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生态公益林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时间:2022-06-30 10:17:34

方城县生态公益林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对方城县生态公益林现有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补偿标准偏低,林分质量不高,管护投入少,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意识不强,结合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8年来的工作实际,提出了有利于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12802

1引言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边缘,辖16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总人口99.7万人,总土地面积2542km2。全县拥有林业用地112.84万亩,其中有林地91.57万亩,灌木林地5.0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23万亩,宜林荒山荒地12.52万亩,苗圃地0.5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16.5万m3,林木覆盖率28.69%,森林覆盖率23.91%。县域内省级森林公园两处,面积10万亩。

2公益林现状

2.1资源情况

自2004年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以来,全县共区划界定公益林33.3万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29.5%,现已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面积为13.6万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12.05%,其中国家级公益林6.5万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5.76%,省级公益林面积7.1万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6.29%。

2.2区域分布

方城县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拐河、杨集、独树、杨楼、小史店、古庄店、大寺林场等地区,涉及唐白河源头及洪河两岸、燕山水库和孤石滩水库周边、森林公园和国营林场等重点生态区位林区。

2.3管理情况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全县已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公益林面积为13.6万亩,涉及林农较多,管理难度较大,为更好地推进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县乡分别成立了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管理站),切实加强了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补偿基金的管理工作。全县林农的补偿资金全部通过银行“一卡通”兑付到位,项目资金和护林费由县林业局统一按相关规定安排到项目和护林责任人。二是落实管护措施。由所涉及乡镇村组干部及所选聘护林员组成专业的护林队伍,定期进行巡山护林,实行任务、职责与报酬挂钩的巡山管护措施,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了山头地块。三是严格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和多方筹措资金在公益林区内相继开展了补植补造、中幼龄林抚育、森林病虫害防治、护林标牌修建等多项建设项目,不断提升了林分质量,提高了森林覆盖率。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林分单一,结构不合理

现有生态公益林中以栎类为主的薪炭林占县域公益林面积的81.3%,比重偏大,有林地中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纯林单层林多、混交林复层林少,不能充分地利用地上与地下的营养空间,降低了林地生产率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

3.2补偿标准低

公益林的衍生是由于某些森林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现有的重要的生态和社会功能,它们多处山区、水土流失及荒漠化严重地区,农民山多地少,林地是他们最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在被界定为公益林后,林木采伐受到限制,直接降低了林农收益。从2011年起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提高到了每年每亩10元,但若将现有的公益林按商品林经营,在实现永续利用的前提下,每年每亩经济收入可达30元左右,相比之下,补偿标准过低。在目前物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林木保护与解决群众基本生活的矛盾直接影响到了林农经营护林的积极性。

3.3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意识不强

生态公益林长远的发展,离不开全民的参与。近年来,国家对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视的,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及大量的资金投入给予保障,但仍有少数人为了眼前和局部的利益而有意无意地对生态保护进行破坏,在整体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3.4管护投入少,管护机构不健全

目前国家对生态公益林管护资金投入为每亩每年1.75元,能够用于公益林补植、林分改造的资金十分紧张,而由于我们对其采伐利用的控制又十分严格,很难通过调动社会力量的形式来募集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同时由于人员少,乡镇工作任务繁杂,形不成合力,加之分布广泛,点多面广,手段较落后,管理难度大。

4对策与建议

4.1造管并重,增强生态防护效益

结合每年春季造林,选择适宜的乡土防护树种,对公益林区内的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进行合理营造,对于那些林分质量不高、防护功能弱、林地利用率低的公益林,要进一步强化管理,通过实施补植、封育、抚育等低效公益林改造技术措施,结合林区项目建设的开展,培育乔灌相结合、多树种混交的复层异龄林,逐步改善林分质量,增强防护效益。

4.2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转变思想

群众是建立生态屏障的基石,群众认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公益林后续工作开展。要加大爱林护林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公益林区这一块,要通过开展护林培训、修建护林标牌、刷写护林标语、电视、广播等多种途径进行深入宣传,要转变人民群众原有的旧的观念,对林业生态系统有一个全面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大家认识到生态林不是商品林、经济林,而是一种以林业生态保护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群体,它们是有价值的,是一种合力,是一种社会财富,是要让人民群众放眼长远,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共同参与保护而获取的大家能够共享的成果。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分清主次,即态度和行动是主,是大家首先在做到的,要有一种身处林区的主人翁精神,以身作则,时刻保持爱林护林的意识,对违反林区相关规定的行为坚决予以制止。经济补偿是次,它是国家对林农的经济补偿,同时也是对林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的要求,通过有力的宣传,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成为一种潜在动力,而不是主要驱动力。

4.3拓宽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公益林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拓宽资金的投入渠道,不断增加投入保障资金。近年来,国家和省级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由试点到全面落实,极大地鼓舞了基层各森林资源管理单位及林农的信心,但补偿标准与实际需求差距仍然很大,应结合年度各项造林工程项目,鼓励个人、集体、企业等社会力量进行生态公益林改造,提高生态公益林的林分质量、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4.4更新模式,完善管理管护制度

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要在稳定生态公益林林木所有权基础上建立主体落实、监管到位、补偿合理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坚持公开、公正、规范操作原则,确保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享有平等管护收益权。管护模式要根据当地生态公益林资源状况和林农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因地制宜,实行股份均山联户管护、责任承包专业管护、相对集中委托管护等管护模式。在落实管护主体基础上,林业管理部门认真履行监督管理和检查职责,县、乡、村要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按照签订的管护合同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哪个地块出了问题追究该地块人员责任,对不能及时发现破坏公益林或发现却故意隐瞒不报的护林员和监管员要给予相应处理,对盗砍滥伐破坏生态公益林不法分子给予严厉打击,有效促进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的落实。

4.5转变经营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结合县域内公益林实际及林农需求,建议实行分区经营,对于洪河两岸及唐白河两岸核心区、七峰山森林公园、孤石滩水库周边生态极其脆弱的林地严格按照公益林禁伐协议规定杜绝一切采伐行为,对于禁伐区以外的公益林,在确保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由农业服务中心申报的方式进行有序的抚育采伐,允许发展林下经济,并针对林农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误区及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指导,通过定期的科技培训,提高林农的科学经营水平,以更加合理地利用生态公益林丰富的林地、林木和景观资源,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生态公益林经济效益,从而保障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海燕,张明铁.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及发展战略[J].现代农业科技,2009(6).

[2]刘玉凡,王春轶,岳树民.关于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探讨[J].中国林业,1998(6):30.

[3]郑礼法.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思考[J].林业经济,2001(10).

收稿日期:20130626

作者简介:梁明友(1967-),男,四川木里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学研究。

上一篇:信阳市震雷山湿地公园景观建设探讨 下一篇:林苗两用林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