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县稻瘿蚊的发生与防控

时间:2022-06-30 01:55:28

摘要 介绍永丰县自1997年首次发生稻瘿蚊以来,稻瘿蚊在永丰县的发生发展动态,分析种群数量消长原因,并根据稻瘿蚊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 稻瘿蚊;发生动态;防控措施;江西永丰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164-01

稻瘿蚊[Pachydiplosis oryzae(Wood-Wason)]属双翅目瘿蚊科,是我国南方的主要害虫之一。国外主要分布于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印度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省。据文献记载,早在130多年前,江西赣南稻作区就有稻瘿蚊发生和危害。稻瘿蚊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野生稻、再生稻、落谷苗、游草和普通野生稻等植物。20世纪90年代,稻瘿蚊传入江西省永丰县,并迅速扩散蔓延。该虫主要钻蛀水稻危害,前期危害症状不明显,植株生长点一旦受破坏,只能成“葱”,不能成穗。而且药剂防治技术难度大,易暴发,常造成连片失收,损失惨重。稻瘿蚊发生的隐蔽性、暴发性和毁灭性曾一度引起恐慌。

1 发生动态

永丰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东北部,南北长、东西短、中间窄,整个地面图形犹如一个被弯曲的哑铃。该县瑶岭以南为高山区,其中君埠、龙冈2个乡镇与赣州市的兴国县接壤[1]。

1997年8月下旬,永丰县君埠乡二晚13.33 hm2的水稻田里有部分田块稻株不长新叶而长“葱”。经专家诊断,这些“葱”原来是稻瘿蚊危害引起的“标葱”。次年,与君埠乡邻近的瑶岭以南另5个乡镇于分蘖期的二晚上也发生了稻瘿蚊危害,受害面积约140 hm2。

1999年,稻瘿蚊飞越了永丰县瑶岭,向北扩散危害,对该县的粮食主产区构成严重威胁。当年全县稻瘿蚊发生面积约333.33 hm2,严重受害面积100 hm2。瑶岭以南重发,瑶岭北陂3个乡镇轻发。2000年,稻瘿蚊潜伏了1年,未见危害。2001年、2002年相继暴发,发生面积共973.33 hm2,全县除高海拔2个乡之外,其他23个乡镇皆发生。

2003年受罕见秋旱天气的影响,导致晚稻栽插困难,当年标葱仅出现在早稻和一晚秧田,发生轻微。此后10年时间里,稻瘿蚊隐身潜伏,不曾出现危害。

2014年,该县瑶岭北陂石马镇再度重现“标葱”,发生面积约33.33 hm2。2015年,扩散到相邻2个乡镇,发生面积386.67 hm2,发生较严重的约100 hm2,绝收面积5.33 hm2。

因此,稻瘿蚊是一种非常值得警惕的害虫。

2 危害特征

稻瘿蚊主要为害中稻、晚稻秧苗和大田分蘖期稻株。初孵幼虫从叶鞘或叶舌边缘侵入稻株,然后自叶鞘间隙侵至生长点,并一直隐居在生长点取食危害,不再转株。幼虫侵入生长点1~2 d后,最内的紧包着生长点的嫩叶原始细胞受刺激形成卵形虫室。7~9 d后,即2龄幼虫期,虫室上部叶原细胞分裂增殖而愈合起来,葱管就正式形成,并在植株体内继续生长,快速伸长。葱管未抽出之前,几乎看不到被害状,但被害株与正常植株还是有异样。

在2龄末期到蛹期,植株表现无心叶或心叶缩短,顶叶角度增大,叶色暗绿,成黄白色,叶质厚硬,节间缩短,茎部膨大,俗称“甲型”葱管;葱管伸出叶鞘,到成虫羽化前的受害株俗称“乙型”葱管;成虫从葱管顶瑞钻孔羽化,并在羽化孔口处留下白色的蛹衣,这时的受害株俗称为“丙型”葱管。

水稻植株整个营养生长期都可以被害成“葱”,进入生殖生长期便不再受害。植株一旦形成葱管,便不能成穗。即使稻瘿蚊幼虫被寄生或被药剂杀死,葱管照常抽出。

3 种群数量消长原因

3.1 食料丰富

永丰县地处山区、丘陵,每年有一晚面积超过1 333.33 hm2,加之现在农民外出务工者众多,农村劳动力缺乏,一部分二季稻田转化为一季晚稻田。这些新转作一晚的稻田,大都插花在二季稻田之间,形成单双季混栽区。由于中间桥梁田的大量存在,使水稻在连续较长的时期内,均存在幼嫩的稻株(包括无效分蘖),满足稻瘿蚊的食料要求,繁殖率大大提高[2]。

3.2 气候条件

永丰县5―8月月平均温度26.7 ℃,相对湿度80%,月均降水量194.3 mm,能基本满足稻瘿蚊生长所需要的气候条件。但降水量增多,有助于稻瘿蚊发生,高温则对其不利。于都县1981―1995年15年的气象资料统计表明,凡是7月、8月连续降雨达8~9 d以上的年份,稻瘿蚊大发生。永丰县1999年7月7―19日持续13 d雷阵雨天气,导致该县南部山区稻瘿纹在二晚上暴发成灾,7月中下旬二晚秧田及栽后大田出现大量标葱。在上固乡,有的二晚秧田水面上漂浮着大量稻瘿蚊幼虫和蛹,夜间路灯下“红肚蚊子”成千上万。因秧苗带虫率高,部分栽后不久的大田出葱太多,导致翻耙换秧重栽或改种旱作。

2000年上半年,永丰县降水量明显减少,水库蓄水量不足,7月又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影响二晚栽插,稻瘿蚊也未见发生。2002年是个冷冬年,12月30日出现一场小雪,2003年1月6―7日又出现一场20 cm厚的大雪,并出现冰冻。5月上中旬天气反常,烈日当空,最高温度达到35 ℃,早春辣椒果实出现大量日烧病,当年6月上旬仅见少量稻瘿蚊危害。并出现罕见的秋旱天气,此后10年一直未见发生。可见,在耕作制度、栽培条件基本一定的地区,气象因素是决定稻瘿蚊发生多寡的一个关键性要素。降水量是稻瘿蚊大发生的助推剂,高温干旱则对稻瘿蚊的生存具有毁灭性的破坏力[3-4]。

3.3 肥水管理

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使禾苗早生快发,减少无效分蘖,及时排水晒田,强化健身栽培,加速幼穗分化形成,可以抑制稻瘿蚊入侵。若施肥过迟过量,禾苗后期易贪青,无效分蘖增多,禾苗叶色浓绿,稻田茂密荫蔽,有利稻瘿蚊发生。长期串灌漫灌,不能及时晒田,稻田长期处于高湿环境,有利其发生。

3.4 天敌因素

稻瘿蚊的天敌主要是寄生蜂,对稻瘿蚊的发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黄柄黑蜂、单胚黑蜂寄生卵和幼虫。斑腹金小蜂、稻长距旋小蜂、黄斑长距小蜂外寄生于幼虫和蛹。这些寄生蜂中,以黄柄黑蜂最普遍,成虫产卵于稻瘿蚊卵中,并随其幼虫发育而发育,最后在稻瘿蚊幼虫皮壳内化蛹,羽化后从葱管上端咬一小孔飞出,再寻寄主。

4 防控技术措施

4.1 冬(春)季除草

稻瘿蚊以1龄幼虫在游草幼茎中过冬,并多分布在半山区的低洼池、阴暗潮湿的溪边、沟边及田塍游草上。因此,抓住冬(春)季铲除或用除草剂杀灭越冬寄主游草,能有效消灭越冬虫源,减少虫源基数。

4.2 灯光诱杀

稻瘿蚊成虫对普通电灯光有趋性,以19:00―21:00最活跃,在此期间飞向电灯的成虫全都是雌虫,且多数腹内怀卵十分饱满,平均每雌蚊孕卵200粒左右,诱杀效果十分显著。

4.3 药剂防治

4.3.1 防治策略。以“治秧田,保大田”“主攻主害代,挑治主害代的前后代”“秧田防治防出葱,大田防治保分蘖”为防治策略,并以虫情为依据,苗情为基础,气象为参考,在秧苗至分蘖期植株转入幼穗分化前,及时开展药剂防治[5]。

4.3.2 防治时间。在确定防治时间上,有2种方法:一是在卵孵高峰期施药。结合灯光诱杀成虫,确定灯下出现的蚊峰日,也是成虫在田间大量产卵日。卵孵高峰期=蚊峰日+卵期(3 d)。二是按苗情施药。秧田:秧苗一叶一心期施药。大田:晚稻栽(抛)后7~10 d(返青分蘖时)施药。

4.3.3 使用药剂。提倡采用毒土撒施法,其特点是农药残效期长,减少施药次数,防止伤害寄生峰。

秧田:用3%克百威45 kg/hm2拌细土300 kg/hm2均匀撒施。也可在秧盘灌满泥浆后,将毒土均匀撒在秧盘畦面上再播种。此方法能拒避鸟及田鼠为害秧田[6-7]。大田:用10%灭线灵颗粒剂15~18 kg/hm2,或3%氯唑磷颗粒剂22.5 kg/hm2,或5%毒死蜱颗粒剂37.5~45.0 kg/hm2,拌细土300 kg/hm2均匀撒施,撒药时要求稻田保有浅水层。

5 参考文献

[1] 江西植保志编纂委员会.江西植保志[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汤建国,刘定忠.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 华南农学院.农业昆虫学:上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4]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毒农药替代产品及使用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登记公袒惚[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

[6] 叶永发,姜发灶,乐阿水.稻瘿蚊的发生特点及无公害防治的研究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07(7):55-56.

[7] 雷国明,卢小桃,雷泸波,等.江西瘿蚊的传播为害及其北扩原因[J].农药,2003(4):38-41.

上一篇:盐池县瘠薄盐渍土壤现状及机械化改良措施 下一篇: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的分析及其防御措施研究