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有关动物“叫”的词

时间:2022-06-30 02:04:01

浅议有关动物“叫”的词

摘 要:在日常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搭配问题,语言中的词都有自己的搭配域,超出了这个范围,可能会出现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从而影响我们的正常语言交际。词语搭配不仅要受到语法规则的制约,同时还受到语义条件的限制。本文从有关动物“叫”的几个词入手从而管窥词义与词的组合能力的关系。

关键词:叫 词义 词的组合能力

语言中的词和词的结合并不是任意的,它们相互之间具有选择性,一个词能和什么词语结合,不能和什么词语结合,反应了词语之间的选择关系,因此,词语有一个搭配问题,词都有自己一定的搭配域,倘若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会出现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

汉语中不同的动物发出的叫声有专门的动词来记录。现在我们把“叫”、“吼”、“嘶”、“嗥”、“鸣”、“吠”这几个表示动物叫声的动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动词都能与什么动物名词搭配,进而管窥词义与词的组合能力的关系。

我们把“”这个方框放在这些动词的前面,看看那些动物名词能够进入这些方框,我们通过这个“框准入制度”来研究这些动词的特点及它们的词语组合能力。如下图[1]:

《现代汉语词典》对“叫”的解释是“人或动物的发音器官发出较大的声音,表示某种情绪、感觉或欲望”,我们发现进入“叫”这个动词前面这个方框的词语比较多,不仅很多动物名词可以进入,而且人也可以,表示人发出的叫声。比如:鸡叫、鸟叫、蝈蝈儿叫、老鼠叫、猴子叫、驴叫、骡子叫、孩子叫等等。

《现代汉语词典》对“吼”的解释是“猛兽大声叫”,我们发现能进入“吼”前面的方框的词语相对“叫”来说少了很多,比如:牛吼、狮子吼、虎吼、熊吼等。另外,人用于“吼”这个动词之前时包含了某种情绪或感觉。

《现代汉语词典》对“嘶”的解释是“(马)叫”,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动词“嘶”是特指马的叫声,所以“嘶”的搭配域比较小,前面方框只能出现“马”这个名词。

《现代汉语词典》对“嗥”的解释是“(豺狼)等大声叫”,《辞海》对它的解释是“野兽吼叫”,我们发现可以进入“嗥”前面方框的词语有:狼、豹子。

《现代汉语词典》对“鸣”的解释是“鸟兽或昆虫叫”,《辞海》对它的解释是“鸟叫,也指兽类、虫类叫”,通过搜集材料,我们发现“鸣”这个动词的搭配域还是比较宽的,有较多的动物名词可以进入这个方框,比如:鸡鸣犬吠、鸟鸣、蝉鸣、虫鸣、鹤鸣、鹿鸣等。

《现代汉语词典》对“吠”的解释是“(狗)叫”,《中华大字典》对它的解释是“犬鸣,从口犬,口犬者,动口之犬也”。因此我们发现“吠”一般稚嫩与动物“狗”搭配。

因此,我们对其进行义素分析:

因此,能进入这些方框的对象有:

鸡、鸟、狗、蝈蝈儿、老鼠、猴子、驴、骡子、孩子……叫

牛、狮子、虎、熊……吼

马嘶

狼、豹子嗥

鸡、鸟、蝉、虫、鹤、凤、蛙……鸣

狗、犬吠

特定的动物“叫”的动词有固定的搭配对象,这并不是简单的约定俗成,其核心问题就是词义问题。词位的潜在搭配常常是词的意义的一部分,比如:“吠”,它的小篆字形是,《说文・口部》:“吠,犬鸣也,从犬、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吠”是一个会意字,就是狗叫的意思,“吠”的隐含的搭配施事者“狗(犬)”,它隐含在“吠”的意义中,是“吠”词不可忽略的词义成分。再如“鸣”,它的小篆字形是,《说文・口部》:“鸣,鸟声也,从鸟,从口。”“鸣”也是一个会意字,它从鸟,所以以“鸟”为形旁的动物名词都可以与“鸣”搭配,比如:鸡、鸟、鹤、凤等,这些搭配对象都是隐含在词义中的。“鸣”也可以用来表示昆虫的叫声,所以“虫”、“蝉(蜩)”、“蛙”等能进入“鸣”的搭配域。

以上这些词都有共同的语义成分“叫”,但是它们又有不同的隐含意义,这些区别义素使它们有自己特定的搭配域,它们的区别义素只表现在施事者上,“叫”是人或动物发出的鸣叫,“吼”是猛兽发出的鸣叫,“嘶”是马发出来的鸣叫,“嗥”是豺狼等发出来的鸣叫,“鸣”是鸟兽或昆虫发出的鸣叫,“吠”是狗发出的鸣叫。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词义成分,而这些词义成分又是通过与施事者的搭配表现出来的。总之,动词的词义制约了它的搭配对象。

通过分析词义来研究词与词的搭配选择关系,在这过程中能让语言更加细化,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共同义素与区别义素,让我们在交际过程中更加清晰词语的意思,在交际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另外,通过语义分析还能给计算机语言学带来点启示,我们用义素分析法来分析词义的各个义素,这样就将词汇、词义数字化了,把一个词义划分成若干个语义成分,这样就可能穷尽一个词义的语义成分。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人工智能,但是计算机它不能进行综合研究,但是能够进行精细的计算,所以进行这种细化的词义研究能更好地让计算机对词义进行计算,进而更好地实现人机对话。比如:“[+动物叫声][+对象只能是马][+发出的声音沙哑]”,我们将这一串字符输入进计算机,计算机通过语义计算,则能输出正确的词语“嘶”,这方便我们进行人机对话。词语搭配这种的研究在信息处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词的组合能力与词义之间的关系。

注释:

[1]能进入方框的词表明它都能与方框后面的动词搭配。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3]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4]陆费逵、欧阳溥存等.《中华大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35年.

作者简介:陈燕(1988-),女, 民族:汉族,单位: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11级古代汉语专业研究生 。籍贯:江西赣州。常丽丽(1988-),女,民族:汉族,单位: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11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籍贯:山西长治。

上一篇:古代诗歌形象鉴赏 下一篇:聋校语文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