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长辈讲过去的事情

时间:2022-06-30 04:23:31

听长辈讲过去的事情

《像风一样奔跑》讲述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事情。那个年代的小山村,那些丰富而奇妙、山里特有的“玩具”和游戏;那些挨饥受饿、吃不饱饭的体验……都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远。

这些陌生的故事深深吸引着小朋友们,也让他们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好奇。他们采访了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请他们讲一讲“过去的事情”。

把那些不一样的童年经历记下来,就变成了一个个精彩的新故事。

没有肉吃的日子

在采访家人之前,小朋友们好奇极了: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真的像书上描绘的那样吗?

现实,有时候比想象更丰富。没有肉吃的时代,人们把一切看上去能吃的东西,都变成果腹的食物。

爸爸上小学时,有很多劳动课,还有忆苦思甜活动。

为了让老爸他们体验一下旧社会的苦,老师请大家从家里带来白菜、芋头和少量的米,在学校里煮了几大锅白菜、芋头还有大米混合在一起的粥。老师还煞费苦心地取了个名字,叫做 “忆苦思甜餐”。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同学们一碗一碗吃得不亦乐乎。

为什么呢?我很好奇。老爸告诉我,虽然“忆苦思甜餐”不好吃,但是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很穷,也没什么新鲜东西吃,这么多人聚在学校里吃粥,他们开心的是有得吃又有得玩。

想起来真是令人心酸。

――周稆《在操场上煮粥》

爸爸小时候吃的是“大锅饭”。一到吃饭的时候,家家户户,无论老的,小的,都端着饭碗聚集在一个所谓的大食堂里。他们按平日一点点努力累计的工分,到生产队去换一点饭菜。

可是,大山里粮食严重不足。生产队打算再开垦一块田地种粮食。

可是能种的地方都种了,还能种哪呢?

“要不……我们在山上种红薯吧!山上缺水,没种粮食,但红薯完全可以靠雨水生长,并且它产量高,饱肚子。”有人提出建议,大家纷纷赞成。

红薯苗种下了,大家都兴奋地期待着。

第一年就大丰收了。红薯成熟的季节,每家都分到了一点。大家把红薯刨成丝晒干,储藏起来。每天用红薯丝跟饭一起煮着吃。这种饭被叫做“茴丝饭”,很硬、很难吃。

渐渐地,爸爸实在吃不下了。每天开餐前都悄悄跟奶奶说,少盛一点。奶奶笑着拍拍他的头说:“才这么一点大,就这么精了,那长大后还得了!”仍然帮他装满满一碗茴丝饭。爸爸觉得好委屈,只能勉强吃下去。

难怪,看到我们想吃烤红薯,爸爸总会说:“红薯有什么好吃的?”用他的话说――他们是小时候“吃伤”了。

――凌乔施《茴丝饭》

奶奶家有七姐妹,她小时候经常一件衣服年头穿到年尾。夏天的衣服冬天还在穿。实在冷得受不了了,就去向富裕的人家借。

穿什么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难受的是没有东西吃,餐桌上看不见一丁点肉,经常只有一点白菜。奶奶家在城镇,比农村还苦。农村里,人们可以自己种菜吃。奶奶她们没菜吃,就偷偷地去拔人家地里剩下的胡萝卜根拿回去炒着吃。

我听了,真心疼奶奶。

――王思予《拔胡萝卜根》

没有童年的小大人

《像风一样奔跑》里,菊朵和她的伙伴们,小小年纪,会洗衣、做饭、放牛,是爸爸妈妈得力的帮手。小男孩耘夫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年幼的妹妹。

很多孩子就像没有童年的小大人,早早地承担了沉重的生活重担。

外婆上小学的时候,为了赚学费,寒暑假都要出去打工,纺棉花、搬砖头等。

一天,外婆和她弟弟看到有个伯伯在找人推板车。他要送一板车货从楚湘街(现在成了沿江风光带,在南郊公园附近)到汽车南站。

伯伯嫌外婆他们年纪小,不想让他们推。姐弟俩死磨硬泡缠着他,最终那位伯伯心软同意了,说好两个人的工钱一共五分钱。

外婆那时八岁,弟弟六岁,为了不让伯伯嫌弃,两人使尽力气推板车。十多里的路程,在烈日下,两人推了不到一半就汗流浃背,手臂又酸又痛,不得不停下来,靠着树歇一会。

两人没想到推板车这么累,好多次都想放弃,可是一想到工钱,又咬牙向前走。走走停停几个小时,到达汽车南站时,他们筋疲力尽,又累又热又饿又渴,骨头都要散架了。

当时的茶水一分钱一杯,姐弟俩拿着辛辛苦苦挣来的五分钱,谁都舍不得买水,这钱来得太不容易了!纠结半天,两人决定忍着,回家再喝水和吃饭。

半路上,碰到了出来找他们的爸爸,赶紧把钱交给了爸爸,饥渴交迫的他们回家匆匆吃过饭后就趴在床上动不了了!

真没想到,我们的祖辈们曾经过得这么艰苦。正是他们的勤劳吃苦,才创造了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会好好珍惜。

――郭礼嘉《推板车》

奶奶常常给我讲她小时候的事。

期间,很多事情真是太奇怪了!那些学习成绩好的、考试满分的被称为臭知识分子,成绩不好的、上课捣蛋的、考试交白卷的被称为英雄好汉。

奶奶从小喜欢读书,次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老师们都非常喜欢奶奶。可是来了,学校一切都乱了,只有学习成绩差的才可以留下读书。

没有书读,每天奶奶还是早早起床。学校里一打铃,奶奶就拿出书本复习,甚至把学过的课文背了下来。

奶奶一次次对她的妈妈说:“我好想上学!”妈妈带她去学校找老师帮忙,看能不能想办法继续读书。老师帮不上忙,给了奶奶高一的数学书和语文书,奶奶就在家里自学。

如果没有,奶奶或许能够上大学,过上更好的生活。

――彭诗茜《奇怪的事》

野孩子的快乐

没有乐高和遥控汽车的时候,可以玩什么?《像风一样奔跑》里,一个纸飞机,就让孩子拥有了快乐的一天。山里孩子的创造力无穷无尽。弹弓、沙包、水枪、小泥人……来自大自然的玩具带来无穷的快乐。摘杨梅、看露天电影,童年的记忆那么难忘。

在那些物质匮乏的日子,也有许多特别的温暖人心的故事。

我老爸小时候很调皮,是同龄孩子的“头儿”,经常带伙伴们上山摘野果,下河捉鱼捞虾,还偷吃附近农民的西瓜、桃子,让老师和家长很头疼。

他们玩的是现做现玩的自制玩具,有能发子弹的铁丝枪、竹筒做的水枪、树枝做的弹弓,还有可以钓鱼钓青蛙的鱼竿。他们总是成群结队,就像《像风一样奔跑》中的孩子们那样,分成几队玩打仗的游戏,经常惹出麻烦来,被大人们逮个正着!

弹弓是他们经常玩的项目,他们把Y形的树枝做成弹弓,再套上橡皮筋,把泥巴捏成小团,做成弹弓的子弹。泥巴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这样才能发挥它的威力。

一次,老爸他们玩得热火朝天,吵闹声充满了整个校园。轮到老爸上场了,他用力把子弹捏圆,把弹弓拉得满满的,眯着眼睛瞄准目标,“嗖”的一下子弹向目标飞去……

“啊!谁啊?”路过的教导主任的屁股被打个正着!老爸和小伙伴们都目瞪口呆,过了两秒钟才反应过来,然后四处逃窜。

教导主任一把抓住他,生气地说:“走,给我去写检讨!”老爸老老实实地被带到办公室,开始写检讨书。

当时老爸才上一年级,很多字不会写,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份检讨书:“张主任,我们今天在学校玩XX(弹弓两字不会写),不小心打到了你的XX(屁股两字不会写),请你不要生气,我们以后再也不打你的XX了!”

――王梓鉴《老爸的“检讨书”》

妈妈说,她小时候经常拿石头、泥巴、树叶做成玩具。

有一回,大姨妈做了一个小泥人,把它当自己的妹妹一样照顾着,走到哪里都带着它。

妈妈胆子很大,经常带着妹妹们爬到高高的山坡上,坐在木板上,呼啦啦地从坡上滑下来。欢呼声、尖叫声荡漾在大山里。

用布包着沙子,一个沙包就做成了。妈妈做的花布沙包结实又漂亮。一到下课,她就和好朋友聚在一起玩丢沙包。

――谭孝嵘《小泥人和花布沙包》

六七十年代,奶奶在上学。老师上课不讲普通话,都是讲一口顺溜的家乡话,抑扬顿挫的。

奶奶学校门口有一棵杨梅树,杨梅成熟的季节,我们吃得牙齿都酸掉。那棵树陪伴奶奶走过了高中时代。学校的宿舍和教室都是瓦房,房顶上还铺着一层稻草。老师不多,同学们学习和住宿都挤在一块,条件很差,却有种异样的温暖。

那时冬天特别冷,奶奶家四兄妹上学,家里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买御寒的毛衣和棉服穿。冬天实在太冷了,几个要好的同学就凑在一起裹着被子取暖。

高中毕业后,奶奶去外地打工。有一次,奶奶的妈妈生病了,奶奶匆忙赶回家。她生平第一次坐飞机,至今都记得机票钱是69元。

天啦,跟现在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

――徐露纯《杨梅熟了》

奶奶说,那时候一年里很少吃肉。过年去买肉,都希望可以买到肥肉多点的,肥肉可以炼油。就像《像风一样奔跑》书中说的:谁家中能有一块腊肉,就算得上是“富人”了。花生、葵花籽也只有过年才买得到。要是家里来客人,拿杯子放点白糖,再倒上开水,就算是最好的招待了。

那时,每当村子里放电影,即使在几十里外,他们也会扛着板凳去看。偶尔在路上碰到拖拉机,如果司机好心又顺路能捎带一段,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那时的小孩胆子很大,心很野,什么事情都敢做。他们也挺能吃苦,走上数十里路也不觉得累。

――曾乐怡《扛着板凳去看电影》

上一篇:浅议体育课中提问的优越性 下一篇:行走族在英国当一天平民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