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门”下到底谁的错?

时间:2022-06-30 08:29:32

“感恩门”下到底谁的错?

“知恩图报”与“与人为善”历来都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底线和高品行的标尺。因此,中国人早就有“英雄第一开心事,撒手千金美德时”和“乐莫乐于好善”的美谈。然而,近期这个美谈似乎人为地变了味,暂且将这种变了味的美谈佳话称之为“感恩门”。

尽管早上7点就赶到镇上去搭车,但颠簸了6小时到达湖北襄樊时,大学生段东仁(化名)还是迟到了。对他和他同伴的“捐赠仪式”早已开始,会场上正放着歌曲《感恩的心》。这个20岁的孩子被叫上台和另外21名受助大学生一起跳舞。台上的大学生都出自寒门。这场由襄樊市总工会组织的在2006年8月中旬举行的活动,是襄樊十几位女企业家对他们“一对一资助”的仪式。按道理讲,这种仪式对于城里长大的孩子,和众多受助孩子上台一起跳跳舞,甚至拿起麦克风高歌一曲,恐怕难度不是很大,但对于来自在湖北保康山区、穿着灰衬衣、黑布裤、解放鞋的段东仁来说不能说不是难度。他感触最多的是自己那颗卑微的心。他只记得,那首不过5分钟的歌,仿佛把秒针凝固住了一样。他的手脚,像被一桶糨糊泼过般僵硬。而舞台上的灯光刺痛了他的眼睛,因为在他家,仅有4盏50瓦的灯泡。一年后,也就是2007年8月19日,段东仁没能继续参加这个捐赠仪式。这一“结对”资助每次期限为一年。贫苦的孩子并不知道这个坏消息,直至2007年8月27日,记者联系上他,此时,他与其他4名“缺席”的大学生,已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这一段文字,是《南方周末》报道的消息。

段东仁与其他4名大学生为何“缺席”呢?襄樊市总工会给出了如下理由:一年多来,受助的大学生中有2/3的没有给资助者写过信,一男生写过信,但只是想得到多些资助,信中连句“谢谢”都没说。“我们不愿再资助没有感恩之心的大学生。”一些女企业家感到失望和愤怒。

是的,受别人“滴水之恩”,现在自己还没有条件“涌泉相报”,但起码应该说一声“谢谢”还是没问题的。假如受助者应该做到的而未做到,资助者自然有“失望和愤怒”的理由。但问题的关键不是这些,而是受助者应该做到“谢谢”的而真的没做吗?

3名被取消资助的学生中,就读于哈尔滨某大学的段东仁是最后的知情者,,段东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6年10月,他曾与资助者通过一次信,之后再无联系。他没有手机,家里也没电话。今天,他仍称“一辈子感激阿姨,是她在最困难的时候帮了我。”

2007年8月19日,辽宁大学的龙威与其余的16名受助学生,再度获得襄樊市总工会牵线的“金秋助学”资助。根据2006年的协议,与贫困大学生结对的女企业家每年将资助他们1000元,直至本科毕业。面对大学生被要求上台和跳舞――《感恩的心》,龙威这个频频给资助者写信、打电话的19岁男孩,此次虽被树为“懂得感恩”的典型之一,但他在心里确实为那些没再获助的同学抱不平,因为他太理解他们的心了。他说:“除了那个写信要钱的男生,阿姨们是不是应该去了解一下,她们资助的孩子为啥没有写信?”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龙威回忆2006年被资助的情形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会议厅,这么多时髦的阿姨,这么多的领导”。他还说:“见面会当天,总工会领导要求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和学业情况。主动起来发言的同学不多,两个发言者之间的间隔时间有3-5分钟,越到最后,沉默时间越长。好几个同学说着说着哭了,当时,台下的家长与资助者,许多双眼睛泪光闪动。但对这群贫困的孩子,则是尴尬、自卑、甚至屈辱。一名女生当场放弃了资助。”

如今,一场“感恩门”风波,将双方之间的“恩”击得七零八落。曾经资助过段东仁的企业家称其没有终止资助,而是当时在外出差,也不清楚段的情况,之后匆匆挂了电话,就连襄樊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带头资助了5名大学生的宋爱洁也婉绝了采访。

当我们在喋喋不休地争论“感恩如何如何”,并把“取消捐助资格”视作对“不感恩学生”的合情合理且有效的“惩罚”时,却忘记更低估了人对自尊的珍视,即使是一文不名的“贫贱者”也不会用它交换金钱,当5名贫困生及其家长表示“从此拒绝接受捐助”,而非我们想当然的“认错”并“乞求再次获得”时?我们该作何感想?当贫困学子说出“我要换回我的尊严,要让受助者有尊严地接过帮助”时,我们又该作何感想呢?

少点高高在上的姿态,少点毫无意义的高妙说词,多点来自心灵的真诚关爱,多点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再多点充满人性光辉的宽容与理解,笔者相信,不仅“5名不感恩的学生”会学会感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将真正学会感恩,我们的社会自然会更加和谐而温暖。

上一篇:“信息饭馆”打工妹靠创意生财 下一篇:王石发迹前的“两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