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C活动在ICU提高血标本采集质量的应用

时间:2022-06-30 02:19:52

QCC活动在ICU提高血标本采集质量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通过持续质量改进(CQI)提高血标本采集合格率,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方法 成立QCC活动小组,运用QCC手法监控血标本的采集过程。结果 通过实施QCC活动,血标本采集不合格率从活动前8.64%下降至活动后3.64%。结论 QCC活动可明显降低ICU患者血标本采集失败的发生率,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 减少护理人员的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为医疗提供快速、准确实验室结果,以尽早开始治疗,提高的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QCC;ICU;血标本;合格率;提高

QCC小组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地组成数人一组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灵活应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诊疗过程越来越重视以实验诊断为依据[2],血标本采集的正确与否及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检验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住院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3]。由于血标本送检的不合格,不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患者当前真实病情的检验数据,无法正确诊断与治疗,甚至耽误患者的病情,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为了提高血标本采集合格率,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我科于2013年3月成立QCC小组,以“提高静脉血标本采集合格率”为活动主题,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住院患者2015年3月~4月324份静脉血标本作为活动前组,2015年5月~6月379份静脉血标本作为活动后组。标本均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采集,由培训过的外勤工人负责送检,检验科拒收或是回报溶血、凝血、标本量不足的为不合格标本。

1.2方法

1.2.1成立QCC小组 我科于2015年3月成立QCC小组,共有圈员12名,为自愿加入,均为护师职称,成员平均年龄24.7岁,学历为大专和本科。小组成员投票产生圈长,护士长认辅导员,召开圈会3~4次/月,1~1.5 h/次。圈会投票确定“护航圈”为圈名,涵义为:ICU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视患者为亲人,能思患者之所想,应患者之所求,感患者之所痛,解患者之所难,前方充满艰难阻,我们每个人都早已扬起风帆,为生命护航,日夜陪伴患者左右,护送他们抵达健康的彼岸。

1.2.2确定主题 全体全员通过头脑风暴,将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一列出,并对提出的问题逐一就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进行了评价,采用“5、3、1”评分法选出得分最高者未本次活动的主题-提高静脉血标本采集合格率。选题理由是: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的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理人员的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为医生提供快速、准确实验室结果,尽早开始治疗。

1.2.3现状把握 我科2015年3月至4月采住院患者324份静脉血标本,不合格标本为28份,不合格率为8.64%。其中标本凝血20份,溶血7份,标本量不足0份,其它1份。

1.2.4目标设定 目标:血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由活动前8.64%降到活动后3.64%。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8.64%-(8.64%×96.4%×60%)=3.64%,改善幅度=(8.64%-3.64%)/8.64%×100%=57.87%。

1.2.5原因分析

1.2.5.1ICU不合格血标本发生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从护理人员、患者、送检人员、物品准备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绘制出了因果关联图,见图1和图2。根据二八法则,得出护理人员采血时间过长、反复穿刺、血液混匀方法不正确、采血技术不娴熟、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血液混匀次数和力度不当为标本凝血和溶血的真正原因。

1.2.5.2血标本不合格发生的真因验证 利用柏拉图、冰山图进行真因验证,得出四条要因:①操作流程不够具体,单人进行采血;②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培训少;③护理人员不够重视,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④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采集后的血标本未再次确认合格就送出检验。

1.2.6制定对策与实施

1.2.6.1结合科室实际情况,修订采血流程,双人配合采血,采血者采血负责将血液注入试管,配合者负责固定穿刺部位,避免采血失败,或是反复穿刺,采血时间过长,增加凝血或是溶血的几率,并按压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并对各层级护士进行培训,尤其是新护士、轮转护士、进修护士,考核合格后方可对患者进行采血。

1.2.6.2加强对护理人员血标本采集知识的培训。告知护士分析前检验标本质量是检验与护理工作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是一普遍存在,但又未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4-5]。针对存在的凝血、溶血、标本量不足进行相关培训:①防止标本溶血,止血带捆扎松紧适宜,避免怕打、挤压穿刺部位,采血后注入试管时沿着试管壁缓慢注入,或是利用试管内负压注入,不可用力直注入试管,同时不可剧烈震荡试管。②规范采血顺序,先采集血培养和需要抗凝的标本;③严格按照标本要求采集血量,避免需要抗凝的标本由于血量不足抗凝剂将血液稀释引起结果异常。采集需抗凝的血标本时,采血注入试管后需将试管倾斜30°~40°,并来回缓慢颠倒3~5次,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④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的密封试管应放置于2℃~8℃冰箱保存,时间不宜超过2 h[6]。

1.2.6.3加强血标本采集后质量监控,并将其纳入科室一级护理质量控制检查,N班责任组长负责监控每日早上采集标本是否合格,合格方可送检,如出现问题告知当事人存在问题与原因,提高采血质量与合格率,护士长不定时抽查。同时与护士绩效挂钩,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

2 讨论

2.1血标本采集不合格可引起检验报告不能及时、准确发出,影响患者的救治,甚至延误抢救,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我科就血标本采集不合格居高不下这一问题,通过QCC活动,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是血标本采集不合格率降至3.64%,完成活动目标。

2.2 QCC活动强调的是群体的智慧,小组成员在活动中提高了对护理问题学习、观察、分析及解决的能力[7]。圈员在本次活动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获得了满足感与成就感,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也增加了大家的凝聚力与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及策划能力,同时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

[2]樊敏华,周娅,郭淑红.护士对常规检验项目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06,21(13):68.

[3]任定玉.规范血标本采集送检流程的运用和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9,9(7):27.

[4]郭文涛.如何做好微生物标本分析前的规范操作[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0):796-797.

[5]张国庆.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与临床科室的关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3):310-311.

[6]徐菁,曹志刚.品管圈活动在减少不合格血液标本中的应用.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695-1697.

[7]方桂珍.在护理人员中推行QCC活动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4):1103-1104. 编辑/罗茗柯

上一篇:PDCA循环管理方法结合健康教育在脑卒中患者康... 下一篇:浅谈电子病历在医院信息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