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胆囊里长出的石头

时间:2022-06-30 03:50:01

警惕胆囊里长出的石头

不少人都知道胆囊结石是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已高达4%~7%。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方式改变,发病率还将不断上升,成为了常见病和多发病。

经常不吃早餐,胆囊容易生结石

胆囊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如某些地区和种族的居民、女性激素、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高脂血症、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手术后、回肠末段疾病和回肠切除术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等。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

但医学界目前比较公认的高危险因素主要有三:其一为不吃早饭、不定时吃饭,以致胆囊长时间不收缩;第二是高胆固醇饮食:第三为糖尿病,以及门脉高压等疾病所引发。

大多数人的症状不是很明显

得了胆囊结石,大多数病人可无症状,仅在体格检查、手术和尸体解剖时偶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随着健康检查的普及,无症状胆囊结石的发现明显增多。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但只有少数病人出现,其他常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而多数病人仅在进食过多、吃肥腻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呢逆等,常被误认为“胃病”。

当前有很多病人,误以为肚子很痛、难以忍受,才是胆囊结石及胆囊炎的症状。其实不然,有一部分病人仅仅表现为消化不良,少部分病人症状表现虽然很轻微,但手术中却发现胆囊炎症很严重。

肚子上开个小口,就可拿掉结石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积极手术治疗,可观察和随诊,但下列情况应考虑行手术治疗:①结石直径≥3cm;②并发需要开腹的手术:⑨伴有胆囊息肉>1cm:④胆囊壁增厚:⑤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⑥儿童胆囊结石:⑦并发糖尿病:⑧有心肺功能障碍:⑨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⑩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治疗对于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胆囊结石,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而不是药物治疗。与经典的开腹胆囊切除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同样效果确切,但损伤小,美容效果好,部分病人的腹部几乎看不到手术疤痕的存在。

目前,仍有少数病人对微创腹腔镜持怀疑态度,认为腹腔镜手术去除结石不彻底,宁愿开刀,而不愿行腹腔镜手术。其实不然。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具有同样的功效,都是将胆囊连同结石“连窝端”,而且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更明显。

盲目保胆如同“埋”了定时炸弹

胆囊切除手术是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术式,但近年来,很多病人要求仅仅去除结石,而保留胆囊。“保胆”还是“切胆”,医学界一直存有争议,国内只有少数医院在实施保胆手术,而且缺乏权威的理论支持。

不少医生大力提倡保胆,致使很多患者以为保胆是项新技术,觉得保胆肯定比切胆好。其实,并非绝对如此。

首先,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保胆取石的复发率仍不低,胆囊炎仍然得不到根本的控制。甚至有专家说,盲目保胆等于在体内留下病灶,如同埋了一颗定时炸弹。

而且,不是所有的胆囊结石都适合保胆取石。目前,保胆手术仅局限于少数患胆囊结石的病人,前提条件是胆囊功能良好并且结石数量少、形态规整,胆囊长径在5~8cm之间。

术后忌口态度,小心营养不良

另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临床中医生常碰到少数病人,非常相信亲友、邻居等非专业人士的建议,而不采纳医护人员的意见,忌口太多,导致术后出现比较严重的营养不良。

正常的胆囊具有储存、浓缩、排胆和分泌等功能。切除胆囊后,机体便失去了胆囊的上述功能。如果此时摄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较多,将引起脂肪的消化不良和影响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但经过一段时间(1~3个月)适应后,机体会逐渐适应和代偿。

因此,在这一段适应的时间里,患者对脂肪的摄入量要加以限制,尤其是一次不能吃含太多动物脂肪的食物,尤其是术后第一个月。一般采用少食多餐的办法,一餐食量不宜过饱。根据对食物的耐受情况,脂肪控制从严格每日20克,过渡到每日40克。如食后不舒服,可酌情减少或不吃,经一段时间适应后,再逐渐放开对脂肪食物的摄入。

上一篇:鼻病良药辛夷花 下一篇:加如何避免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