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教师要“偏爱”

时间:2022-06-30 08:52:01

有时,教师要“偏爱”

摘 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是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关键,尤其是对“学困生”我们要“偏爱”。

关键词:教师; 偏爱; 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53-001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然而,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把赞赏的眼神多给了小A,把责备的眼神多给了小B,把的动作多给了小C;犯了同样的错误,教师的批评有轻有重;课堂被提问的总是那几个学生等等。我认为,在无意识中的偏爱久而久之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若能有意识地使用好偏爱,却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此,“偏爱”应当是教师的一种更理性的爱,“偏爱”应该成为我们开展对“学困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一、“偏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素质教育呼唤师爱,新课程标准也把教师是否倾注了“爱”作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爱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情感,是一种心理需要,教师同样也需要释放自己的爱,并得到爱的回报。

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可塑性,无论智力高低、长相美丑、脾气温躁、成绩优劣、家庭贫富,手心手背都是肉,应一样疼爱、一样关心、一样教导、一样劝勉,不能有轻重之分、亲疏之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希望把自己的爱均匀地播洒给每个学生,但是从感情上讲,老师总是容易接纳好学生,他们往往很难接纳“学困生”。因此,老师在经过多次教育仍不见悔改之后,会对他们逐渐失去耐心,失去信心,直至失去爱心。“偏爱”由此而产生。客观存在的“偏爱”是不可能回避的,不承认“偏爱”是不理智的。如何运用“偏爱”才是我们要用心理智对待的现实。

二、学生对爱的渴望

教师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一个的动作,甚至是一个肯定的手势,都会在学生的心间产生甜蜜的感受,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增长了才干。

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学习时期,当他们得到教师的关注和爱护时,会欢欣鼓舞,对学习及集体的事情变得热心而积极。一旦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冷落,或自己得到的没有同学得到的关爱多,就自暴自弃或伤心自怜,影响到同学的友情、影响到自己的学习。这说明“偏爱” 对学生的心理调节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三、“好生”也有“不好”的一面,“学困生”也有“不差”的地方

常听老师们颇有感触地说:有的好生在校时老师花在他们身上的心血倒不少,可出去后很少有再回来探望的;反倒是那帮调皮掏蛋鬼,在校时常挨批评,毕业后却常常前来看望老师,见了老师倍感亲切,很有礼貌。理由固然因人而异,但确实也有引人深思的地方。好生往往被人宠爱,对老师的表扬、鼓励、帮助一般不太在意,而“学困生”在班里常遭白眼,被人冷落,很少得到关心和爱护,因此老师给过细微的帮助,他们往往铭记于心。如果老师端平一碗水,对学生一视同仁或者“偏爱”学困生,在学生心目中就会大大提高教师的威望。

四、争做“学困生”的良师益友

爱迪生读中学时因顽皮而被开除,校长说他是最没出息的孩子,他最终由母亲在家教育,然而他却成了最有出息的发明家。爱因斯坦在小时候被许多人认为是傻瓜,他四岁会说话,七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子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后来学校干脆把这个物理学家退学了。丘吉尔读小学时,拉丁文考过零分,成绩也是班级里最差的。他的老师绝不敢相信他会影响整个英国历史。事实一再证明,老师对“学困生”的这种态度肯定是值得深思的。

人总是在发展、变化的,老师不可能“三岁看到老”,先天聪慧的好生并不一定始终名列前茅,贪玩不灵的差生也有可能后来居上,大器晚成。因此,老师没有根据也没有权利轻率地否定他们,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时时事事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学生沟通。

五、偏爱“学困生”

“学困生”真是无可救药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特别是中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而问题的根本恰恰在我们为人之师的教育者身上。由于教师的所作所为使得其他学生对学困生侧目而视,使得学困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论怎么做最后得到的总是批评、训斥,甚至嘲笑、讽刺、谩骂……干脆将错就错,破罐子破摔,竭尽捣乱之蠢事,叫你头痛没商量。

然而,有些教师在对待“学困生”问题上却是另外一种态度,以全部心血倾注在他们身上,全心全意、耐心细致地进行转化教育工作,不仅不嫌弃、不歧视,而且多加爱护,对他们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从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它不说教,不是靠强制,更不是利诱培养起来的。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去面对这些学困生呢?“学困生”的形成大多是因为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没有收获过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逐渐失去兴趣。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可以对他提出不同的要求,或降低学业标准,让其不断获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并适时给予肯定和赞誉,增强其自信心。这样的偏爱我们多给予一个学生,就多挽救一颗受伤的心。

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是爱,爱是一种真挚的情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只有懂得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有巨大的热情去爱事业,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优美的音乐之所以动听,是因为不同的音符在敲打你的耳膜。教师有偏爱才能使学生感觉到爱。有意识的偏爱,把偏爱洒向每个需要的学生,是一种经验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老师心中的最爱,则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多给“学困生”一点爱吧!这是学生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每一位人民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12月

上一篇: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 下一篇:如何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