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丙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85例疗效分析

时间:2022-06-30 11:08:46

环丙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85例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对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例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85例患者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7 d,病情控制不满意,改用0.2%环丙沙星100 ml,静滴,2次/d,疗程为5 d。结果:疗效判定按照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颁发的《抗菌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作4级评定,痊愈率为60.6%(52/85),显效率为32.8%(28/85),总有效率为93.4%(80/85)。结论:环丙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高,见效快,安全、方便,不良反应少,无需做过敏试验,可以避免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危险,值得基层社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环丙沙星;下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798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6(b)-119-01

呼吸道感染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及时有效应用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症状甚为重要。为此,本院社区病房2007年2~12月对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5例,采用乳酸环丙沙星静脉滴注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X线及实验室检查确诊。所选85例病例中,排除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过敏者,有过敏性疾病者,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损害者,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有癫痫病史者。其中,男70例,女15例;年龄30~82岁,平均60.8岁。患有急性支气管炎25例,慢性支气管炎并感染28例,支气管哮喘并感染14例,慢性阻塞性肺心病8例,支气管肺炎7例,支气管扩张2例。

1.2 临床表现

85例患者中,体温正常者57例,低热者21例,高热者7例。白细胞总数>10×109/L者39例,中性粒细胞>0.75者46例。咳白色黏痰者50例,咳脓性痰者35例。两肺有湿音者14例,两肺湿音伴干音者49例,两肺呼吸音正常者24例。胸部X线检查,85例均有不同程度支气管炎及肺部感染影像。

1.3 治疗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本组全部患者辅以综合治疗(包括休息、吸氧、止咳、祛痰、平喘等)外都是在抗生素青霉素加庆大霉素或头孢唑啉钠加丁胺卡那霉素治疗7 d后,病情无好转或加重。然后在上述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改用0.2%环丙沙星100 ml,静滴, 2次/d,疗程为5 d。

1.4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通过治疗前后对患者体温、呼吸道症状、肺部体征、X线胸片炎症消失程度和临床化验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进行比较,按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评定。前2级合计为有效,据此计算有效率。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但有一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用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不够明显。无效:疗程5 d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2 结果

85例患者改用环丙沙星静脉滴注后,痊愈率为60.6%(52/85),显效率为32.8%(28/85),总有效率为93.4%(80/85),无效4例,均有重症感染,转院住院,经联用其他抗生素病情得到控制。

环丙沙星在应用中不良反应轻微,4例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1例出现头昏,均可耐受,不影响治疗。

3 讨论

环丙沙星为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为速效杀菌剂,广谱高效,特别对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有效,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1]。本组病例曾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治疗,7 d后,病情控制不满意,改用0.2%环丙沙星100 ml静滴,2次/d,疗程为5 d,8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痊愈52例,显效28例,总有效率为93.4%。与环丙沙星抗菌作用强有关外,也与耐药性少有关[2]。

环丙沙星穿透力强,从血中向气管黏膜、痰移行良好,静脉给药可迅速分布于肺组织中,具有组织浓度高、最低抑菌浓度低等特点。在支气管黏膜和肺组织中浓度是血液浓度的数倍,环丙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高。

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菌感染[3-4]。厌氧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厌氧菌中的脆弱类杆菌对青霉素都是耐药的。而环丙沙星对厌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本组85例仅5例患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不影响治疗。因此,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单独使用环丙沙星可取得良好效果,不仅安全、方便、不良反应少,而且又可避免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危险,该药疗效高、见效快,值得在社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自永,王世祥.新编常用药物手册[M].3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654.

[2]Sanders CC.β-lactamases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new challenges for new drugs[J].Clin Infect Dis,1992,14(5):1089-1099.

[3]张寒钰,谢苗荣.不同部位感染的抗生素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05,33(1):17.

[4]Garau J, Wilson W, Wood M, et al. Fourth-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a review of in vitro activity,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and clinical utility[J]. Clin Microbiol Infect,1999,3(Suppl):85-97.

(收稿日期:2009-01-05)

上一篇:抗精神病药物合并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 下一篇:从夜查房谈护士长的素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