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玄晏蜡疗灸

时间:2022-06-30 11:43:35

摘 要:新玄晏蜡疗灸是依据中医学内病外治及现代生物医学全息理论,采取传统蜡疗、泥疗及膏药疗法的精髓,运用沧州渤海湾泥土及石疗为基质,加入针对病情有治疗作用的名贵中药及芳香精油,综合现代制备工艺研制而成的系列蜡疗新品。

关键词:中医;新玄晏蜡疗灸

1新玄晏蜡疗灸的功效及特点

1.1热透性稳定而持久

新玄晏蜡疗灸熔点低,热量大,导热系数小,加热后产品保持稳定散热一小时左右,在凝固时释放大量热能,并可透达深层肌肉。蜡疗灸通过直线局部效应及通过神经反射的远隔效应作用于机体,使血管扩张,皮肤汗腺大量分泌,使体内有害物质通过汗孔排出体外,激活代谢酶,增强组织代谢,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热效应直接抑制肌梭活性,通过神经反射抑制病例性肌痉挛及肌张力的增高,达到温经散寒,舒经活络,行气活血,散瘀止痛及促进效果。

1.2热疗与药疗的协同作用

新玄晏蜡疗灸根据临床开发不同类型的产品,产品分别加入针对组方的中药提取物及芳香精油,将蜡疗、泥疗、药疗及芳香治疗有机结合,药物通过载体蜡泥的热透作用协同起效,比传统蜡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1.3良好的粘稠性

蜡疗灸采用现代工艺及优质粘合成份,产品温度适宜,柔软便于涂擦,可随意涂擦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并可与皮肤紧密接触,所以本产品适用于人体各个部位的相关疾病的治疗(如损伤及劳损,腱鞘炎,骨膜炎,关节障碍,循坏障碍,外伤,关节炎,风湿病,肩周炎,网球肘,坐骨神经,盆腔炎,乳腺炎,乳腺增生等)。蜡泥在凝固后体积可缩小10%--20%,紧贴皮肤,产生机械压迫作用,促使温热作用达到深部组织,加深温热效应,增强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本产品使用时无创伤、无痛苦、疗效显著、安全无过敏,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和信赖。

1.4简捷方便的可行性

新玄晏蜡疗灸操作简单,只需按照产品手册每种病症提供的穴位进行治疗。无需具备专业的针灸按摩手法,无需具备执业医师方可操作;该产品适用于广大体力劳动者,也可以作为保健产品,是中小医院,美容院,按摩院,社区卫生站,理疗店,个体门诊,养生保健馆等引进特色项目、提高治疗效果的理想选择。

2新玄晏蜡疗灸的组成

2.1.1石蜡:熔点较低52―54℃,比热较大,0.77卡/克・度,蓄热能较长(1190s),导热系数较小,0.0006,潜热较大。

2.1.2泥:特定一般选海湾泥,含大量无机盐,胶体物质,有机物质,动植物分解产物。

2.1.3吸热剂:加热时风速吸收大量热能使蜡泥快速融化。

2.1.4粘合剂:增加蜡泥的可塑性。

2.1.5熔点调解剂:调节熔点。

2.1.6剂:使蜡泥位于滩涂。

2.1.7中药:见各种病症后的方剂。

2.2.1调匀勺:用来涂擦蜡疗灸的盛器。

2.2.2保温膜。

3新玄晏蜡疗灸的功效

3.1温热作用

通过湿热的局部和远隔效应,可达到促进血液循环、消炎、镇痛作用,抑制病理性肌痉挛,降低肌张力。

3.2机械作用

蜡泥“溶胀回缩”的特点产生机械作用。

3.2.1压迫性,加快水肿吸收。

3.2.2对结缔组织的加压又放松,相当于功能气质性,增强关节的灵活性,皮肤的弹性和柔韧性,防止皮肤松弛和制成皱纹。

3.3转化淤痕组织

温热作用及蜡泥中的化学成份能促进淤痕组织软化,抑制其过度增生。

3.4芳香治疗作用

加入针对治疗需要的精油。

3.5中药治疗作用

本产品组方是经临床验证确有良效,不得随意@@添加其他成分。

3.6机体的反应

轻微的心率加快,出汗。

4新玄晏蜡疗灸的适应症

4.1各种慢性炎症,如附件炎,肠胃炎,前列腺炎。

4.2瘢痕、粘连。

4.3运动系统疾病:如肌纤维组织炎,肌痉挛,软组织扭挫伤,颈椎病,腰椎病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外伤挫伤,关节功能障碍。

4.4各种神经痛及周围性神经麻痹,包括神经炎、神经痛、多发性脊髓神经根炎、周围神经外伤后遗症、脊髓膜外伤后遗症,脊髓灰质炎恢复期和后遗症。

4.5冻伤。

5新玄晏蜡疗灸的操作步骤

5.1分析评估

分析评估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过敏史,治疗部位的皮肤情况,体制及心理状况。

5.2物品准备

治疗盘、蜡疗灸、毛巾、毛毯及饮水等。

5.3患者准备

做好患者的沟通解释工作,交代可能出现的反应,注意事项,确定适宜,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5.4清洁皮肤

治疗前用毛巾清洁治疗部位并擦干。

5.5加温溶化

打开包装,取出治疗工具及物料,将蜡疗灸连同耐高温包装盒放入微波炉高火加热3~5分钟。

5.6搅拌

将加热溶化的蜡泥取出,用药勺搅拌。

5.7测温

用温度计测量蜡泥的温度,直到降至45―50℃,不能超过55℃,并先于操作者上臂内侧试涂,然后涂于患者治疗部位。

5.8涂擦蜡泥

操作时由“点及线”,“线及面”,“薄而厚”,轻巧操作。

5.9保湿

涂擦蜡疗灸后用保温膜,再覆盖毛巾毛毯。

5.10观察

每次治疗30―60分钟,治疗中观察患者反应,询问患者感受,并及时处理。

5.11回收

治疗结束后揭下凝固的蜡泥块,用干净纱布擦掉蜡泥块表面吸附的体内排泄物,将蜡泥块放入原包装盒,以备下次使用。

5.12频率

每日治疗一次或隔日治疗一次,每疗程10―20次。

5.13复原期

治疗后让患者饮水,休息30分钟。

5.14登记

填写《治疗记录单》以及《患者治疗卡》。

5.15整理物品

协助患者着衣,整理床单,清理用品。

5.16医嘱

患者治疗后一定要注意保暖。

6新玄晏蜡疗灸治疗

新玄晏蜡疗灸治疗时所采用的原则:能以医者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感觉舒适自然,并能持续配合治疗。常用于以下:

6.1仰卧位:适用于胸腹部、头面部、颈部、四肢前侧。

6.2俯卧位:用于头、颈、肩、背、腰。四肢的后侧。

6.3侧卧位:用于头、面颊、颈、腹、胸及上下肢的一侧。

6.4仰靠坐位:用于头前面、颜面、颈前和上胸部的治疗。

6.5俯伏坐位:用于头顶、颜后面、颈背部的治疗。

6.6侧伏坐位:适用于头侧面、面颊、颈侧、耳部的治疗。

7新玄晏蜡疗灸的注意事项

7.1严格按照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及慎用范围,对症使用。

7.2治疗前向患者解释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不要让患者随意挤压蜡泥。检查病人皮肤是否有感觉障碍,对植皮术后及感觉神经功能障碍者,应适当降低蜡泥温度。

7.3加热融化蜡泥时,室内不得放易燃易爆物品,并备有灭火设备。室内需要保持空气流通,设置通风设施。包装盒老化变形后立即更换。不可将金属物品放入蜡泥内用微波炉加热。拉你加热融化时需要专人看护,加热蜡泥至部分完全融化、大部分软化能搅拌均匀即可。

7.4治疗前应测量蜡疗灸的温度,防止烫伤。

7.5依据患者年龄、体质和病情应确定相应的治疗范围、温度、时间、间隔和疗程。认真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悸、汗多以及局部疼痛加剧、皮肤过敏者,应停止治疗。

7.6女性患者使用蜡疗灸(痛经型除外)时,应避开经期。

7.7治疗时机体失水较多,应多饮水,防止水电解质失调。

7.8治疗后至少休息30分钟,穿衣外出注意保暖。

7.9治疗期间应加强营养,及时补充蛋白质、糖及维生素。

7.10按疗程治疗,10―20次为一小疗程,1~3小疗程为一大疗程。每一小疗程间隔1~3天,每一大疗程间隔4~6个月。

7.11蜡疗灸有1000克和500克两种。1000克可使用20次,500克可使用10次。

8新玄晏蜡疗灸的禁忌症

8.1皮肤感觉障碍者慎用。如需治疗,皮肤感觉障碍者应严格控制蜡泥温度甚至适当降低蜡泥温度,避免烫伤,3岁以下儿童慎用。

8.2治疗部位皮肤近期应用过其它外用制剂,可能提高皮肤敏感性,应嘱咐病人在治疗后使用。

8.3高热,化脓,厌氧菌感染,恶心肿瘤,结核,脑动脉硬化,心、肾功能衰竭,出血性疾病,皮肤病,周微循环障碍,严重水肿部位,感染及开放伤口处,经深部放射性治疗的患者及1岁以下婴儿禁用。

9新玄晏蜡疗灸湿热规律

9.1一般规律:

9.1.1温热与介质的关系:介质热容量大,导热性能越强则热刺激强度大。

9.1.2机体对热刺激的反应:热刺激的温度与体表温差大,作用面积大,刺激越突然的情况下机体反应越强烈。

9.1.3温热与作用时间的关系:温热作用所引起的反应程度与作用的持续时间不一定成正比。持续的时间过久,已获得的反应可发生本质上的改变,甚至引起各种不良作用。

9.1.4温热与作用次数的关系:在同一部位反复使用同一程度的温度刺激时,会使机体产生适应,所引起的反应通常逐渐减弱。因此在治疗中,在可耐受的温度下,可逐渐增高温度,以提高机体的反应能力。

9.2个体差异

9.2.1不同个体,对同一种类,剂量的热疗及相同个体在不同状况下对同一类,剂量的热疗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9.2.2原因:不同个体,神经,内分泌等机体生理机能状态不同。

9.2.3年龄、性别:3岁以下儿童慎用,1岁以下禁用(汗腺发育不全,无排汗能力)。老人神经敏感性降低。注意女性经期、更年期。

9.2.4治疗次数:开始温度低,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可调整温度。

9.2.5健康状况:注意禁忌及慎用范围。

9.2.6机体不同部位:注意身体的伸屈侧皮肤对热刺激反应不同。

9.2.7职业:厨师、火炉工对热较不敏感。

9.2.8情绪:心情愉快,治疗态度积极。

9.2.9气候、季节、同一天不同时间:热敏感性及治疗效果会有所不同。

9.2.10治疗环境: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环境下,患者对热疗易耐受而感觉舒适。

10各型新玄晏蜡疗灸的治疗方案

10.1筋骨疼痛型:

10.1.1成分:

独活、威灵仙、葛根、川乌、草乌、三七、山甲、蜈蚣、乳香、没药、鸡血藤、桑枝、追地风、千年健等。

10.1.2功效特点:疏通经络,祛风除湿,强壮筋骨,活血化瘀,通利关节,松解粘连,本产品可扩张血管,增强组织代谢,排除体内有害代谢产物,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去除体内风、寒、湿毒之邪气,缓解麻木、肿胀、拘挛、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适用于因风、寒、湿邪以及跌打损伤、慢性劳损引起的颈椎病、肩周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慢性腰痛、强直性脊柱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腱鞘囊肿、足跟痛、坐骨神经痛等,以及中风后遗症(偏瘫)者。

10.2颈肩痛(见图一)

10.2.1有效经穴:

a.胆经:风池、肩井;

b.督脉:大椎;

c.胃经:足三里;

d.脾经:血海;

e.膀胱经:天柱、肾俞、肝俞、隔俞;

f.小肠经:肩中俞、肩外俞;

g.大肠经:合谷;

h.三焦经:外关;

i.阿是穴。

10.2.2经穴意义:

a.风池、外关:祛风通络。

b.大椎:通调督脉之阳气,以祛寒湿之邪;

c.足三里:健脾胃以利气血生化之源;

d.肾俞、血海、隔俞:滋阴血濡筋骨;

e.肝俞:补髓壮筋骨;

f.天柱:疏通太阳经气;

g.合谷:调和气血经络;

h.阿是穴、肩井:疏通局部气血。

10.2.3治疗部位:

a.主要部位:(1)肩颈部;(2)脊背部;(3)腰部;

b.辅助治疗部位:(1)小手臂掌背侧;(2)手背;(3)膝内上侧;(4)小腿前侧;(5)痛区或痛点。

10.2.4成分:

羌活、路路通、姜黄、葛根、川芎、元胡等。

10.3腰痛:(见图二)

10.3.1有效经穴:

a.膀胱经:肾俞、志室、大肠俞、委中、承山、昆仑;

b.胆经:阳陵泉。

10.3.2经穴意义:

a.肾俞:腰为肾之腑,取肾俞以益肾气;

b.大肠俞:可舒通经络止痛,以滋补肾阴;

c.委中:疏通膀胱经气;

d.承山:舒经通络止痛;

e.昆仑:活血化瘀止痛。

10.3.3治疗部位

a.主要治疗部位:(1)腰背部;

b.辅助治疗部位:(1)小腿后侧;(2)小腿外侧;(3)足外踝。

10.3.4成分:

独活、桑寄生、杜仲、秦艽、仙茅参、丹参、赤芍等。

10.4膝关节疼痛:(见图三)

10.4.1有效经穴:

a.阿是穴;

b.经外奇穴:膝眼;

c.胃经:梁丘、足三里;

d.膀胱经:委中;

e.胆经:阳陵泉;

f.大肠经:曲池。

10.4.2经穴意义:

a.膝眼、梁丘、足三里:局部取穴通其经络,调其气血:

b.委中:为循经取穴,守“腰背委中求”之意,疏通膀胱经经气。

10.4.3治疗部位

a.主要治疗部位:(1)膝部周围;(2)小腿前侧;(3)小腿外侧;

b.辅助治疗部位:(1)背部;(2)肘外侧;(3)压痛点。

10.4.4成分:

桂枝、伸筋草、红花、桃仁、乳香、没药等。

10.5颈椎病:(图四)

10.5.1有效经穴:

a.胆经:风池;

b.督脉:大椎;

c.膀胱经:天柱、肾俞、肝俞、隔俞;

d.小肠经:肩中俞、肩外俞;

e.阿是穴。

10.5.2经穴意义:

a.风池:祛风通络;

b.大椎:通调督脉之阳气,祛寒湿之邪;

c.肾俞、隔俞:滋阴血濡筋骨;

d.肝俞:补髓壮筋骨;

e.天柱:疏通太阳经经气;

f.阿是穴、肩井:通局部气血。

10.5.3治疗部位:

a.肩颈部;

b.脊背部;

c.腰部;

d.痛区或痛点。

10.5.4成分:

桑枝、葛根、川乌、草乌、甘草、黄芪、威灵仙等。

10.6肩周炎:(见图五)

10.6.1有效经穴:

a.胆经:肩井;

b.膀胱经:天柱、魄户、膏盲、b@、膈关;

c.小肠经:天宗、肩贞;

d.肺经:中府。

10.6.2经穴意义:

a.肩井:理气通络止痛;

b.天宗:通络止痛;

c.中府:疏通局部经气;

d.天柱、魄户、膏盲、b@、膈关:化瘀通络止痛。

10.6.3治疗部位:

a.后颈部;

b.肩上;

c.肩胛;

d.肩后;

e.肩前内侧;

f.肩外三角肌。

10.6.4成分:

黄芪、元胡、独活、羌活、白芍、桂枝等。

10.7落枕:(见图六)

10.7.1有效经穴:胆经、风池、肩井。

10.7.2经穴意义:

a.风池:疏风通络,解痉止痛;

b.肩井、悬钟:镇痛,解痉活络。

10.7.3治疗部位:

a.后颈部;

b.肩上。

10.7.4成分:

白芷、威灵仙、鸡血藤、川芎、独活等。

10.8颈部挫伤:(见图七)

10.8.1有效经穴:

a.胆经:风池、肩井;

b.督脉:大椎;

10.8.2经穴意义:

a.风池、肩井:疏风通络,解痉止痛。

b.大椎:通调阳气。

10.8.3治疗部位:

a.头后部及后颈部;

b.肩上。

10.8.4成分:

桃仁、红花、赤芍、熟地、三七、穿山甲等。

10.9掌指关节挫伤:(见图八)

10.9.1有效经穴:

a.大肠经:合谷;

b.经外奇穴:十宣、八邪、四缝;

c.三焦经:中渚;

d.阿是穴。

10.9.2经穴意义:

a.中渚:治疗关节背侧经筋迟缓,屈而不伸的有效穴;

b.合谷:疏通经气,宣通气血,有止痛作用;

c.十宣、八邪、四缝:疏通局部气血经络。

10.9.3治疗部位:

a.手背、手掌及十指尖端;

b.痛点。

10.9.4成分:

黄芪、桂枝、生姜、赤芍、丹皮、元胡、穿山甲等。

10.10网球肘:(见图九)

10.10.1有效经穴:

a.大肠经:曲池、手三里、合谷;

b.三焦经:外关、支沟、阳地;

c.心经:少海;

d.肺经:尺泽;

e.阿是穴;

10.10.2经穴意义:

a.曲池、手三里、合谷:舒筋通络止痛;

b.少海: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c.尺泽:治风痹手臂不举。

10.10.3治疗部位:

a.肘部;

b.小手臂背侧;

c.手背侧;

d.疼痛部位。

10.10.4成分:

丹参、黄芪、白芷、千年健、追地风、川乌、元胡等。

10.11胸椎小关节错缝:(见图十)

10.11.1有效经穴:痛点。

10.11.2治疗部位:

a.背部;

b.双侧胸肋部;

10.11.3成分:

血竭、丹参、川乌、草乌、赤芍、红花、黄芪等。

10.12腰椎间盘突出:(见图十一)

10.12.1有效经穴:

a.膀胱经:肾俞、志室、大肠俞、殷门、承山、委中;

b.阿是穴:痛点。

10.12.2经穴意义:

a.肾俞:腰为肾之腑,益肾气;

b.志室:滋补肾阴;

c.大肠俞:滋补肾阴,疏通经络;

d.殷门、承山、委中:疏通经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e.阿是穴:疏通局部气血,活络止痛。

10.12.3治疗穴位:

a.腰背部;

b.大腿后侧及外侧;

10.12.4成分:

山甲、蜈蚣、川芎、桂枝、独活、羌活、葛根、桑寄生、防己、杜仲等。

10.13急性腰扭伤:(见图十二)

10.13.1有效经穴:阳关、肾俞、大肠俞。

10.13.2经穴意义:扭伤取穴,依据伤部位。达到行气通络,消肿的目的,使受伤组织功能恢复正常。

a.肾俞:补益肾气,祛腰部湿热;

b.大肠俞:可舒经通络止痛,以滋补肾阴;

c.阳关:益肾中真气。

10.13.3治疗部位:

a.腰部;

b.压痛点;

10.13.4成分:

姜黄、郁金、丹参、大黄、川乌、草乌等。

10.14强直性脊柱炎:(见图十三)

10.14.1有效经穴:

a.膀胱经:殷门、委中、承山;

b.夹脊穴:调和筋骨气血,舒筋通络。

10.14.2经穴意义:

a.殷门、委中、承山:疏通膀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b.夹背穴:调和筋骨气血,舒筋通络。

10.14.3治疗部位:

a.背部;

b.下肢后侧。

10.14.4成分:

山甲、水蛭、丹参、乳香、没药、白芍、黄芪、熟地、金毛狗、大云等。

10.15腰肌劳损:(见图十四)

10.15.1有效经穴:

a.膀胱经:隔俞、肝俞、肾俞、志室;

b.阿是穴;

10.15.2经穴意义:

a.肾俞:补益气;

b.志室:滋补肾阴;

c.命门:温肾益经。

10.15.3治疗部位:

a.背部;

b.腰胃底部;

c.压痛点。

10.15.4成分:

桃仁、红花、赤芍、甘草、丹参、三七、麝香等。

10.16坐骨神经痛:(见图十五)

10.16.1有效经穴:

a.胆经:环跳穴、阳陵泉、悬钟;

b.膀胱经: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10.16.2经穴意义:

a.膀胱经、胆经:活穴疏调下肢气血,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益蜀痹止痛。

10.16.3治疗穴位:

a.腰椎压痛点;

b.下肢左侧;

c.大胞及小胞外侧。

10.16.4成分:

桑寄生、独活、丹参、三七、元胡、川乌、葛根、川芎等。

10.17梨状肌综合症:(见图十六)

10.17.1有效经穴:八s、欢跳、委中、阿是穴。

10.17.2治疗部位:

a.臀部;

b.下肢左侧;

10.17.3成分:

伸筋草、追地风、海风藤、酒军、三甲、全虫等。

10.18髌骨转化:(见图十七)

10.18.1有效经穴:

a.阿是穴;

b.经外奇穴:膝眼;

c.胃经:梁丘、足三里;

d.膀胱经:委中;

e.胆经:阳陵泉。

10.18.2经穴意义:

a.大杼:调和筋骨气血,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

b.膝眼、梁丘、足三里:百部取穴通其经络,调气血;

c.委中:为循经取穴,即“腰背委中求”,疏通膀胱经经气。

10.18.3治疗部位:

a.膝部周围;

b.小腿前侧;

c.小腿外侧。

10.18.4成分:

川乌、草乌、良姜、白芍、桂枝、黄芪、三七等。

10.1湿性关节炎:(见图十八)

10.19.1有效经穴:

a.膀胱经:隔俞、肝俞、脾俞、委中;

b.督脉:大椎;

c.胃经:足三里;

d.大肠经:曲池;

e.心包经:曲泽;

f.阿是穴。

10.19.2经穴意义:

a.脾俞:为脾经经气传输之处,补之以健脾益气;

b.足三里:使脾阳得神,运化有权;

c.委中:泄血中邪热,凉血消肿;

d.曲池:清泻阳明经气;

e.曲泽:泻血中余热,凉血消肿。

10.19.3治疗部位:

a.脊背部;

b.膝窝;

c.根据疼痛部位治疗肘掌部,肘外侧,小腿前侧及压痛点。

10.19.4成分:

黄芪、桂枝、防己、熟地、赤芍、血竭、三甲等。

10.20足跟痛:(见图十九)

10.20.1有效经穴:

a.膀胱经:仆参、申脉;

b.肾经:水泉、照海。

10.20.2经穴意义:

a.申脉、仆参:疏通局部经络;

b.水泉、照海:舒经活血通络止痛。

10.20.3治疗部位:

a.足外踝后下侧;

足内踝下侧。

10.20.4成分:

吴萸、元胡、赤芍、金毛狗、山药、鹿角霜等。

10.21踝关节疼痛:(见图二十)

10.21.1有效经穴:压痛点、昆仑、太溪、商丘;

10.21.2治疗部位:

a.足外踝周围;

b.足内踝周围。

10.21.4成分:

三七、元胡、川乌、丹参等。

10.22腕关节肿痛:(见图二十一)

10.22.1有效经穴:内关、外关、大陵、列缺、鱼际等。

10.22.2治疗部位:

a.腕部周围;

b.手背。

10.22.3成分:

天麻、川乌、草乌、甘草、元胡等。

10.23中风后遗症:(见图二十二)

10.23.1有效经穴:

a.膀胱经:天柱、心俞、肝俞、肾俞、秩边;

b.大肠经:曲池、手三里、合谷;

c.三焦经:阳池;

d.胆经:环跳、阳陵泉、悬钟;

e.胃经:手三里。

10.23.2治疗部位:

a.主要部位:(1)分次治疗:头颈部+背部;

(2)手臂外侧;

(3)下肢外侧;

10.23.3成分:

天麻、全虫、元胡、独活、熟地、金毛狗、山药等。

10.24胃脘疼痛:(见图二十三)

10.24.1有效经穴:

a.膀胱经:脾俞、胃俞;

b.胃经:梁丘、内廷、足三里;

c.任脉:中脘、下腕;

d.心包经:内关;

e.脾经:公孙。

10.24.2经穴意义:

a.中脘为胃之募穴,足三里为胃之合穴,配内关、梁丘有和胃理中,行气止痛之功效;

b.脾俞、胃俞、内廷、公孙:健脾益胃。

10.24.3治疗部位:

a.背部;

b.腹部;

c.小手臂掌侧;

d.下肢前侧;

e.足背。

10.24.4成分:

香附、积壳、吴萸、元胡、白芍、黄芪等。

10.25痛经:(见图二十四)

10.25.1有效经穴:

a.任脉:气海、关元、中极;

b.肾经:气穴;

c.脾经:血海、三阴交;

d.膀胱经:肾俞、胞盲、膀胱俞、三焦俞。

10.25.2经穴意义:

a.中极、关元、气海:通调充任脉气;

b.肾俞、胞盲、膀胱俞、三焦俞:固本培元补益肾气;

c.血海、三阴交:行气活血、通经止痛;

d.气穴:温壮肾阳。

10.25.3治疗部位:

a.主要部位:(1)下腹部;(2)腰胃底部;

b.辅助部位:(1)膝内侧;(2)小胞内侧。

10.25.4成分:

元胡、山楂、薏米、青皮、三七、大黄等。

注意:除经量过多者经期停用外,一般月经前一周开始使用,连续使用一个疗程。

10.26妇科慢性炎症:(见图二十五)

10.26.1有效经穴:

a.脾经:血海、三阴交、公孙、阴陵泉;

b.膀胱经:隔俞、肾俞;

c.胃经:足三里、内廷;

d.肝经:行间;

e.任脉:气海、关元。

10.26.2经穴意义:

a.气海、关元:调理冲任、行气活血;

b.肾俞配三阴交:健脾固肾,治赤白带下;

c.隔俞、血海:调经祛瘀;

d.脾经诸穴健脾利湿,配行间清泄邪热,热去除湿,冲任调和;

e.足三里、内庭:活血化瘀、清热利湿。

10.26.3治疗部位:

a.主要部位:①背部;②胃底部;③腹部;

b.辅助部位:①下肢内侧;②小腿前侧;③足背。

10.26.4成分:

桃仁、连翘、地丁草、蒲公英、川芎、丹参、元胡等。

10.27月经不调:(见图二十六)

10.27.1有效经穴:

a.膀胱经:脾俞、肾俞;

b.任脉:气海。

10.27.2经穴意义:

a.气海:通调一身元气,气为血帅,气充则血能通;

b.脾胃为生血之本,脾俞辅助中焦而滋生气血生化之源;

c.肾俞:固本培元。

10.27.3治疗部位:

a.腰背部;

b.下腹部。

10.27.4成分:

当归、白芍、柴胡、香附、积壳、元胡、丹参、薄荷等。

10.28乳腺增生:(见图二十七)

10.28.1有效经穴:

a.胆经:肩井;

b.小肠经:天宗;

c.胃经:乳根、膺窗;

d.任脉:膻中;

e.膀胱经:肝俞。

10.28.2经穴意义:

a.为胃脉所过,乳根、膺窗疏通局部经气,消其坚结;

b.肝俞:疏肝理气,消瘀散结;

c.膻中:气会之穴,可宽胸理气;

d.肩井为胆经之穴,胆经行肩液、胸肋,有疏导肝胆郁结之气,天宗以善治之疾而著称。

10.28.3治疗部位:

a.背部、肩上及肩脾;

b.前胸。

10.28.4成分:

瓜蒌、川楝子、通草、王不留、三甲、三七等。

10.29更年期:(见图二十八)

10.29.1有效经穴:背俞穴、三阴交、神门、中极、太冲;

10.29.2经穴意义:

a.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腰部的穴位,具有调理五脏六腑的作用。

b.三阴交为肝脾肾三阴经交汇穴,调理脏腑,、冲任;

c.神门为心经原穴养心安神;

d.太冲为足厥阴经俞穴,疏肝解郁;

e.诸穴合用共奏调理脏腑、冲任之功。

10.29.3治疗部位:

a.主要治疗部位:①脊背部;②下腹部;

b.辅助治疗部位:①足背小腿内侧;②上肢内侧。

10.29.4成分:

淫羊藿、巴戟天、知母、黄柏、龟板、鳖甲、熟地、香加皮等。

10.30肥胖症:(见图二十九)

10.30.1有效经穴:

a.膀胱经:双侧肺俞、脾俞、肾俞。

b.任脉膻中、中脘、关元。

c.肺经:双侧孔最至列缺。

d.大肠经:双侧曲池。

e.胃经:双侧丰隆。

f.脾经:双侧三阴交。

10.30.2经穴意义:

膀胱经的有关俞穴及膻中、中脘、关元、丰隆穴可健脾益肾,宣肺化痰,益气活血,促进新陈代谢,调整内分泌功能,消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脂肪,达到瘦身美体效果。

10.30.3治疗部位:

a.主要治疗部位:①背部;②腹部。

b.辅助治疗部位:肥胖的局部。

10.30.4成分:

山楂、石决明、夏枯草、荷叶、三七、大黄等。

10.31增强免疫防御:(见图三十)

10.31.1有效经穴:

a.督脉:大椎至长强;

b.膀胱经:双侧大杼至腰阳关的双侧夹背。

10.31.2经穴意义:

督脉有总督一身阳经的作用,在靠近内侧的膀胱经上有五脏六腑的俞穴,刺激这些俞穴对经络、脏腑有良好的调控作用,还可使经络及五脏六腑的秽浊之气排泄于体外,使机体调整至健康平衡状态。

10.31.3治疗部位:

a.主要治疗部位:脊背部;

b.辅助治疗部位:颈肩部。

10.31.4成分:

黄芪、防风、白术、紫河车等。

10.32前列腺:(见图三十一)

10.32.1有效经穴:

a.任脉:中极、会阴、气海、关元;

b.膀胱经:肾俞、志室;

c.脾经:血海;

d.小肠经:后溪;

e.肝经:曲泉;

f.肾经:大赫。

10.32.2经穴意义:

a.气海以温补下焦达到补肾气、理三焦通淋之效;

b.中极、关元通调下焦之气而利湿热;

c.志室、曲泉温肾壮阳,通利膀胱止痛;

d.血海清热解毒;

e.大赫补肾利尿,舒肝止痛。

10.32.3治疗部位:

a.主要治疗部位:(1)腰骶部;(2)腹部;

b.辅助治疗部位:(1)手背部;(2)下肢前侧;(3)膝内侧。

10.32.4成分:

木通、q蓄、石韦、白茅根、益母草、二花、连翘、穿山甲等。

10.33醉酒:(见图三十二)

10.33.1有效经穴:

a.肝经:太冲、大敦;

b.肾经:涌泉;

c.经外奇穴:里内庭。

10.33.2经穴意义:

a.大敦为肝经经血,主急病,配太冲,定智醒神开窍;

b.涌泉配太冲开窍醒神,宁心止晕;

c.里内庭止痫止痉。

10.33.3治疗部位:

a.主要治疗部位:①足背部;②足底部;

b.辅助治疗部位:腰背部。

10.33.4成分:

葛根、黄芪、生姜、石斛、黑豆、核桃等。

10.34肾阳虚:(见图三十三)

10.34.1有效经穴:

a.督脉:命门;

b.膀胱经:肾俞、心俞;

c.足少阴肾经:太溪;

d.任脉:关元;

e.手少阴心经:神门穴;

f.脾经:三阴交。

10.34.2经穴意义:

a.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阳痿,取命门、肾俞、太溪补肾壮阳;

b.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补之能壮人身之元气,培元固本壮阳;

c.心俞、神门、三阴交补益心脾。

10.34.3治疗部位:

a.主要治疗部位:①腰背骶部;②腹部;

b.辅助治疗部位:下腹部。

10.34.4成分:

肉桂、附子、熟地、山萸、鹿茸等。

10.35哮喘:(见图三十四)

10.35.1有效经穴:

a.膀胱经:肺俞、风门;

b.督脉:大椎;

c.肺经:尺泽、中府;

d.经外奇穴:定喘;

e.任脉:天突。

10.35.2经穴意义:

a.肺俞是肺脏精气输注之处,可统治呼吸道内伤外感诸疾;

b.大椎和定喘既治感冒又可宣肺,平喘定咳;

c.风门有祛风寒、平喘逆之效;

d.尺泽、中府增强理肺止咳之作用;

e.天突理气化痰而逆气自降。

10.35.3治疗部位:

a.主要治疗部位:(1)颈前、胸部;(2)脊背部;

b.辅助治疗部位:肘掌侧。

10.35.4成分:

细辛、麻黄、蛤蚧、紫河车、三七、地龙等。

参考文献:

[1]知济堂蜡灸宝

[2]精香蜡疗灸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与提高 下一篇:浅议房地产经济开发过程中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