023

上一篇:关于上位机和西门子PLC通信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MATLAB/GUI的倒立摆仿真实验平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